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11月16日至18日举行

发布时间:2024-11-06 17:39:1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发布会现场(粤新办供图)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编辑陈若欣 报道)11月6日,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东省政府联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将于2024年11月16日至18日在粤港澳三地同步举办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

出席发布会的有,广东省委常委张国智,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智涛,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区长吴扬,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孙龙涛。发布会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陈晓伟主持。

陈晓伟介绍,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连续五年居第2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保持全国首位。

广东省委常委张国智(粤新办供图)

张国智介绍,本届论坛以“开放科学 勇立潮头”为主题,设置开幕式、主论坛、14场分论坛和5场特色活动。其中,开幕式和主论坛将于11月17日上午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召开。开幕式将邀请国家部委、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领导和国际组织、科研机构负责人出席。主论坛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获得者、国际学术机构负责人、国内外知名院士、龙头企业代表等进行主旨演讲。14场分论坛将围绕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前沿性、热点性话题进行讨论,为大湾区更好地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此外,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论坛特设了澳门论坛等活动,通过集中展现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合作中取得的积极成效,突出彰显科技创新力量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粤港澳三地政府将以联合举办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张国智介绍,粤港澳三地政府将以联合举办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确认出席的重要科学家超百人,其中两院院士90多人,海外学术机构院士30多人。

张国智表示,本届论坛将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空天海洋、绿色低碳等前沿话题展开探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超前布局颠覆性技术研究,助力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论坛邀请了港澳及欧美、亚太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会,通过科技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助力大湾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论坛聚焦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多主体联动、多要素协同、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开展院省全面战略合作十五周年,论坛期间将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 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会”,大力推动中国科学院最新优质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同时,论坛还将举办“中韩氢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合作论坛”“智汇产业科创行”等特色活动,为推动科技成果在大湾区的落地转化提供新抓手。”张国智说。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陈晓伟(粤新办供图)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龚国平(粤新办供图)

龚国平介绍,近年来,广东坚持把基础研究摆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启动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部署。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反映基础研究能力的主要指标“知识创造”指标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二;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4963项,创历史新高;近五年有8项牵头或参与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龚国平介绍,广东持续将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财政科研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并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保障基础研究投入。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合作,推动设立省市、省企联合基金,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同时,按照基础研究旗舰项目、重大项目和探索性项目构建分层次、体系化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布局。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培养,建立由卓越青年团队项目、杰出青年项目、青年提升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等构成的“金字塔”式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资助体系,2024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支持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比例达87%。

龚国平介绍,广东推动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牵引,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散裂中子源高效稳定运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设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同时,创新基础研究组织管理机制。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江智涛(粤新办供图)

江智涛介绍,近年来,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2018年的第25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8位。广州在10个科技创新关键指标上都创了历史新高,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十年稳定增长。

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方面,广州以“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汇集37个高能级平台,其中包括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获批立项,“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加速推进立项,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核心总部直属创新平台稳步建设。今年6月份颁发的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广州地区牵头获奖项目11项,占全省近八成。同时成功突破深海潜航器、高集成射频芯片、仿生合成橡胶等“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制出全球首个肿瘤内注射药物、全国首台场发射透射电镜等创新产品,填补了一批国内空白。

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新机制方面,广州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出台《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及配套的政策体系,大力推广“五个一”(1个专业机构、1支服务团队、1批成果、1支基金、1个园区)成果转化模式,广州颠覆性技术项目获国家立项数连续2年居全国第2。不断提升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水平,全市合同成交额超2500亿元,位列全国第四。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总金额13.8亿的一类新药转化项目创我省最高记录。

在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广州从产业创新需求出发,聚焦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加快夯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基础,文远知行上周在纳斯达克上市,也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公司第一股,亿航智能成为eVTOL行业内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企业,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力箭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已完成4次共42颗卫星发射。

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面,广州着力建立符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育机制。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2024年度支持1300余名35岁及以下的青年博士留穗开展基础研究自由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平台建设,2024年全市新增博士博士后培养平台134家,新进站博士后906人,同比增长57.8%。在校大学生165万人,稳居全国城市第一。2023年广州地区新增6位两院院士,也是历史新高。

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方面,广州持续加强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1500亿产投母基金、500亿创投母基金、100亿天使母基金相继成立。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已与近20个国家(地区)的45家机构达成合作,落实国际出资逾55亿元。广州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广州实验室建成大湾区首个生物样品跨境快速检测中心,实现国内首批生物样本入境。印发实施两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入境检验检疫时间缩短至1天,推动试点单位实际享惠进口货值超过15亿元。

江智涛指出,广州正研究编制“广州市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指标体系”,旨在形成一套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和路线图;同时,广州将进一步健全“创新联合体”建设体制机制,深化企业“出题”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开展联合攻关。

江智涛介绍,广州计划重点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加速推进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生物岛实验室、穗港澳协同创新中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指导高校、科研机构落实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完善激励机制,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推动“技术经理人”制度建设,完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机制;同时,广州将服务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区长吴扬(粤新办供图)

吴扬介绍,南沙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聚集新型研发机构22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1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46%,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南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吴扬介绍,随着广深港庆盛站的开通和南沙大桥、深中通道等项目的建成,南沙正加速从湾区地理中心迈向功能中心、服务中心,极大便利了高端创新资源的融通汇聚。同时,南沙承载着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特别是《南沙方案》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作为五大任务之首,要求深化粤港澳联合创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为《南沙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合作项目,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为港澳及海外200余个科研团队提供服务,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实现3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精准对接,南沙逐步成为推进大湾区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重要枢纽。

吴扬指出,南沙致力于为科技和产业创新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财税方面,南沙拥有15%企业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延长亏损结转年限等政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产业方面,国家三部委出台支持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监管体制改革15条”,围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种业、医药和医疗器械等11个重点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南沙先行先试。金融方面,南沙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基金,撬动子基金总认缴规模超18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

“南沙作为国际化人才特区,已获得了10条人才出入境及停居留便利化措施,此外,区里出台“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港澳青创新十条”等人才支持措施,近五年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增长100%。随着南沙教育、医疗和休闲等配套不断完善,城市“烟火气”持续升腾,各路人才创新创业、成就精彩的空间十分广阔。”吴扬说。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孙龙涛(粤新办供图)

孙龙涛介绍,在国家发改委、广东省和相关地市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目前在广东省布局建设了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开始逐渐显现;五年来,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为依托,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轮胎、低温制冷、波浪能发电、医用粒子治疗、海洋牧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纷纷落地大湾区,有力推动了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比如,深圳先进院联合相关单位、企业研发的5T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提升了我国医疗装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孙龙涛介绍,中国科学院不断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的选题模式和组织方式,近年来围绕大湾区产业链上的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卡脖子技术难题,持续推进院属单位与省内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加快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助力绿美广东建设。自2022年7月挂牌以来,在科研方面,华南国家植物园牵头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新建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实施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生物多样性”专项,引进科技人才96人;围绕迁地保护,新增引种4000余种,目前共有迁地保育20167个分类群;围绕科普实践,共举办科普活动近700场,入园游客500余万人次,并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

孙龙涛表示,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会结合广东省重点产业领域方向,目前遴选了52家院属单位的240余项科技成果参展,并将有10余项拟落地大湾区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在对接会上签约。同时,本次对接会将有一批优秀成果进行路演发布,一批科技龙头企业进行需求发布。此外,本次对接会还邀请了多家科技金融机构以及一批技术经纪人参会,为挖掘潜在优质项目落地广东转化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