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广东新推27项措施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发布时间:2024-12-26 11:52:1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12月26日,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对标国务院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广东工作实际,近日,广东省出台《关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涵盖6部分27项内容,聚焦政策、对象、服务、要素、组织等5个方面进行创新。

出席发布会的有,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奇,省教育厅副厅长邵允振,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谢忠保,省医保局副局长李锦汤,省残联理事长陈学军。

陈奇介绍,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省政府连续14年将“提高低保、特困人员等保障水平”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目前共近490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有力保障全省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成员等近160万名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

陈奇透露,《若干措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聚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弱有众扶,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综合救助格局。

对标“政策全覆盖”,强化有效衔接,完善覆盖全面的低收入人口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明确低收入人口的范围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做好户籍人员救助保障的同时,积极探索将保障范围拓展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在统筹现有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以及急难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强化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关注困难家庭中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同时,将救助方式从物质救助拓展到“物质+服务”救助,推进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统筹社会救助城乡发展,推动缩小救助标准城乡差距,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对标“对象全覆盖”,强化“政策找人”,优化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和分类处置机制。通过数字赋能强化主动发现能力,优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实时监测家庭支出骤增、收入骤减、人口变化等关键性指标,按红、橙、黄、蓝、绿5档划分预警等级,并按规定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若干措施》要求,正在升级改造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的“粤众扶”综合救助信息系统,进一步打通部门数据壁垒,促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加快形成“一户(人)一条救助链”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闭环运行机制,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与“人找政策”相结合转变。同时,拓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功能应用,为相关部门、群团组织精准认定救助对象提供支撑,逐步向社会福利和慈善帮扶等领域延伸。

对标“工作全覆盖”,强化政策贯通,健全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工作体系。明确在省、市、县、镇、村分级建设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完善并发挥各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联动相关部门、群团组织、提供惠民补贴(服务)相关单位、社会力量,统筹调配救助资源,精准对接救助供需,让困难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明确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帮扶措施,在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的基础上,细化了服务类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措施,如做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护,加强集中供养孤儿照料护理,支持设立社会救助慈善基金等,使救助帮扶针对性、操作性更强。

对标“要素全覆盖”,强化政策落地,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和监督检查长效机制,明确将社会救助保障资金和所需经费纳入全省各级财政预算,要求县级加强联合督导检查,确保救助资金真正用到困难群众身上。充分发挥多方力量,深入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整合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等基层服务力量,组建近3万名“双百”社工队伍,确保每个镇、每个村至少有1名以上“双百”社工,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政策落实、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提高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打通社会救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对标“组织全覆盖”,保障政策生根,强化组织保障体系。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全省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深化“党建+社会救助”模式,健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联系困难群众机制。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若干措施》明确,服务类社会救助全力推进,广东全域被列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单位,“粤众扶”系统已上线运行,分级建设综合救助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社会救助格局转变。

邵允振介绍,2024年,广东省各级财政共投入学生资助资金80.1亿元,惠及418.3万人次,为31.2万名大学生发放45.9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和受惠人数均创新高。具体做法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健全体系,不断提高资助水平。一是从受教育阶段上,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二是从层级上,涵盖国家、省级以及地方和学校各层级;三是从种类上,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生活补助、学费减免和勤工助学等多种类型。具体到高等教育,有国家、省和学校的三级资助,涵盖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学校对学生的资助、勤工助学岗等。而且体系不断丰富完善、标准不断提升、覆盖面不断扩大。

第二方面,加强管理,不断提高资助精准度。一是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二是实施闭环管理,构建“事前比对、事中督查、事后检查”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学生资助从申请到发放全程跟踪。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建立教育、民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社会力量等多元参与的监督机制,保障学生认定、奖助学金申请、审核、资金发放等环节的公正透明。

第三方面,优化服务,不断提高资助便捷性。一是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手段,比如从高中生填报志愿开始发放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单,学生就知道该向哪求助。二是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救助信息的聚合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资助对象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实现教育资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三是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资助部门都有服务电话、热线电话、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回应大家的需求,指导学生和家长对经费资助的申请和办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邵允振介绍,具体到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可享受以下资助:一是可向所在学校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特别困难学生可获得最高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二是可以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20000元、研究生不超过25000元。三是广东户籍全日制家庭经济困难本专科新生,每人还可以可申请最高不超过6000元补助。

谢忠保介绍,1-11月,全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85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0.7%。省人社厅将通过省就业一体化信息平台、日常联系服务等方式,及时摸排登记失业人员情况,精准识别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对残疾人、低保户、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相应身份标识,加快系统信息回流;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各地根据系统回流信息和日常联系服务掌握情况,及时引导符合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参加认定,主动推送就业扶持政策清单和服务清单,以及挖掘适合本人意愿的就业岗位进行精准匹配。

谢忠保表示,省人社厅将落实分级分类帮扶措施,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帮扶服务。各地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际需要,加强职业指导、职业测评、创业指导、就业见习等就业服务,并跟踪解决其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开发公益性岗位给予兜底安置;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管理台帐,做好就业帮扶情况记录,形成工作闭环,走访摸查辖区内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及时跟进掌握其最新的就业状态等基本信息并动态更新。

李锦汤介绍,目前,广东省医疗救助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参保缴费方面。包括特困人员、孤儿等在内的各类收入型医疗救助对象,政府资助其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个人无需缴费即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范围,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相关待遇,消除了此类对象参保缴费的负担,避免出现断保、漏保的情况。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共支出8.61亿元,帮助219万名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二是待遇享受方面。广东省适当提高了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医疗救助对象的合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报销后,按照对象的类别予以分类救助。其中,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救助比例为100%,低保对象、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不低于80%,其余救助对象不低于70%。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共支出17.79亿元用于门诊和住院救助,救助人次达到655万人次。

李锦汤透露,结合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具体要求,省医保局将抓好“救”,按照广东省医疗救助办法,锁定困难人群,对不同类别的救助对象给予分类救助,做到雪中送炭;进一步优化医疗救助经办工作,做实做优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一站式”结算服务,减轻困难群众跑腿、垫资负担;抓好“防”,通过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和多部门协同优势,建立起长效机制,对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动态识别高额费用负担患者,对各类边缘人群或支出型困难家庭患者尽早干预,靶向救助,切实提高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受益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医保力量”。

陈学军介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全省各级残联强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会同卫健等部门积极出台实施《广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等政策,大力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全省目前已建立1132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每年为广东省户籍有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服务。2024年1-11月,已为3.2万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

健全残疾人教育救助制度。配合教育等部门先后出台促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以及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健全控掇保学长效机制等系列政策文件,构筑广东省特殊教育发展“四梁八柱”,残疾人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实施“南粤扶残助学”工程,2024年为符合条件的1425名高校残疾人大学生发放1631万元助学金、学费资助。

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救助制度。配合民政等部门率先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省持证残疾人192万人,2024年1-11月,“两项补贴”发放总额达 47.16 亿元,惠及广东省户籍残疾人165.39万人次,补贴人数和补贴标准全国排名靠前。

帮助困难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增收。配合人社等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全省就业优先战略大局,全面实施《广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确保残疾人就业质量和数量稳中有升,全省城乡就业人数达到54.1万人,近三年累计新增就业19.2万人,就业率达到63%,同比2021年底增加28个百分点。(陈伟赞 编辑陈若欣)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