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

东莞“博物馆之城”拔节生长

发布时间:2024-08-31 11:16:43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报道)8月26日,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闭幕。这场全国博物馆行业盛会上,国家文物局、中国博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名单。

名单显示,广东省新增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国家二级博物馆2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17家。东莞3家博物馆——东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东莞市福木源紫檀博物馆,晋级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截至目前,东莞53家博物馆中,定级博物馆已达11家,位列全省第二。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家、国家二级博物馆6家、国家三级博物馆4家。按2023年末常住人口1048.5万人计算,东莞平均每19.8万人就拥有1家博物馆。

本届“博博会”期间,“博物馆之城”建设成为焦点。8月25日,2024“博物馆之城”建设交流对话与成果展示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全国40多个城市文旅、文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围绕“博物馆之城”发展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展开深入对话和交流,集体发出《2024“博物馆之城建设”呼和浩特倡议》(下称《倡议》)。

早在2004年,东莞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据不完全统计,在此之后,全国有超30个城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计划或规划。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

如今,又一轮“博物馆之城”建设大潮开启,起步最早的东莞仍大有可为。

博物馆集群化聚落化发展

“众举一片天 留得住记忆 撑得起未来”“文化新地标”……社交媒体上,中国举重博物馆(筹)没开馆便颇受期待。这座修旧如旧的博物馆,既保留了石龙旧体校建筑的基本原貌,又在顶部增添了现代感的大跨度钢桁架结构大平层,形成了独特的“馆中馆”结构。

近日,中国举重博物馆(筹)一举斩获了广东土木工程最高荣誉——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中国举重博物馆(筹)、东莞市唯美陶瓷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东莞市福木源紫檀博物馆,其实都是东莞博物馆联盟的成员单位。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市级博物馆联盟——东莞博物馆联盟成立,本地21家博物馆首批加盟,决心构建更具活力、更有合力的博物馆体系和多行业、多层次的博物馆结构,推动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创新发展。

一年来,东莞博物馆联盟“跨界”出圈,联动剧院联盟,举办了博物馆联盟之夜及“文物魔墙”活动,让舞台剧和文物展览对话;联动图书馆,在各大博物馆开设“如阅而至”专区,上新“逛展+阅读”体验。

同时,联盟内部成员联动办展,推出了“自是花中第一流——东莞馆藏居巢居廉绘画精品特展”“瓷变——明末清初青花瓷精品展”等展览。联盟策划的“走进博物馆”巡展,走进东莞10余个公共空间,展示各馆文博资源。一本《联盟护照》文创,以集章打卡的新玩法,带火了“大隐隐于市”的小众博物馆。联盟组织馆际业务交流培训,围绕展陈策划、文物保护、公共教育等主题,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主讲,组织成员单位分享案例经验。

东莞博物馆联盟表示,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达30家,涵盖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包括历史资源类博物馆、产业配套类博物馆、民间收藏类博物馆、休闲消费类博物馆等各类型博物馆,覆盖了东莞市、镇、村三级网络。

这与《倡议》中提及的“着力加强‘博物馆之城’内部的馆际合作,实现制度、人才、藏品、资源和服务‘五个打通’,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努力缓解博物馆‘冷热不均’现象”不谋而合。尽管“冷热不均”依旧存在、各馆间的打通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足以看出东莞已开始探索。

去年,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落地东莞。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学界、业界专家又齐聚一堂,为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把脉问诊。

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东莞目前博物馆的优势与特色是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大、种类多,产业博物馆突出,休闲消费类博物馆数量多、类型丰富,博物馆分布集中、馆际交流便捷。

学者认为,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应该朝着集群化、聚落化发展。集群化指的是博物馆通过资源集聚、优势互补的方式,使每个个体得到更高效和个性化的发展;聚落化则是对博物馆按照所在的地理片区划分,还可以纳入其他的文化艺术空间,打造开放的博物馆生态。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对东莞“博物馆之城”内部的集群和聚落描绘了雏形:按照东莞“三纵三横”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城区片区打造文化休闲为主的城市历史群落,松山湖片区打造红色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创新群落,滨海湾片区可以发展海洋文化群落,水乡功能区适宜打造水文化集群,东部产业园片区则突出工业产业群落特色,东南临深片区可以依托山地特色和高端养老产业,打造植物文化群落。

如今,东莞已初步摸清家底,构建起联盟框架。未来,随着成员单位的逐步增加和发展,“博物馆之城”正为东莞打造一座特别的“新城”。

体制创新释放“博物馆+”可能

《倡议》提及,运用好各类博物馆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与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博物馆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城市文化消费、乡村振兴战略,让博物馆成为城市IP,带动城市文化、旅游、科技、商业、教育等众多产业发展。

今年,东莞打造的“博学东莞”品牌在打造品牌化、品质化展览之外,开始了“博物馆+”的新探索。

东莞市文广旅体局文博科曾表示,“博学东莞”品牌旨在统筹整合全市博物馆优质展览、活动,从中选优选精,进行统一谋划、统一推广、统一传播成系列,提升社会效益和传播效果,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传递城市历史内涵及提升城市品位的作用。

