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部署,围绕大局、聚焦问题、勇于担当、敢闯敢试,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工作力度,推动人社领域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实现稳就业、聚人才、强保障、优服务、促发展。下面,一起盘点2024年江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十大创新案例”。
案例一: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蓬江区零工市场举办“小社微工厂”。(主办方供图)
“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
大力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成8个零工市场和80个就业驿站,江门市“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模式入选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全省率先联合邮政建设“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江海区邮政就业驿站促进区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在市委组织部牵头推动下,探索“大党委+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模式,建成3个社区就业驿站,蓬江区建成全省首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益性零工市场,促进石冲社区就业584人次;积极争取省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试点,鹤山市桃源镇就业驿站聚焦伞篷产业促进超5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新会区陈皮村就业驿站带动7万人次实现就业,“新会陈皮技艺师”劳务品牌作为广东省6个项目之一在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展示并作经验介绍。全市开展家门口就业服务巡回活动411场,服务群众3.8万人次,促进就业5600人次。全市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75%,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分别达到128.37%、128.28%、122.76%。
案例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十城百校”,建立企业精准引才引智新机制新平台
联合市人才工作局,实施2024年江门市博士和青年人才招聘专项行动,先后组织近100家企事业单位、拿出近3000个优质岗位,在广州、武汉、重庆、北京、香港和澳门等10个城市巡回举办城市推介和专项招聘活动,推介宣传覆盖超100万人次,与超100所高校开展对接合作,在10个城市聘请了高校或校园引才大使,构建常态化、长效性招才引智体系。在“十城百校”引领带动下,全市新增就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超2.1万人,新增博硕青年人才1553人,人才总量实现持续增长,为江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十城百校”链接人才供需两端,促成多段“良缘”。如,“十城百校”武汉专场后,10名武汉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来到江门就业,该校还与南洋船舶等多家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案例三:支撑“制造业当家”
“卓越匠心班”,产教才融合一体化培育产业工程师
持续推进江门市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成立江门市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新增产业工程师2776人,产业工程师覆盖15条重点产业链,总量超5.5万人。重点聚焦数字工程师培养,全省首创联合院校(五邑大学)、企业(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开平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江门市创维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开设产业工程师3个“卓越匠心班”,遴选近40名在校生为学员,通过增加数字技术精品课程,开展企业实践,安排企业研发人才跟踪培养,参与企业科研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建立“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科技、教育、人才融合发展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案例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
“一试多证”,开辟粤港澳技能人才评价互认新路径
继创新探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劳工事务局和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开展江澳“一试双证”母婴生活照护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之后,全国率先开展粤港澳咖啡师职业“一试多证”技能人才评价,形成全国首套三地互认的咖啡师职业技能评价规范,成为粤港澳 “一试多证”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以外的首次探索,2024年12月19日,《澳门日报》对相关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市累计组织11批次250名港澳居民来到江门参加茶艺师、育婴员、母婴生活照护等多个工种职业技能评价并获得证书,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能人才评价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案例五:抢抓“大桥经济”新机遇
“就业创业第一站”,打造港澳青年“梦工厂”
发挥江门侨务资源丰富优势,推动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与人力资源产业园、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融合发展,搭建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圈”,为创业者构建全链条发展“生态圈”,助力创业者融入侨都“朋友圈”,将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打造为港澳青年来江“就业创业第一站”,全年新引进港澳项目22个,占新入驻项目比例达66.7%,较去年增加16.7个百分点,累计入驻港澳项目达102个,占比达52.85%,带动全市23家创业孵化基地提质增效,构建“1+7+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全市累计引进港澳项目202个,辐射带动8000名港澳青年到我市就业创业。承办珠三角九市创业创新工作现场会,并作经验交流发言。
案例六:打造技能强市
“产教评+园区技校”,推动技能人才培育“破圈出彩”
创新实施“产教评+园区技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为园区内中小企业提供技能培训,依托职业技工院校力量,在15条产业链、19个特色园区设立“园区技校”校企合作共建联合体、培训点、技师工作站、信息共享中心等4类培养载体227个,量身定制课程150项,助力企业完成技术升级改造43项。全年新增培训超5.6万人次,带动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6万人次,完成比例全省第2。着眼于发挥龙头企业技能人才培育引领作用,以“园区技校”项目为基础,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海目星(江门)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和广东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实现“零”的突破,带动上下游17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产教评+园区技校”模式有力提升技工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在第二届广东省技工院校科技发明与创新大赛中,江门市技师学院、新会技师学院共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江门成为全省获一等奖最多、总获奖成绩最优的地市。
案例七:助力“百千万工程”
“邑管家”,新职业、新技能、新模式推动技能增收兴业富民
以南粤家政产业园和研修院为依托,持续做优做强“邑管家”侨乡家政劳务品牌,研发陪诊助理、膳食助理、收纳助理、宠物助理等家政服务“新职业”及其服务规范和培训标准,培育“邑管家”新型家庭服务人才228人、一星级“邑管家”复合型人才60人;制定“一专多能”的“邑管家”复合型人才技能体系和认定办法,开展“邑管家”—“新技能”培训1545人次,带动全市家政行业就业创业1.83万人次(完成比例排名全省第2),促进技能增收;推行“邑管家”服务嵌入住宅小区“新模式”,开展“万家灯火”家政服务进小区、社区活动123场,带动全市居民家政服务相关行业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15%,助推产业壮大。
案例八:共享发展成果
“大数据+铁脚板”,“小切口”撬动养老“大提质”
以“百千万工程”的典型镇、典型村为抓手,建立由人社、社保、税务组成的扩面征缴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的作用,精准摸清近17万人参保情况,开展全方位政策宣传,走进镇村两级宣讲政策110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约1万份,发动镇、村两级党员干部逐一上门入户开展政策解读、参保发动,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以行业协会为桥梁纽带,精准推动9000名新会陈皮从业者、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转参企业养老保险。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3.79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比例提高2.37个百分点,提高比例全省排名第2。
案例九:助力平安江门建设
“全链条”体检,创新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机制
创新开展“全链条”劳动关系体检,制定《企业用工全流程管理“体检”清单》,涵盖招聘与录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员工培训、离职等十大重点用工管理环节,细化建立100项“体检”指标体系。指导191家重点企业开展劳动关系自检,为劳资纠纷多发企业开展上门体检服务,建立“五个一”劳动关系治理新模式(一张清单、一次体检、一份报告、一次调解、一次反馈)。受检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欠薪线索数量显著下降,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5年来首次实现下降。
案例十: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人社服务进万家”,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政企“双向奔赴”
创新开展“人社服务进万家”党员先锋专项行动。组织全系统人社党员干部担任“首席服务官”和“服务专员”结对服务重点商会、协会和近1000家重点工业企业,建立常态化跟踪服务机制。全年开展走进企业、走进园区、走进产业链活动服务企业900家次,收集和解决企业诉求超800个。同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开展“人大代表走流程”、开设“局长信箱”广泛听取服务对象诉求和意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梳理人社领域政策清单,举办政策宣讲会观看人数超22.3万人次。在全省人社系统率先上线真人形象人社AI数字人。通过精准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有效提升政策知晓度,推动政策应享尽享,全年为企业和劳动者发放就业创业、人才、技能提升等各类补贴超1亿元。在2024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江门“劳动就业”指标排名上升1位,全省第6。(陈赞亮)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