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新一轮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一周年,展现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4-06-07 12:00:09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郑雪云 报道)进入夏季的汕尾,雨后初晴,海阔天青,整个城市洋溢着一种蓬勃的张力。

2023年6月,新一轮深圳汕尾帮扶协作再启新篇,作为深圳市在省内唯一结对的革命老区城市,汕尾与深圳“双向奔赴、互利共赢”提速换挡。近日,“百千万工程”的深圳力量采访团来到汕尾,走进生产忙碌的工业园区、风景靓丽的海滨小镇、产业遍布的农家村落,感受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以下简称“汕尾指挥部”)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助力汕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全面推进园区建设、产业共建、乡村振兴、民生帮扶,努力打造特区老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生动范例。

共建共享 转移合作园区拔地而起

如何有效落实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怎样为产业项目转进来、接得住搭建起坚实的载体?在科学缜密的调研论证后,汕尾指挥部将共建产业园建设作为对口帮扶协作重点任务,按照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加快推进两市产业转移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毗邻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应运而生。

今年1月,合作园区管理委员会揭牌成立,成为深圳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城市中第一个成立的市级合作园区管委会,标志着深汕两地合作迈上新台阶,也是两市坚决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

穿行在海丰县热火朝天的园区基建现场,汕尾指挥部产业园区部负责人徐开磊兴奋地介绍:“合作园区地处深圳产业外溢辐射第一圈层,拥有‘特区就在家门口’的独特区位优势。合作园区按照启动区及中远期发展规划开发建设,围绕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汕尾‘3+2’现代产业体系,紧抓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域建设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重大契机,大力招引新能源汽车配套、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入驻。”

不仅如此,汕尾指挥部还以“特区”思维擦亮“老区”营商环境新品牌,率先发布《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深汕合作拓展区)招商引资若干措施(试行)》(简称“16条”),为入驻园区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搬迁、产值、厂房、企业资质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重磅支持政策。

“16条措施用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入园投产,打造“办事不出园”的园区优质营商环境,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优质样板和产业集聚新高地。”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副指挥长李亚说。

据了解,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通报了2023年度广东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情况,其中,深圳-汕尾结对帮扶协作综合评价为“优秀”。

双向奔赴 产业协作按下快进键

在帮扶协作中,深汕两地还推动“光明-城区”“龙岗-海丰”“罗湖-陆丰”“坪山-陆河”4对结对区县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推进县级特色产业园、省级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多种形式的跨区域产业协作成效显著,比亚迪、康佳、深能源、中广核等一批知名大企业落户汕尾。

走进光明-城区产业共建园区,广东朴塑科技公司总经理刘文朴高兴地说:“过去公司在深圳只做产品设计和销售代理,如今在汕尾有了自己的工厂。”2022年,在汕尾市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的招商引资下,通过厂房旧改、技术引进,公司在这里投资设立生产线,如今年销售额已达到1.3亿元,后期还将扩大生产。

同样位于园区的葆丰医疗器械公司也是一家来自深圳的企业,五层楼的厂房里全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公司副总经理施程峰介绍,企业在汕尾发展良好,产值每年增长30%左右,并成功获评高新技术企业。

在深圳坪山与汕尾陆河共建的陆河高新技术开发区,从深圳引进的比亚迪等企业已在这里扎根壮大,新落户的中奕环保等企业正蓬勃发展。陆河县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向宏酉介绍,截至2023年底,园区入驻企业91家,其中投产企业50家,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电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园区累计实现工业产值679亿元,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加速推进市县两级产业要素高效协同的探索中,依托深圳强大的科创资源,两市通过设立汕尾创新岛(深圳),形成了“研发设计在深圳、转化落地在汕尾”的创新模式。当前,汕尾创新岛(深圳)已入驻企业(创新团队)73家,引进科技研发人才121人,200余项知识产权完成申报,有效推动深汕两地创新与产业转化双向奔赴、优势互补。

聚焦民生 医疗教育帮扶多点开花

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深圳帮扶一直倾情倾力。出资16亿元建设深汕中心医院成功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出资5亿元援建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填补汕尾本科院校空白,出资8亿元援建深汕中医医院(在建)等,凸显了特区携手老区的深圳担当。

