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下周即将开幕的粤港澳大湾区灯会之畔,《南华早报》首届中国年会在南沙湾滨海会议中心举行,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政策制定者、商界领袖、海外投资者、创新者和学者,在这个温暖的冬末相聚南沙,亲身体验令人振奋的、快速发展的大湾区带来的巨大机遇。
据悉,这是《南华早报》在内地举办的首次中国年会,旨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更真实地呈现和展示大湾区故事,更好地链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顾问梁振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等嘉宾参加年会并致辞。
“作为一个四年内来南沙近100次的香港居民来说,我应该有资格向大家道一声:欢迎来南沙。”梁振英在致辞上如此表示。梁振英向到会的嘉宾推荐了多个南沙“最大”——国内最大的商业航天固体火箭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最大的整车制造汽车城之一、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之一等,他还提及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均在建造二期工程,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名学生家长表达了报名入学的强烈意愿,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到2025年九月份在校学生将超过1500名。梁振英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重大战略,《南沙方案》赋予了南沙双15%的税收优惠政策,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在2021年成立以来,已设立14个组别,推进南沙和香港在航运、金融、科技等14个领域的深化合作,落地不少成功案例,“我每次都和邀请的代表团说明,来南沙实地考察没有两周以上的时间是不够的,这里有太多值得看、值得了解的地方”,梁振英呼吁更多的港澳人士通过南沙这个重大平台融入大湾区发展,分享机遇和未来。
刘炜在致辞时表示:“南华早报中国年会在南沙举办,倾力打造一场链接湾区与全球的盛会,这是引领我们深化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举措,我们非常感激。”刘炜向参会嘉宾推介南沙,他指出,今年对广州和南沙来说是意义特殊的一年。2022年国务院高规格出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历史使命,为南沙划定了2025和2035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今年就是南沙交出第一份答卷的关键之年。南沙有无限机遇、无限可能,借着本次年会向参会嘉宾推介南沙,期待与各界人士携手唱响更多“春天的故事”。
创刊于1903年,总部设在香港的《南华早报》拥有遍布亚洲和美国的记者团队,目前在内地已开设4个记者站,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新闻媒体。《南华早报》首席执行官苏嘉缓表示:“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来到南沙参加此次年会,亲身体验令人振奋的、快速发展的大湾区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我们很高兴成为首个在大湾区举办此类活动的香港媒体。 通过此次年会,我们邀请的来自东南亚、欧洲和中东的嘉宾将有机会见证大湾区的激动人心发展,并与当地活跃企业交流。 作为有120多年历史、深耕香港报道的媒体,我们致力于发挥主导作用,提升香港作为连接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超级联系人的地位。”
《南华早报》总编辑谭卫儿补充道:“两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南沙时,就觉得这是个很有潜力的地方,因此决定将首次中国年会在此举办。适逢2025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六周年,本次会议将提供一个独特平台,深入探讨推动该地区成长的关键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清洁能源。 我们期待这个平台能够发挥其影响力,促进大湾区与全球商界的紧密联系。”
本次年会演讲及讨论主题包括:南沙区:大湾区的大门-解锁经济潜力和全球商机;描绘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化和创新的十字路口;连接点:大湾区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中的增长之路;改造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制造;医药革命:大湾区在生物医药、制药和医疗科技的创新;人工智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创新提供动力招商引资: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等。在年会翌日还安排了南沙芯粤能半导体、芯聚能半导体、晶科电子、领为视觉车灯综合展厅的实地考察,展出介绍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及南沙LED产业链条。除了南沙芯片产业考察团,嘉宾还可选择华为和比亚迪这两个其他考察目的地。
此次活动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南沙是湾区的南沙、中国的南沙,更是世界的南沙。当前,南沙全区正以《南沙方案》为牵引,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系统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全力打造未来广州新核心、湾区发展新引擎。选择南沙,就是选择未来;投资南沙,必将赢得未来。这里将提供最好的政策环境、最优的要素配置、最佳的服务保障,向世界敞开投资南沙的大门,为企业、人才提供成就事业、实现梦想的舞台。
南沙有“立足湾区”的底色,是一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湾区明珠。
近年来,南沙先后落地了一批极具含金量的政策,例如,落地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两年多来累计减免税额约12亿元;国家三部委出台支持南沙“放宽市场准入15条”,允许南沙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等11个领域先行探索;海关总署出台“支持南沙新20条措施”,在跨境要素便捷流动、国际枢纽港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提供便利。同时,南沙还针对不同产业领域推出“制造业十条”、“强芯九条”、“网数九条”、“南沙总部经济政策”等专项支持政策,精准匹配企业发展需求。
南沙区位空间极其优越。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处在四个万亿级GDP城市交汇点,是环珠江口的咽喉要道,80公里范围内汇聚了大湾区11座城市、5大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范围内,可以辐射和服务7000万人,链接80多万户工业企业,为企业生产和开拓市场提供了便捷条件。全区面积803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仅27%,超100公里的战略留白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南沙还推出了一大批集中连片产业用地,全力打造的6大产业园区一年内可供应近7000亩,中心城区已建好260万平方米的办公、研发楼宇。
