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标“办学能力高水平 产教融合高质量”职业教育“新双高”建设要求,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聚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三个聚焦”为抓手,成立全国高职院校首家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坚持和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找准方位,探索形成具有广职特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源源不断输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人才培养,育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因素
对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需求,推进以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五金建设”,通过深化政校企行合作,调整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强化社会服务等方式,持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精准培养“善于学习新知识、善于掌握新技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深化政校企行合作,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行业人才。对接纺服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依托9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学校携手特大、溢达、华为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动“一群一院”建设方案落地。学校专业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所需,完整覆盖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模式和覆盖纺织、服装设计、生产、检测、销售等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具有纺织服装行业全产业链条的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建成9家深度融合型产业学院,开设1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专创融合”特色课程58门;建成合作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481家,校企合作单位271家;校企共建开放(精品)课程57门;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1部;编写校企合作国家规划教材36部。
率先开展“双创”教育研究,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国家级精品课《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了“通识普及教育—专业拓展教育—精英特色培育”的“专创融合”梯级模块课程体系。搭建了以禅城校区艺术创意设计中心支撑的创意实践平台、以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为支撑的创新实践平台和以高明校区创业孵化园为支撑的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了创意、创新和创业“三创并举”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两度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纺织服装类专业“双融引领、三创并举、四联驱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校纺织服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主动推进人才服务工作,赋能属地人才队伍建设。联合佛山市高明区高层次人才促进会共同开展《佛山市组织部竞争性扶持人才项目——产业·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人才聚产业模式建设》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实施,高明区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员数量增加至100人,推动4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相关人才工程,推动1个境外或海外人才牵头的团队项目产业化,并与企业合作建设3个专业技术研发中心或概念验证、中试平台。承担2024年佛山市科普教育活动、高明区科普系列活动、区总工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五项横向项目,项目配套支持经费共近30万元,获批佛山市竞争性扶持人才项目,项目配套支持经费20万元。
聚焦科技创新,抓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形式。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推进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通过搭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进科创企业,激活科创动力,优化科研制度,推动落实科技创新举措,引领产业创新,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引进科创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学校与高明政府共建的服务平台累计引进培育的30多家科技企业中,已获批6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家小升规企业、1家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较好地发展前景。在2024年,科创企业总产值超8000余万元,新引进注册成立科创企业14家,包括佛山市派乐时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香港)、佛山市星络科技有限公司(学校毕业生网络安全)、广东纺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助剂研发销售)、佛山市武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模具设计研发)、佛山超野新媒体有限公司(电商)等团队企业。
建设创新支持平台,激活科研服务动力。政校深度融合联动,2018年学校与高明区政府、广东万方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院实施“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运作”模式,计划建成“一区三引擎”: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引擎、产科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引擎、乡村振兴的引擎。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共有两个院区,获得高明区政府1000多万元经费和5600 平方米场地支持,服务企业500多家,合作企业共获得佛山市专项资金支持达1.4亿多元。紧扣高质量发展所需, 2024年4月,学校成立了全国高职院校首家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设立“三中心一智库”,助推地方企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2024年,学校在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研究方面成果丰硕,25个项目获得2024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立项。《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与路径研究》获得中华职教社2024年规划项目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研究方向重点项目立项。
落实“放管服”政策,优化科研顶层设计。完善科研制度,营造主动科研、积极科研、诚信科研的科研氛围,激发师生科研积极性,增强科研竞争力。学校成为广东省第一所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的高职院校,2023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5件,位居全国高职院校排名第24名,国外授权发明专利7件。截止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26项。2024年位列中国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增值评价排行榜第1名。2024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聚焦产业孵化,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路径
构建以“政府+金融机构+学校”三方为服务提供主体,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产品研发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要素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孵化服务提供主体与产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孵化+创投”等孵化服务模式,优化企业孵化服务链条,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支撑。
便捷服务强化支撑,打造企业孵化网络。推动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分行、佛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起点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高明区高层次人才促进会、广东科泰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苏工科技有限公司等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人才服务企业与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入驻在孵企业提供投建设贷款融资、资源对接和辅导扶持、物业购置贷款和相关的配套结算、知识产权信息、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以及培训等。推动高明区政府整合高明区厂房土地、银行贷款和风投基金等资源,与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资金进行互补或置换,以资源换资金,解决创新团队的财政扶持资金到位困难,推动项目产业化落地。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项目落实落地。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佛山基地示范点、广东省科协海智工作站。针对高明农业发展优势着力引进科技创新团队服务乡村振兴,建立国内首个商用“水稻无人农场”,以及模式动物、富硒农业、甜玉米和有机红薯等科技创新团队,获农业农村部农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入驻企业坚派新材料参加了深中通道、江苏龙潭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在高明的产业化落地取得重要突破,完成了在高明研发、生产、仓储等全产业链布局。近三年来,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各1项,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佛山市级孵化载体、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学校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5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近2000万元。连续两年入选发明专利数量进入全国高职排名 TOP100、科研社会服务经费跻身全国 TOP100。2023年,学校首次获评全国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院校60强”,学校获得面向产学研界设立的协同创新全国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连续三年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院校60强”(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卓越50强”)。2024年5月,神针评价(SZPJ)发布《2024中国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增值评价排名》,学校以100分标准分排名第一。
开展校地技术培训,助推国家发展战略。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助力百千万工程。2024年6月,依托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高明校区举办《“互联网+”下的农村电商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培训。为更好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落实,抓住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两大关键,2024年6月,高明区科协、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主题为“新常态下镇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培训和发展“百千万工程”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赋农创业培训。同时,学校成立高精密汽车模具产学研工程中心,为高明技师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在工程中心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践学习提供优质服务。成立行直金属结构件智能制造研究院,“金属结构件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入选2024年广东省应用场景机会清单(人工智能),正在规划进入荷城街道科创园建立“黑灯工厂”示范基地。(陈赞亮 通讯员刘科荣)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