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饶平浮山镇“三举措”提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发布时间:2024-12-16 09:58:2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污水处理终端。

中国报道讯(郑雪云 报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惠及民生、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浮山镇因地制宜采用资源化、生态化为主的农污治理模式,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7座,实现农污处理率由50%提升至80%,惠及农民2万余人,助推“百千万工程”见行见效。

科学谋划,分类推进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域普查,结合各自然村水环境、地形地貌、常住人口分布、现有沟渠管网、污水排放去向等现状,“一村一策”科学制定治污模式,对于人口集中且无充足受纳体的7个村庄采用集中处理治污,对于23个人口规模小且周边消纳田地较多的自然村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对于剩余部分7个居住分布不均且村内污水情况有区域差异的则采用分区差异化组合治污模式,最大程度实现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和生态治理效果。

系统纳污,促进再生利用。立足农户普遍建有三级化粪池的乡村实际,将初步处理的黑水、灰水收集输送至终端进行二次沉淀和厌氧发酵,同步做好农村公厕、新建农房与污水管网的有效衔接,将粪污纳入设施统一处理。同时,将原直排进河涌或灌溉渠的污水进行截流,集中收集旱季生活污水及初期雨水,扭转污水直排乱象;将处理后产生的淤泥污水就近引入周边农田、菜园、果园,以设置取水井及利用穿孔管分散排入受纳体等方式进行生态消纳,实现“废水”变“肥水”,有效推动农业增产和环境改善“双提升”。

治理流程示意图。

多措并举,全面降低成本。坚持“少建管网”“无动力优先”原则,采用明渠暗渠化与新建管网相结合纳污方式扭转老厝区明渠排污现状,推行就近接驳主管模式解决仅建主管网而致终端闲置的PPP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广泛发动村民和工匠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终端建设、清淤修整及暗渠化改造,仅投入约500万元建成总处理规模达1156m³/d的污水处理设施15座及配套管网29.45公里,实现建设成本大幅度压减。同时,优先采用“厌氧池+水解酸化”“化粪池+厌氧池”等处理工艺,依托自然地势高差建设无动力管网收集污水,力促简工艺、低成本、易维护、免运维。目前,全镇60%以上自然村完成无动力设施建设,年运维成本约5000元/个。(中共饶平县委宣传部 中共浮山镇党委 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