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报道)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江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创新构建“1+2+7+N”就业服务体系,全省率先携手邮政共建“零工市场+就业驿站”,就业驿站入选全省“一城一乡”建设试点;创新性地将公益性零工市场嵌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出“零工市场+小社微工厂”就业新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零工市场8个,就业驿站80个,累计服务企业约2500家次,促进就业超6200人次,“江门市‘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模式”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共建服务“新体系”,探索服务“新模式”
一是创新打造“1+2+7+N”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已形成1个市级零工市场主阵地,融合线上线下2个就业服务新平台,拓展7个县级零工市场覆盖面,整合党群服务中心、邮政网点、工会、交通枢纽、商超等多方资源,构建起N个就业驿站,推进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二是全省率先与邮政合作共建“零工市场+就业驿站”。借助邮政网点数量众多、遍布城乡的特点,加载就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就业服务触角,打造出“中午不打烊、周末不休息”的“全天候”服务模式。
明确标准牢根基,优化机制提效能
一是制定“五个一”服务标准。出台《江门市“江海邮政就业驿站”建设和服务指引》,制定一套规范、建立一套制度、设置一套指标、形成一套流程、建设一支队伍,形成具有侨乡特色的就业驿站建设经验,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吸引省内多个“兄弟”市前来江门交流学习。二是推出“五个服务专区”。设立信息发布区、综合服务区、便民服务区、自助服务区、技能培训区等功能区,服务功能清晰呈现,让群众一目了然。三是提供“六项服务”。一站式提供政策咨询、失业登记、岗位推荐、信息发布、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建立“街道+社区+就业驿站”联动摸排机制,精准对接辖区居民就业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
分类施策助就业,提升技能促增收
一是加强重点群体“一对一”帮扶。安排就业服务专员一对一联系帮扶辖区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为全市2.5万名重点群体提供各项就业服务约7.3万次。二是强化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面向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开发家政服务、简易手工、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专项培训课程,提升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全力帮助各类重点群体快就业、就好业,累计开展培训8065人次。三是推广“零工市场+小社微工厂”模式。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和社工力量,减轻财政负担,将生产车间搬进社区,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即来即训即上岗”,形成楼上生活、楼下上班、收入增加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该市城镇新增就业3.0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2万人,新增参保3.3万人。
创新服务“多元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是“大数据”赋能+“铁脚板”发力。依托省就业一体化系统归集发布岗位信息8.9万条,发布岗位46.2万个,充分发挥指尖就业的实效;联合社区、邮政等部门精准摸排辖内重点群体就业意愿并建立台账,提供供需精准匹配服务。二是创新投递送岗模式,畅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变“邮递员”为“就业快递员”,运用挂号信邮寄方式,将人社政策、就业信息推送到户、投递到人。目前,52名邮递员已累计寄出“就业快递”700多份。三是举办“小而精”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开展直播带岗、现场招聘、技能培训、政策宣传、职业指导等家门口就业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举办家门口就业服务活动约360场,服务群众3.2万人次。
为切实托起老百姓“就”在“家门口”的幸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程序、提高效率,做好求职招聘、职业指导和推荐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一是联动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积极联动各方资源,继续加强与社区、邮政、总工会、工业园区、商超及人力资源机构紧密合作,精准满足群众和企业的需求。二是树立标杆典范,引领提升发展。重点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如蓬江区零工市场、江海邮政就业驿站、新会陈皮就业驿站等。三是推动活动常态化,形成聚集效应。在全市的零工市场、就业驿站以及社区(村居)、商圈等人流密集地区组织开展35场“家门口”就业服务巡回活动。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赋能增效。加强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织密就业服务网,做实做细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