黄埔区第二批“无废工厂”授牌仪式现场(通讯员供图)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第二批“无废工厂”授牌,通过严格的申报、评审、公示流程,遴选出黄埔区第二批23家“无废工厂”,涵盖固废处置、能源利用、先进制造、资源回收等多个行业。截至目前,黄埔区已累计创建“无废工厂”两批共39家。
近年来,黄埔区积极推进《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开展“无废细胞”创建,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黄埔区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推进黄埔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业聚集发展
黄埔区是制造业大区,为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近年来,黄埔区相继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先后推出“低碳16条”、“氢能10条”2.0版、“绿色金融10条”等系列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绿色产业聚集发展。
黄埔区已累计创建2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市级绿色工厂34家、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培育3家国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全区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超过420家,共实施清洁生产改善方案2903个,投入资金9.86亿元,产生经济效益4.18亿元,实现节能3.63万吨标准煤、节水359.52万立方米、削减二氧化碳当量14.39万吨、减排废水111.56万吨、减排挥发性有机物774.55吨、减少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3643.64吨、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2754.43吨。
在清洁能源方面,光伏发电累计备案总装机容量超140兆瓦,生物质发电累计发电10.52亿度,建成3个氢能产业园、8座加氢站,先后引进质子交换膜领域鸿达兴业项目、先进能源院年产3万平方米的碳纸生产线、文远知行自动驾驶智能中心等项目。
高标准推进打造一批“无废细胞”示范项目
在无废建设上,黄埔区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任务的通知》,督促各创建责任单位加强“无废细胞”建设谋划,做好质量把控和经验总结,扎实推进“无废细胞”高质量建设,打造一批“无废细胞”示范点项目。
目前,已累计创建“无废细胞”两批十二大类共309个,打造“无废细胞”示范点4个。深入挖掘一批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恒运集团东区气电2x460MW级“气代煤”热电冷联产项目、广州高新区现代能源集团公司氢能产业项目、黄埔区城管局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智能化、科技化、数字化建设项目,在减污降碳、节水节能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成为黄埔区“无废城市”建设的代表性典型案例。
黄埔区还积极推动积极推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20万吨固体废弃物一体化综合利用项目”和“工业危险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扩建项目”等项目为基础,形成废弃物回收和危险废弃物处置体系,构建首尾相连、环环相扣、闭路循环的物质循环利用路径。目前已形成以万绿达、科城环保、金发科技等为龙头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完成鞍钢联众20万吨含油金属铁屑豁免利用项目建设。
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和零填埋
黄埔区还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建设,促进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提升投放点管养水平,已完成“两网融合”网点210处。
健全“五步精细保洁”“非投即运”“一小时巡查”机制,建成标准化投放点1210个,打造星级投放点167个,大件垃圾拆解中心20个、玻璃回收点29个、废弃年花年桔临时收集点149个、废旧衣物回收箱740余个。
全区还设立厨余垃圾收运线40余条,有害垃圾收运线3条、临时储存点18个。引入5G、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开发建设全区域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为2.5万个垃圾桶制定“身份证”并安装电子标签,智能化改造100余台垃圾收运车和6个垃圾压缩站,日均自动采集信息逾5000条。(陈伟赞 实习编辑廖慧萍 供稿/供图: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黄楚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