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总产值达75亿元!广东珠海斗门创新 “渔草共生” 绿色养殖模式

发布时间:2025-01-17 10:34:1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珠海市斗门区,一场悄然兴起的农业革命正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传统养殖格局。“渔草共生”绿色养殖模式作为创新之举,不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显著,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改变传统养殖格局 有效破解养殖尾水处理难题

斗门区是传统的水产养殖大区,共有水产养殖面积17.6万亩,渔业总产量28.1万吨,渔业总产值75亿元,在第一产业中占比达80%。但由于养殖池塘布局分散,养殖户众多且多采用土塘粗养模式,治理压力较大。

“渔草共生” 模式打破了传统养殖的固有思维,将水产养殖与植物种植有机结合。在白蕉镇的一处鱼塘,养殖户陈先生向我们介绍道:“以前鱼塘的水质很难控制,鱼病也多。现在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水质明显改善了。” 陈先生的鱼塘里种植了以茜草为代表的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这些植物不仅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还能为鱼类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

据了解,2023年以来,斗门区组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专家团队,积极探索“茜草-罗氏沼虾”“湿地-青蟹”为代表的“渔草共生”绿色养殖,通过在养殖池塘中种植茜草、芦苇、大尾草等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既能自然吸收水中氮、磷等元素,还能通过光合作用提高溶氧量的特性,改善水体环境,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同时,植物的根系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促进了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从而实现“以草净水、源头减量、达标排放”和养殖成本下降、产量翻倍、品质提升的生态与经济双赢。

在鱼塘边,正在巡视的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小李介绍说:“我们通过走村入户讲解宣传、技术指导,积极推广实施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目前,全区共完成4.2万亩养殖池塘治理,其中采用‘三池两坝’治理1.5万亩,采用‘渔草共生’治理2.7万亩,占比达64%,‘养殖先养水,养水先养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生态效益显著 经济效益可观

“渔草共生” 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生态效益。在采访中,区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张局长表示:“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生植物吸收了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了水体污染。同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为鱼类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和栖息场所。”相较于传统的白水塘养殖,在饲料、渔药等方面支出平均每斤虾蟹可节省3-4元成本。

在现场可以看到鱼塘周边的水体清澈,水草丰茂。张局长介绍说:“这些水生植物就像天然的净化器,能够有效改善水质。而且,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还能调节鱼塘的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组,对两种养殖模式进行抽样检测的结果显示,传统模式养殖罗氏沼虾的池塘,在后期出现了总氮、COD(化学需氧量)超标的情况;茜草-罗氏沼虾养殖模式下的池塘的5项水质指标(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全周期监测结果均符合二级及以上标准,达标率100%,有效实现了污染源头治理。

“渔草共生” 模式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还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养殖户陈先生表示:“以前鱼塘的产量低,品质也不好。现在通过‘渔草共生’模式,鱼的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你看我们养的罗氏虾壳色青亮,肉质脆口,味道更加鲜美,市场价格比普通养殖的售价高2-3元/斤。”据测算,采用“渔草共生” 模式养殖的罗氏沼虾平均产量从500-600斤/亩提升至1000-1200斤/亩,最高产量甚至可突破1800斤/亩;青蟹平均产量从200斤/亩提升至300斤/亩。

据了解,斗门区的 “渔草共生” 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养殖到销售,各个环节都相互关联。区农业部门还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帮助养殖户拓宽销售渠道。张局长介绍说:“我们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现在,我们的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还远销到其他地区。”

可持续发展潜力大

“渔草共生” 模式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区政府的相关领导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渔草共生’模式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场,可以看到鱼塘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张局长介绍说:“我们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为鱼类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区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张局长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渔草共生’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据悉,斗门区将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 “渔草共生” 模式的发展。张局长介绍说:“我们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渔草共生’模式。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据悉,斗门区的 “渔草共生” 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获得省有关部门高度认可。相信在未来,该模式将在更多区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更大贡献。(陈伟赞 编辑陈若欣 供稿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