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颖摄影)
《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作为东莞市首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整体谋划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1月26日上午,东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规划》编制背景、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特色。
《规划》以奋力实现“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为目标愿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作用,聚焦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动力、文化魅力,明确2035年将东莞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明确东莞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规划》明确东莞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绘就了东莞市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了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要求《规划》的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莞篇章。
根据《规划》,东莞2025年将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明显加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2035年,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引领力、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全面增强,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品质实现根本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成为富有活力和彰显魅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展望2050年,东莞的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动力、文化魅力将得到全面提升,“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全面建成,成为品质卓越、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城市典范。
推动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相融合
《规划》把粮食和生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规划》,2035年,东莞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61.08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6.74平方千米;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433.37平方千米。
东莞将构建以南部连绵山体为屏障、以西北部水乡河网及湿地为重要生态区、以各级生态廊道为脉络的“一屏一区多廊”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生态空间与城市蓝绿系统相联通,与农业空间相融合,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
《规划》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通过整合零星耕地、整理恢复耕地,推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和质量提升。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服务、景观美化、观光休闲和农耕文化传承等功能价值,营造“河网织水城,江分润良田” 的景观风貌。
落实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作用
《规划》突出战略引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作用。
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加强国外互通合作,积极共建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推动与大湾区其他重大平台对接发展,优化创新产业链布局,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共同打造珠江口高端产业片区;强化与广州东部中心、深圳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创新联系,拓展大湾区东岸创新产业腹地空间,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强化城市转型升级。实施“强心、融深、向湾”的空间发展战略,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及提升综合服务能级;深化南部地区与深圳对接融合,推进莞深两地交通互通、生态共治、产业共建、设施共享;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推动水乡新城与广州东部地区协同联动,加强环湾地区资源整合,打造融入“黄金内湾”、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先行地和桥头堡。同时,坚持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结构,优化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强化城市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细化中心城区、松山湖和滨海湾三大城市中心内涵,推动构建功能统筹、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六大城市功能片区。
分类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规划》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分类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在优化产业空间方面,东莞将建立“市级综合性产业新城、市级重点产业基地(平台)、镇级现代化产业园区、镇村低成本产业空间”四级产业空间治理体系,分类引导产业社区建设,打造多元的产业空间载体。优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产业空间布局,以标准化产业社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连片产业空间的供给,逐步推进传统产业空间的提质增效,提升空间品质。积极对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在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方面,以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目标,为保障性住房提供空间保障。健全完善“市级-片区级-镇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空间体系,以构建全龄友好城市为目标,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均衡可及、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完善绿色游憩网络体系,形成“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公园体系,碧 道、绿道、南粤古驿道、健身步道构成的蓝绿特色游憩体系。
在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方面,共享区域航空枢纽,打造通达全国、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直连直通的铁路网,支撑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高速公路网。构建主次分明、契合市域空间结构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城市轨道网,构建快速路、市域主干路、组团主干路三级干线路网体系。强化水资源、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在传承历史文化和塑造特色魅力空间方面,系统挖掘东 莞在大湾区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完善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体系,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鼓励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凸显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 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彰显东莞通山达海、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滨海、环山、 绕水、连城”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对重点地区加强空间引导,构建高低错落的城市空间形态秩序,塑造层次丰富的城市天际线。
接下来,东莞将严格落实批复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黄楚芳 供稿单位:东莞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