南沙有“协同港澳”的渊源,是一个促进粤港澳融合发展的天选之地
在硬链接方面,《南沙方案》划定的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三大先行启动区,已成为深化与港澳融合发展的桥头堡,落地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等标志性合作项目。广深港高铁庆盛站到香港西九龙最快只需35分钟;规划建设的南沙站是广州最重要的高铁主枢纽站;从南沙客运港出发大约1小时可到达香港,并且可预办理15家国际航空公司的香港机场航线登机服务,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
在软链接方面,南沙落地了QDLP、QFLP等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支持更多港澳及国际金融企业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业务;率先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机构试点访问国际互联网,并力争拓展至南沙全域。同时,依托全球数源中心等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争取进一步扩大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在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的有力推动下,集聚84家港澳及国际商协会组织,实施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打通港澳跨境执业堵点。
在“心相融”方面,南沙的13家港澳青创基地入驻近1000个港澳台侨企业项目。同时,南沙着力构建港人熟悉的生活环境,民心港人子弟学校采用香港学制和香港教材,港澳居民和外籍人士可以在南沙看“港”医、用“港”药,享受高品质的跨境养老服务,加快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营造趋同港澳的公共服务环境。近年来,南沙累计落户了近3400家港澳企业,集聚了1.1万名港澳居民。
南沙有“面向世界”的胸怀,是一座吸引着海内外投资者双向奔赴之城
南沙拥有世界级的平台和通道。广州港南沙港区已发展成为年吞吐量超2000万标箱的国际枢纽大港,相当于全球第9大港口,建有中国最大的临港冷链仓储群和综合型冷链分拨基地,165条国际班轮航线通达全球310多个港口,正在加速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跨境贸易通道。建设运营了国家级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大力支持香港及全球的物流贸易、会计、法律、保险、咨询管理等方面的企业进驻,共同布局全球服务网络,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南沙“走出去”,更多的海外企业通过南沙进入中国市场。接下来,南沙将进一步做强海港,提升国际贸易和临港工业发展能级,不断密切与东南亚、欧洲、南美等重点方向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港口合作,做大汽车、家电、食品、水果等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标新加坡建设“港—区—城”相互融合的临港经济区。
南沙拥抱国际化的企业和人才。坚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诚邀来自全球的有志有识有为之士到南沙来创新创业,共赢未来。科技创新方面,高标准建设南沙科学城,特别是围绕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布局了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入列了中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首次举办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接下来,南沙将重点发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和国家级的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采取合作研发、专利转让、企业并购、场景招商等市场化方式,开发、引进、转化一批技术,招引和孵化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先进制造业方面,南沙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条完整、实力雄厚。龙穴岛是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形成了集修造船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南沙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人工智能领域,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Robotaxi第一股”。集成电路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生态,晶科电子在港交所上市,位列港股6年多来超购倍数排名之首。生物医药领域,聚焦眼科、医疗器械、合同研发生产、细胞和基因治疗等赛道开展前沿技术创新。航空航天领域,南沙是大湾区的重要阵地,正在打造火箭制造、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产业集群。人才发展方面,南沙建设全省唯一的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使用、合作的软硬件环境,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超过15%的部分予以补贴,落地“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引进一批海内外产业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工匠、高校毕业生和创新团队,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打造人人心向往之的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南沙建立高质量的城市标杆。南沙生态本底优越,山海连城、蓝绿交织,有万亩滨海湿地,每年超过10万只候鸟在此过冬,游艇、邮轮一应俱全,是广州看海最好的地方。对标国际一流优化城市规划设计,集中资源力量高标准建设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10公里美丽海岸线,集聚中山一院、优联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一批一流的医疗教育资源,谋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医疗中心。打造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等特色文体IP,建设可容纳6万人的大湾区体育中心,将承办十五运会多项赛事。同时,南沙还将背靠广州这一强大母城,为各类人才提供高能级优质服务,以“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陈赞亮 通讯员罗瑞娴)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