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潮州陶瓷史》北京首发,填补中国陶瓷史空白
今年是潮州获得“中国瓷都”称号20周年。11月28日,在2024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览会举办期间,由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李炳炎所著的《潮州陶瓷史》正式首发,并在北京大学举行分享交流会。
《潮州陶瓷史》首发仪式。
《潮州陶瓷史》创作历时超20年,全文共40多万字、收录近900张图片资料。该著作通过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实物照片,展示潮州三千多年来悠久而辉煌的陶瓷发展历程,系统地展现潮州陶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与创新成就,填补研究空白,对于深入研究中国陶瓷史、工艺美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华侨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多位专家学者,对《潮州陶瓷史》的创作出版、研究方法及具体内容等进行评论交流。“《潮州陶瓷史》首发后走进北京大学开分享交流会,是‘潮州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先例模式,让地方性的学问‘登堂入室’。”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称,《潮州陶瓷史》把潮州陶瓷放置在潮汕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上来考察,令潮州陶瓷史有了文化史的意义。
建一个潮州窑博物馆,写一部《潮州陶瓷史》
“为什么会编写《潮州陶瓷史》?早在1999年,我便喜欢上收藏。在所收藏中有不少是历代潮州窑藏品,于是我萌发了整理家乡陶瓷历史的想法。”交流会上,李炳炎分享了《潮州陶瓷史》的编写过程。在饶宗颐、耿宝昌等前辈学者的鼓励指导下,李炳炎从宋代笔架山窑入手,开始对潮州陶瓷进行全面了解。
学习过程中,难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刻。幸好遇见黄挺先生,在其指导下,李炳炎逐渐清晰了潮州陶瓷历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坚定了我负起保护历代潮瓷,传承潮窑文脉的使命。”
2008年和2012年,李炳炎相继成立了潮州市颐陶轩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为加速完成陶瓷史的系统研究,李炳炎放弃商业经营,驻馆十年,全身心投入到博物馆的规范建设和潮瓷历史研究中。
2018年,李炳炎以《潮州陶瓷史》申报了广东省社科课题。2021年,省人社厅和社科联在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进一步推动潮州窑学术研究平台的建设。2022年,《潮州陶瓷史》课题结项并获优秀等级。“在这一基础上我又进行充实完善,形成这一书稿。”李炳炎说。
李炳炎介绍,《潮州陶瓷史》依托考古发掘资料、实物、文献、档案等材料,梳理整个潮州陶瓷史进程。其中,古代部分以考古学方法,依据和采用考古发掘报告、文物报道等文献资料,结合省、市国有文博单位以及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的藏品,从中总结其规律性。此外,近现代部分以文献、方志、档案、调查以及口述资料等为主,重点介绍潮州本土及东南亚潮人陶瓷业两个部分,将这一时期的陶瓷发展史放到潮人移民史和国际关系史的背景下去理解和阐说。
今年8月,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同月,《潮州陶瓷史》由中山大学出版。“让潮瓷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潮瓷。”从一个商人,转为一个民间研究者,李炳炎立足本土,选择以潮州陶瓷史为研究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建一个潮州窑博物馆、写一部《潮州陶瓷史》”的愿望。
地方性学问“登堂入室”开先例
“《潮州陶瓷史》首发后走进北京大学开分享交流会,是‘潮州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先例模式,让地方性的学问‘登堂入室’。”陈平原称,每个潮州人多少都懂得一点陶瓷的知识,但是将陶瓷的知识系统化、专业化,并且编写成著作很不容易,《潮州陶瓷史》为学界、业界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参考。陈平原认为,潮州窑是民窑,《潮州陶瓷史》关注商业、工艺、文化、交通运输以及移民的问题,把潮州陶瓷放置在潮汕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上来考察,令潮州陶瓷史有了文化史的意义。
陈平原称,在潮州,有很多民间学者和艺术创作者经过长期努力,为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很乐意看到《潮州陶瓷史》走进北京大学举行分享交流会的尝试,希望更多潮州文化能与全国高等院校合作,希望潮州要更多关注和支持地方文化研究,推动潮州文化“登堂入室”,走出潮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潮州陶瓷史》可谓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空白。”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陈华莎认为,《潮州陶瓷史》的出版不仅是李炳炎个人学术探索的一次集大成展示,更是向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研究领域奉献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瑰宝。
陈华莎称,《潮州陶瓷史》既有对潮州本土窑口特色及演变历程的详尽描绘,又有对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相关行业的对比分析。李炳炎不局限于传统考古方法,更通过广泛搜集历史文献,亲历实地考察,对潮州地区各窑厂、商号、老艺人、经营者,对近现代潮州地区各个瓷厂、作坊、商号,对各个瓷厂与商号不同的特点及匠人与管理者,都有了图文并茂的展示,迄今研究者无出其右。“尤其是他跨越重洋,赴东南亚地区开展海外潮人陶瓷业的专项调研,这些新颖独特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潮州陶瓷历史的认知,大大开拓了我们研究的视野。”陈华莎认为,这填补了华侨华人在世界经营与陶瓷制作的内容空缺。
重要著作弥补空白,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董健丽评价,《中国陶瓷史》用大量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概述了潮州陶瓷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这部书完成了传承潮窑文脉的使命,彰显了潮州作为“中国瓷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潮州文化软实力,促进陶瓷产业的繁荣和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耿东升坦言,《潮州陶瓷史》是广东地方窑口一部很重要的著作,也充分体现了潮州窑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研究较为全面,拜读后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和亮点,也为其他地方研究陶瓷起到了标杆作用,很有意义。
书中近代东南亚潮人陶瓷业部分,其实就是近代潮州华侨华人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华侨博物馆研究馆员陈永升主要研究明清时期的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社会史,他认为潮州作为著名的侨乡,潮州人在东南亚制作和销售陶瓷的历史,其实就是华侨华人与东南亚经贸交流、文化交流的历史。李炳炎通过从潮州到东南亚的一系列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立体地描绘了潮人在东南亚的发展史、奋斗史,让大家更为全面地了解海外华侨华人艰苦创业历史和爱国爱乡的情怀。
“全面揭示了潮州窑研究的新成果,填补了中国陶瓷史的空白,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北京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杨俊艳认为,该书研究成果丰富,不仅全面介绍了潮州窑陶瓷发展的整个历史全貌,还让人们了解了潮州陶瓷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图文并茂带给人唯美的享受与智慧的启迪,提供给人们许多欣赏与研究潮州陶瓷的新视角、新途径,将积极推动潮州陶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弘扬博大精深的潮瓷文化,相信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潮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振升介绍,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潮州瓷已成为潮州最鲜明的城市符号、最强劲的产业支柱、最响亮的文化名片,是具象化的潮州“代名词”。为体现了潮州的千年瓷韵与工匠精神,潮州市启动了《潮州陶瓷史》项目的编纂,对潮州陶瓷发展脉络进行整理,研究新石器时代至今的潮州陶瓷历史,进一步呈现潮州陶瓷传统与创新、工艺与科技相融合的新面貌,让读者了解潮州陶瓷生产的历史如何造就今日的“中国瓷都”。吴振升诚挚邀请各位嘉宾和朋友们来潮州,深入了解潮州陶瓷文化与陶瓷产业发展。
活动现场,《潮州陶瓷史》作者李炳炎还向北京大学、中国华侨博物馆研究馆、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捐赠图书。
文/图:纪金娜 许钰敏 陈锴进
责任编辑:陈赞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