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惠州探索走出红树林生态修复与产业示范新路子

十年磨一“绿”创全省首个万亩级示范区
发布时间:2024-12-03 13:58:24 推广 来源:惠州日报

原标题:惠州探索走出红树林生态修复与产业示范新路子

十年磨一“绿”创全省首个万亩级示范区

红树林内鹭鸟起舞。如今,考洲洋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水质均值符合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邱若蓉 张旭华

“红树林又回来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惠州市惠东县好招楼村村民郑群银受聘在好招楼红树林湿地公园开游船,每月收入5000多元,还购买了社保。“现在收入稳定了,每天带着游客游览美丽的红树林风光,我感觉很满足。”郑群银指着连片的红树林笑呵呵地说。

作为广东省海洋大市,惠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年磨一“绿”,把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红树林,种植修复形成万亩连片规模,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入选2024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蹚出了一条红树林生态修复与产业示范的新路子。

生态之殇

万亩红树林曾锐减至不足千亩

郑群银是考洲洋边土生土长的渔民,眼前这片“门前海”承载了他太多儿时记忆,他每次开船都会向游客讲述在考洲洋捕鱼的日子。

考洲洋,地处惠东县稔平半岛南部,是红海湾向内陆延伸的一个溺谷湾,水域面积约28.6平方公里,是惠州3个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历史上曾是粤东海域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生物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80年代围塘养殖、90年代城镇发展建设,尤其是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考洲洋原生红树林受到严重破坏。

红树林濒临险境是个全球性问题。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过去40年间,全球超过20%的红树林已经消失。在国内,广东红树林的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度缩减,保护红树林刻不容缓。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惠州沿海红树林集中连片,面积多达1万余亩,分布在惠东县和大亚湾区。”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缩减至1500亩左右,21世纪初期只剩下不足1000亩。“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考洲洋。”

“考洲洋为半封闭水体,围塘养殖过度无序开发导致海水动力交换差,原生红树林面积大幅锐减,考洲洋的生态调节功能几近丧失。”该负责人说,在最严重的时候,原生红树林仅在考洲洋的盐洲岛周边保留有400多亩。

围塘养殖等人为因素导致红树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使水质变差,形成恶性循环。

“过去,海边滩涂里污泥是发黑的,潮水一退、太阳一晒就会发臭。”惠东县稔山镇大埔屯村村民袁坤说。

考洲洋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睫,如何让昔日连片红树林重现?

久久之治

10年种植修复红树林万余亩

2013年,一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攻坚战在考洲洋打响。

“惠州始终将红树林修复种植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持之以恒推进。”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电波介绍,市、县先后出台《惠州市关于保护红树林的管理规定》《考洲洋红树林保护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同时成立惠东县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科学规划引领红树林保护与修复。

拆除围网、控源截污、规范网箱养殖……在惠州市委、市政府推动下,惠东县开展了为期3年多的考洲洋清理综合整治行动,共清理海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恢复自然海域约12平方公里,为红树林恢复种植腾出了大量空间。

当时,人工种植红树林还是新鲜事物。考洲洋红树林该怎么种?如何花小钱办大事?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以点带面、试点示范、逐步探索。”惠东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吴剑平介绍,2013年,该县启动“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在考洲洋西北海岸带探索系统性人工种植红树林。

种红树林,苗是关键。“外地培育的苗不但贵,而且不能完全适配本地海域情况,种下去成活率很低。”吴剑平坦言,试种第一年,选的都是外地树种苗。“结果种下去,第一批几乎全死了。”

为此,当地决定自建红树林育苗场,本土育苗、本地种植。

记者走进惠州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海水科研基地,一片片红树林树苗映入眼帘。红海榄、白骨壤、秋茄、桐花树、榄李……一个个惠州本土红树林树种,是专家们反复探索试种、用心呵护长出的成果。

“不同品种的红树林,对水淹时间有不同的适应性。比如,秋茄一般生长在中潮带,白骨壤生长在低潮带。”杨振琦是基地育苗工作的牵头人之一。他介绍,通过引进国内外不同品种反复试种,发现惠州本土种苗适应性好、存活率高,并且根据每片滩涂不同的潮汐深度来选择适合的品种,摸索出“低-中-高”潮汐种植方法,大大提高了红树林种植成活率。

“通过自育苗、自种植方式,节省了一大笔资金。”吴剑平介绍,2013~2017年,惠东利用县级财政资金逐年在考洲洋海域种植本土红树林3000多亩。

随着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项目的试点成功,惠东县先后在考洲洋及范和港等区域,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12个,初步建成广东省首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陈电波介绍,10年多来,惠州累计新种植红树林8857亩、修复现有红树林1965亩,形成万亩连片规模。“全市红树林总面积已增至1.16万亩,恢复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连片规模。”

红树林内虾蟹嬉戏、鱼跃捕食、鹭鸟起舞……如今,考洲洋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水质均值符合Ⅱ类海水水质标准。目前,惠东县红树林区有红树植物15种、鸟类140多种。其中,9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产业之变

红树林变“资源”为“资产”

“好招楼红树林湿地公园出名了,每天都有游客过来游玩观鸟。”看着村里的餐饮和民宿生意旺起来,郑群银盘算着家里再开家小店,憧憬未来美好生活。

现在,村里的红树林成为网红“打卡点”。好招楼村党委书记杨芳成说,每到周末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红树林不仅改善了村里环境,还让我们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红树林保护修复不仅改善了考洲洋内水质,还提高了养殖海产品品质。惠东县林业局副局长陈向明介绍,近年来惠东县大力打造“红树林+生态养殖”特色品牌,附近赤岸村的蚝田每年创造出近1.2亿元产值,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密码”。

尝到甜头的不仅仅是当地村民。

今年7月,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惠东县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

今年,惠州还获得广东首例国家红树林造林奖励,82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主要用于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红树林正由“资源”转化为“资产”,反哺地方经济发展。

“惠州创新探索红树林保护修复模式,既总结出符合本地实际的保护修复方法,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挖掘红树林生态价值,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汤坤贤认为,“惠州模式”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红树林修复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