“博学东莞”品牌与博物馆联盟走的是不同的路径。“博学东莞”品牌采用“市镇搭台”、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共同参与的方式,促进文博精品展览配齐文博讲座、馆校活动、流动博物馆活动、博物馆之夜活动等配套,提升文博产品供给质量。

放眼今年,“博学东莞”品牌规划了30余场展览。东莞市博物馆的“大观——18-20世纪中国外销精品特展”“永生——千古奇迹马王堆汉墓文物特展”、石龙博物馆的“狮王争霸 龙狮贺岁——岭南醒狮文化特展”、鸦片战争博物馆的“扬威中外 震铄古今——虎门销烟精神展”等,便是出自“博学东莞”品牌,不少展览还登上了全国文博热搜榜前十。

最具“博学东莞”品牌特色的还是东莞展览馆“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展览联动23家文博单位,用389件展品讲述了100位代表性莞邑名贤的故事,成为首个跨古今、多领域、全覆盖、系统化呈现莞邑名贤的群像展,因颇受市民欢迎而几度延长展期。

依托展览,东莞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上,发布了“莞邑名贤传承计划”和3条“邀山·约水·阅人”——莞邑名贤文物主题游径,力促莞邑名贤IP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历史资源保护和文旅发展。

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宁康在发布“莞邑名贤传承计划”时表示,东莞将以“莞邑名贤传承计划”把文物系统性保护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强化莞邑名贤相关文物资源与非遗、自然遗产的协同保护。此外,东莞还举办“虎门销烟”185周年系列活动,擦亮“虎门销烟”和“林则徐”双IP;在镇村活化利用乡村文物特别是祠堂古建筑,谋划建设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展馆;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莞邑名贤精神谱系;推进“莞邑名贤+”融合发展,让莞邑名贤IP助力学生教育、党员教育和文旅发展。

此外,在本次博物馆定级中,东莞两家民办博物馆定级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与东莞在文博领域的体制创新不无关联。近年来,东莞改变政府办博物馆的单一模式,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办的发展思路,多渠道投资兴办非国有博物馆,同时加强资金扶持,在不同发展阶段先后设立“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资金、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市属馆对口帮扶机制,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增量发展。

据悉,东莞还将深入调研,学习国内外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先进经验,加强博物馆建设和“类博物馆”孵化培育,吸引社会力量建设更多更优的非国有博物馆。

地标大馆“孵化”未来想象

博物馆是读懂一座城市的最优解。对于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东莞来说,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鸦片战争博物馆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近年,鸦片战争博物馆接待观众数超500万,稳居全省前三、全国前列。

但鸦片战争博物馆地处虎门镇,东莞绝大部分文博资源仍集中于城区片区,鸦片战争博物馆对于其他博物馆牵引力受到交通因素制约。东莞城区最火的博物馆,还是一座建于1994年的“小破馆”。

今年,在东莞市中心广场,一座4万平方米的地标大馆——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下称“新馆”)正在拔地而起。新馆投资8亿元,由何镜堂院士团队领衔设计,以“山水之城 立体园林”为设计理念,定位为“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将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中心博物馆。

8月底新馆建设工程将完成全部底板浇筑,9月底将完成地下室结构建设,今年底新馆主体建筑将完成建设。

展厅是博物馆的核心空间,文物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新馆展厅建筑面积为12727平方米,展厅净面积约8900平方米。仅看展厅面积,新馆是现有馆舍的七倍大。截至2024年6月,东莞市博物馆藏品总数达34741件,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212件,三级文物1800件。考古出土文物、岭南画派系列藏品、莞籍名人名家系列藏品、故宫调拨文物构成馆藏序列。

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按初步规划,新馆开馆拟推出基本陈列1个,全面清晰展现东莞历史文脉;专题展览2个,呈现艺术之美与人文精神;临时展览2个,构建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平台;数字展览1个,丰富展览互动体验空间;儿童展览1个,打造寓教于乐的学习空间。

作为高水平、引领型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新馆展出什么”直接关系着这座地标大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决定着“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进度。

为丰富、充实新馆藏品,今年东莞开启面向全球征集“东莞记忆”项目,向世界范围征集东莞历史见证物,一直持续至2026年新馆开馆。

连日来,征集项目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有企业家捐赠海淘回国的外销瓷和本土生活用瓷,有艺术家家属捐赠雕塑作品,也有热心市民捐赠家里的老物件……

今年7月,在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东莞市博物馆新馆藏品征集海外启动仪式在马来西亚槟城举办。启动仪式上,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将一套陪伴会馆近50年的旧舞狮队装备被捐赠给新馆,成为新馆首批马来西亚藏品。

作为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之一,新馆也承载着东莞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最新期待。从规划中不难看出,新馆用顺畅合理、层次丰富、体验多样化的空间、功能体系,向内部拓展公共服务宽度;在外部空间,新馆通过文创平台、湖景花道、观湖坐阶、互动水景等设施,打造博物馆独有的文化生活带,引领潮流生活方式。(供稿/供图东莞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