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共39个案例入选,广州市增城区增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及水网发达区域河湖生态廊道构建与修复的典范入选。
近年来,增城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不断提升流域管理保护水平,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治水之路。
三水统筹一体推进,多措并举真改实改
增江,曾经也是水域治理“老大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收集处理能力不足。增江汇集韶关、广州、惠州3市4区(县)等多地来水;2016年累计建成污水管网仅144公里,污水处理能力存在缺口。其次,流域污染物负荷高,水环境压力大。“十三五”中后期,增江纳入监测考核的一级支流中仍存在3条黑臭水体,15条水质为劣V类。此外,河道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自然生境被破坏。鱼类洄游通道受阻,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年代久远,缺乏鱼类洄游通道,影响江河洄游性鱼类的繁殖生长,生物资源多样性下降。
为此,增城区多措并举真改实改,不断提升流域管理保护水平,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治水之路。
深化河湖长制,强化司法监督。印发实施《增城区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方案》《增城区湖长制实施方案》。2023年将检察院、法院加入河长队伍,强化治水司法监督,以法治思维助推提升河流生态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万人巡河”,利用“河涌众采”,加快推动各级河长从“形式巡河”到“内容巡河”的转变。
推行全覆盖监测考核机制。增江干流设立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常规监测断面;在81个河湖布设90个监测断面,每月监测考核,促进河湖长制全面深入落实。先行先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通过分级分类精准施策,保障规划区划落实落地;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同时立足全域保护、增江干流全线基本划为水源保护区,为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了法规与规划保障。
加强一级支流水环境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因河施策,制定“一涌一策”,通过控源+截污+清污分离+四洗+生态补水等多种手法,帮助支流恢复自净能力。注重实效,加快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投入超100亿,污水管网由144.63公里提升到1477.34公里,建成区管网密度提升10倍以上,实现数量级增长。
生态修复,重现“鱼翔浅底”。2020年,增江启动流域内拦河坝重建工程,打通鱼类洄游通道,进一步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增江河流湿地修复和改造,对河滩鱼塘进行退出治理,塑造浅水滩涂地;建设水鸟生态廊道,合理布置种植各类招鸟植物,建设观鸟设施、科普设施,为市民开展鸟类观察和休闲活动提供平台。综合开展碧道建设。
产城相融,探索“两山”转化。以水生态保护促进产业升级。大力推动总部经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质项目落户,促进增江沿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行水环境生态振兴。通过森林海废弃矿坑综合修复利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包袱”向“美丽资源”转化;依托增江画廊,融合增城荔枝文化、正果畲族文化等,着力打造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增江旅游带。
水清岸绿皆是景,美丽增江换新颜
近年来,经过整治后的增江水清岸绿,处处是景。
活水潺潺、通江达海。增江多年最低日均流量超44 m3/s,远超生态用水保障目标。水清岸绿、保优创优。2021年以来,增江干流省考断面麒麟咀和国考断面增江口水质全部稳定达到Ⅱ类,均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至2021年,3条纳入国家及广州市重点整治名单的黑臭河涌已全部实现长制久清,15条纳入广州市总河长令的劣V类一级支流已全部整治完毕。鱼鸟翔集、绿色生态。建设完成474.3公里绿道、145.1公里碧道,自然岸线率近80%;上游通过正果拦河坝新建鱼类洄游通道,下游通过初溪船闸生态调度,打通珠江口-东江干流-增江130余公里的江海洄游通道;通过增殖放流、构建人工鱼巢等手段恢复土著鱼类种群资源;建成正果湖心岛、增江鹤之洲和荔湖3个湿地公园。人水和谐、点绿成金。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女子半程马拉松、2024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广州·增城)等系列活动均顺利举办,平静的增江水因全民运动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城区2023年获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众山环绕、一江穿城,千年古邑,大美增江。以水为脉、执水为笔,增城区将继续奋力谱写新时代治水新篇章,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美丽河湖、幸福河湖。(陈伟赞 编辑陈若欣 供稿单位: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黄楚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