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大湾区

东莞虎门:引领文旅融合,奏响湾区高质量发展时代乐章

发布时间:2024-07-18 16:19:28 来源:中国报道

(王敬新摄影)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陈若欣 报道)当世界服饰盛事的熠熠光辉与虎门销烟的历史回响在时空交错中激荡交融,一种跨越时代的和谐韵律悠然生发。广东东莞虎门,这座昔日傲立海疆的雄关要塞,已然化身为大湾区文旅创新的掌舵手。近日,媒体考察团深入虎门腹地,亲历这座古镇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扬帆远航,逐步铸就成为大湾区内一颗耀眼夺目的瑰宝。

(黄楚芳摄影)

岭南明珠:逆水流龟村堡的古韵今风

依山傍水,形如一只逆流而上的灵龟,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逆水流龟村堡,宛如一首镌刻在大地上的古诗,静静地躺在虎门镇的一隅,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与辉煌。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地理布局与风水理念,至今仍让人为之赞叹。

据介绍,村堡的形状设计灵感来源于龟,呈现出一种仿生学的建筑风格。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堡就像一只乌龟,其中北面的堡垒楼象征着龟头,四角的楼堡代表龟足,而护村河则像是乌龟在逆流中游动的场景,因此得名逆水流龟”

步入村堡,潺潺溪流环绕,绿树掩映,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屏障,既守护着村内的安宁,又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与画意。村堡内72间青砖大屋瓦房,象征龟的72块鳞甲,也像一个藏满奥秘的“二维码”,等待每个好奇的人来扫描。

古朴的建筑群错落有致,每一块砖瓦都沉淀着岁月的故事。斑驳的墙面,记录着数百年的风雨变迁;雕梁画栋,虽经风霜侵蚀,仍能窥见当年匠人巧思的痕迹。村中的祠堂、庙宇、古井,每一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让人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与古人对话。

如今,古堡宛如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风姿绰约的长者,继续讲述着东莞虎门的悠悠往事与今朝新章。在岁月的长河里,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每当晨曦初现,阳光穿透古树的缝隙,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那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

(黄楚芳摄影)

历史回声:郑氏大宗祠的文化根基

坐落于虎门镇白沙社区的郑氏大宗祠,乃白沙郑氏之肇基宗祠,其源溯至南宋咸淳年间,彼时奠基,彰显家族之荣耀。迨至明万历年间,于原址重筑,以焕新颜;清康熙朝岁月侵蚀,致使祠宇渐显颓唐。清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族长郑胜千偕同族人共襄盛举,集资重建,令宗祠重现往昔之辉煌。

历经沧桑,郑氏大宗祠在新中国成立后肩负教育重任,一度化身为学童求知之所;至上世纪90年代末,转型为社区老者颐养天年之佳地。公元2005年,白沙社区发起修缮工程,倾力恢复祠堂原貌,复建毗邻之乐善郑公祠与百顺祠,重塑“三孖祠堂”之景致,周遭环境亦得整治,重现古朴雅韵。

时至2015年岁末,郑氏大宗祠荣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得以官方认可。宗祠占地582平方米,横阔十四米,纵深四十一点六米,采用硬山式屋顶,呈三开三进之格局。首进建筑脊饰夔龙纹博古,后两进则以龙舟脊点缀,鳌鱼立于其上,尽显广府地区清代瓜柱抬梁之经典构架。祠堂外墙以青砖砌筑,地面则以麻石铺陈,前天井与中厅更以条石铺设,典雅而不失庄重。

祠前广场之上,雄踞两对石狮,古朴雄浑。祠内尚存两块石碑,铭记着清嘉庆五年重建祠堂之盛举。郑氏大宗祠不仅是东莞虎门的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继续向世人展示着虎门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楚芳摄影)

改革先声:太平手袋厂的辉煌历程

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这座矗立于东莞市的历史丰碑,乃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初啼之时,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辉煌历程与创新精神的永恒颂歌,于2019年12月18日落成启用。截至2023年,该馆已迎来逾2万名游客,成为见证改革开放历程的重要文化地标。

陈列馆设计匠心独运,巧妙地将“电动缝纫机”与“旧厂房”的元素融合,构筑起一座充满工业时代记忆的艺术宫殿,直观地传达着太平手袋厂所处年代的工业美学与社会变迁。馆内,500平方米的空间被精心规划,摒弃了传统的静态展示模式,代之以长达175米的动态展线,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太平手袋厂从创建、运营到管理理念的全貌。

展览布局循序渐进,由序厅启程,经由手袋厂的创建历程,深入探索其独特的运营机制,再至管理理念的精粹,最终于尾厅沉淀思考,整个过程犹如一场沉浸式的时光之旅。

借助场景化、情景化及信息化的现代技术手段,每一处细节都生动再现了太平手袋厂在历史长河中的卓越贡献与时代价值。

(黄楚芳摄影)

