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佛山市高明区召开工业园区环境品质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年度总结会。会议以“实地验收+总结会议”的形式进行,对全区九大工业园区环境品质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成效进行检验,并对2025年推动工业园区整治提升工作进行部署。
佛山市高明区委书记姜岳新表示,抓园区就是抓发展,抓园区就是创未来,要全力推动园区从“1.0版本”的“绿美平安”,向“2.0版本”的“智慧共享”“3.0版本”的“低碳高效”迈进,努力打造更高阶的现代化园区。
刚刚过去的2024年,高明区把覆盖全区四镇街的九大工业园区环境品质综合整治提升作为全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第一要务、最大特色,以“绿美、平安、智慧、共享、高效”五大理念推进整治提升,深入实施“三个六”行动,推动园区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更”。
具体为,样子更美。去年,高明将山、水、林、湖、岛等优良生态要素融入园区建设,新建园区口袋公园39个,完成“三线”整治超1000公里、绿化美化33.7万平方米,建成5个示范园区,实现“园中有景、景中有园,厂在园中、人在景中”。
底子更实。2024年,高明聚力补齐园区配套短板,启动5个邻里中心建设,新建改建公路30公里,改造排水管网21.6公里,增设停车位约7000个、充电站及充电桩263个;加快产业导入,全年招商引资额突破600亿元、出让工业用地3297亩,盘活低效产业用地5514亩、闲置厂房34万平方米。
点子更多。园区整治提升没有现成经验办法,高明摸着石头过河,互学互促、比学赶超,成功探索了平安园区、职工农场等许多新办法、新亮点,干出了很多方案以外的工作,干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效。
日子更好。高明将工业园区整治提升与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园城共生、园镇共建、园村共治、园校共融等新模式,企业、员工、群众反响良好,超470家企业出资出力参与园区整治,投入资金超1.7亿元。
姜岳新表示,通过一年的实践锻炼,许多干部的能力明显提高,干事创业劲头更足,越干越有劲、越干越自豪、越干越有信心;部门联动更加协调顺畅,凝聚力明显提高。这些都是我们今年干好工作的基础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抓园区就是抓发展,抓园区就是创未来。展望新的一年,姜岳新表示,高明要全力推动园区从“1.0版本”的“绿美平安”,向“2.0版本”的“智慧共享”“3.0版本”的“低碳高效”迈进,努力打造更高阶的现代化园区,将重点要以“四个突出”增强园区“四力”。
突出品质提升,增强园区承载力。接下来,要以标准体系为引领,推动园区整治“全面铺开”,实现全域工业园区“绿美、平安”;要坚持美学赋能,将美学理念融入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突出文化、艺术、色彩等元素赋能,严格园区外立面管控,加快构建荷城“紫”、杨和“绿”、明城“红”、更合“蓝”、西江产业新城“橙”的“五彩缤纷、差异发展”新格局;要坚持补齐短板。要持续推进道路交通、雨污分流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个镇街邻里中心建成运营;要深入实施ABC联动发展计划,加快推动西江产业新城科创基地建成运营,积极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不断提升园区科创服务质效;要坚持长效运营。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政企合作、以用代管、委托管理等模式,推动园区环境品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突出产业提质,增强园区竞争力。要坚持特色立园,把园区整治作为优化产业布局、重塑产业生态的过程,精准把控各个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集聚新高地;要壮大存量企业,支持企业用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鼓励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上下功夫,推进“AI+”赋能产品创新、功能升级,加快实现从“制造工厂”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升级;要大抓招商引资,结合园区整治提升成果,积极发动客商、本土产业上下游企业到高明考察,持续深化以商引商、协会招商等模式,努力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户,确保全年招商总额超600亿元、出让工业用地超3400亩;要大力推进低效产业用地整治和闲置厂房盘活,积极引进一批“小而优”“小而精”的好项目。
突出治理高效,增强园区凝聚力。要健全完善“政府引导、企业自治”的园区治理模式,让园区成为企业安心扎根、茁壮成长的优质沃土,一方面,要以“智慧+网格”优服务,另一方面,要以“自治+互促”增活力。
突出共建共享,增强园区牵引力。要深化园城共生,坚持产城融合理念,把园区整治提升与西江产业新城三期、总部经济湾、高铁枢纽新城等重点区域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要注重园镇共建,将园区整治提升与典型镇结合起来,围绕工业园区企业、员工需求完善城镇功能配套,着力打造形神兼备的美丽圩镇;要注重园村共治,坚持“空间共融、资源共享、产业共赢、平安共治”,以“龙头”带“地头”“车间”联“田间”,不断拓宽强村富民路径;要注重园校共融,坚持“产教融合、园校共进”理念,推动园校企三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政策宣传、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建立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助力园校企实现从“组合”到“融合”的深层次合作。(陈赞亮)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