中西合璧:蒋光鼐故居的建筑艺术

蒋光鼐故居,古称荔荫园,坐落于虎门镇南栅之隅,三蒋村内,占地广袤,约计1258平方米。其建筑精妙绝伦,门廊与正立面采用石米批挡,而余三面则以红砖清水墙围合,廊柱复刻西方爱奥尼柱头之华美,尽显中西合璧之风韵。主楼阔达13.5米,纵深12.4米,侧楼小巧玲珑,宽4.1米,长5.3米,布局严谨,匠心独运。

溯回清末,此园由蒋光鼐之祖父蒋理祥肇基,一度寂寥。迨至1930年,蒋光鼐于故土之上,构筑西洋别墅,命名“红荔山房”,钢筋水泥铸就,二层楼宇矗立,占地223平方米,映照着时代的变迁与个人的荣光。

蒋光鼐,民国英杰,1888年生,早岁投身同盟会,矢志革新。1932年初,淞沪烽火连天,作为十九路军总指挥,他率部力抗日军,勇冠三军,功勋卓著。新中国诞生后,历任要职,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故居今非昔比,已然成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镇,2019年荣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历史的波澜壮阔,激励着后来者继往开来,矢志不渝。

(虎门供图)

虎门新湾:洞察渔港的璀璨视窗

地处珠江口之畔,虎门新湾享有“海鲜天堂”之美誉。这里的海鲜美食,堪称沿海文化的瑰宝,以其鲜美可口、品种丰富而著称于世。作为虎门镇“百千万工程”的特色项目,新湾小艇码头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展示虎门渔民精神与海洋文化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新湾小艇码头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使用近40年。码头长100多米,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洗礼,多处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2021年底,新湾社区将小艇码头升级改造项目申报虎门镇乡村振兴特色项目,并于2022年8月完成立项。2023年2月,作为“虎门镇乡村振兴项目”的小艇码头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动工开建,去年底完工投用。

根据规划,新湾社区将继续优化、美化渔港人文景观,利用新湾小艇码头标志性特色景观,打造疍家文化展示区,更好地保育和传承疍家文化,推动文化振兴。同时,新湾社区还将规划建设休闲渔业、观光餐饮、疍家文化体验等,力争将新湾渔港打造成虎门镇乃至东莞的一张旅游新名片,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消费,促进渔获销售、渔民就业,带动渔港经济发展。

(王敬新摄影)

百年传承:虎门“林旁粽”八重寓意浓

在东莞,有一种相传百年的粽子,它造型“卖萌”,味道特别,寓意深远,它就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虎门林旁粽。在虎门,它还有家网红实体店——虎门林旁粽技艺制作推广点,店里充满浓浓的“国潮风”。

走进店里,一股浓郁的文化氛围迎面扑来,墙壁上张贴的各种插图,分别介绍了林旁粽的来源,制作工艺与不同形状的林旁粽所赋予的美好寓意。第三代传人林容弟与第四代梁珍玲熟练编织,填充馅料,制作精美林旁粽。蒸煮后,香气四溢,引客品尝购买。

(黄楚芳摄影)

据介绍,林旁粽融合珠三角饮食习惯,使用具药效的林旁叶,编织成八种象征物,装果蔬的“菜篮”寓意丰衣足食;装鱼的“鱼篓”寓意风调雨顺;捕捉河虾的“虾迳”寓意钱财有进无出;睡觉用的“枕头”寓意高枕无忧;神仙穿的“神靴”和农民种田穿的“凉鞋”寓意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读书写字的“笔架”寓意小孩读书聪明伶俐;守门小狗的“狗头”寓意家宅平安。为林旁粽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2016年,林旁粽技艺荣膺东莞市非遗名录,通过校园、美食节活动广泛传播。2020年,虎门镇宣教文体旅游办升级推广点,使其更显文化底蕴。展望未来,该镇计划将林旁粽技艺融入更多旅游线路,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勃勃生机。

(虎门供图)

花苑里咖啡:海边旧屋解锁“流量密码”

混凝土与胡桃木家具交织,暖黄灯光下,黑白窗外绿意盎然。悦耳铃音中,“花苑里”海滨咖啡馆呈现温馨景象。步入二层,大海景观窗如画框,四季变换,从油画般夏夜至新海诚风格晴日。

难以想象,如今这间充满格调的咖啡馆,曾经只是一处长久闲置的老旧住宅。怀着在东莞打造一家观海咖啡馆的梦想,主理人敏姐于2022年踏遍了这片滨海地带,最终选定了沙角半岛西南端的一幢独立小楼。

凭借敏姐的独到眼光和巧妙构思,这幢旧居华丽转身,于去年夏季正式开门迎客,迅速晋升为滨海湾的“网红”打卡点,在网络上收获了一众拥趸。除本地客人外,广州至上海游客亦慕名而来。

当现代流行文化与乡土风情、自然美景和谐共融,不仅迎合了当代人为情绪体验“买单”的消费动力,也映照出乡村生活的新场景。

东莞虎门,古韵今风交织成一幅绚丽图景,犹如破晓之光,引领湾区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的壮丽启航。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