在深汕中心医院,每周例行的远程医疗。医院专家对着电脑屏幕发出问诊,同一时间,十余公里外的捷胜镇军船头村党群服务中心,患者在通过视频与专家面对面沟通。详细了解情况后,医嘱便通过线上平台同步打印出来。深汕中心医院医务科科长张杰介绍说,正在开展的“助力‘百千万’ 共享大健康”行动,有效推动深汕中心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也带动了基层医务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

位于陆丰市的龙山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去年9月,深圳市教育局新一批教育帮扶队伍进驻该校。校长曹丕显介绍说,团队入驻后对学校进行全面托管,按深圳的教育管理模式,从教育教学、考勤制度,后勤宿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效果立竿见影。“在刚刚广东省第二次模拟考试中,本科上线510人,同比增长30%,重点本科达71人,较去年翻了一倍。我们对6月的高考充满信心!”曹丕显欣喜地说。

位于汕尾市城区的汕尾中学,在去年也迎来了来自深圳光明区9名骨干教师队伍的组团式帮扶。“要输血,更要造血,让学校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发展动力。”校长黄茂希拿出厚厚的一本制度汇编介绍,帮扶团队为此为学校制定了全面的管理制度,涵盖党建工作、校园管理、教学管理等近百条,受到学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据了解,2023年深圳市选派64位老师支教汕尾,分布在汕尾35所学校和4个教师发展中心,从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到智力人才“软件”支持,在教育帮扶上持续发力。

精准赋能 做强“土特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汕尾,深圳帮扶干部深调研、勤动脑,善用市场机制、高效调配资源,精心耕耘特色产业,助力一大批汕尾土特产进军大湾区,做足“土特产”文章。

搭建桥梁,大力发展展会经济,汕尾指挥部抓住乡村和市场“两头”,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合作共赢”培育品牌搭建平台致力消费帮扶,让更多的汕尾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举办“深圳食博会汕尾展团招商推介会”活动,9个项目达成签约、签约金额近2亿元,让“汕尾美食”走进特区餐桌;举办“2023年汕尾市开渔节暨海鲜美食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10余家企业签约汕尾农业、文旅业等,吸引各地游客达30余万人。

据悉,截至目前,汕尾指挥部已助力14款汕尾产品通过“圳品”认证,16款汕尾农产品入围第三届深圳消费帮扶“百强好产品”名单,4家蔬菜水果基地获得“深圳菜篮子基地”认定,6家汕尾农场成功创建“深圳农场”,进一步强化了产业振兴助农增收。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指挥长戴斌:发挥三个优势 做好“四化”文章

“深圳汕尾两地开展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指挥长戴斌表示,要在巩固前期帮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两地的优势结合起来,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协同做好园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同步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建设好产业转移园区,携手打造特区带老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实现“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在戴斌看来,深圳汕尾对口帮扶协作具有三大显著特色优势:一是政策,汕尾作为深圳市省内唯一结对合作革命老区的城市,有国家关于革命老区与特区对口合作的政策支持;二是平台,深汕合作拓展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毗邻深汕特别合作区,可与深汕特别合作区联动发展;三是基础,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十年的努力付出,建设了一大批产业、民生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要借力、用好这三方面独特优势,借助汕尾当前高度重视融湾先行、接轨深圳的发展契机,聚焦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共建等重点任务,促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发挥好对口帮扶协作的突出作用。”戴斌说。

特区就在家门口。如今,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毗邻的区域,正规划建设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合作园区地处深圳产业外溢辐射的第一圈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戴斌介绍说,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这个产业链是很长的,一些上下游企业,正好可以落户到产业转移合作园,实现产业补链、延链的双赢局面。“要推动合作园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不分边界、连片发展。目前,我们在成立管委会等运作架构、推进土地收储和平整、制订园区招商政策、加大招商力度等方面,都是走在省内前列的。”

“新一轮的对口帮扶协作,重点是发展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当地才有‘造血’能力,才能实现转型发展。同时,民生帮扶还要继续开展,但我们不是撒胡椒面,要突出重点,加强统筹,补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戴斌说。比如借助深圳帮扶项目——深汕中心医院开展“助力百千万,共享大健康”活动,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下沉至县镇村,让当地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还有深圳出资援建的深汕中医医院和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建设的一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和广场公园等,“这些项目不仅填补了民生的短板与空白,也极大优化了当地的营商环境。”

结合汕尾市委、市政府“海洋强市、融湾先行”的战略部署,戴斌表示,深汕两市携手合作多年,工作的重点由单向帮扶转向双向奔赴,指挥部要按照省委“百千万工程”的部署,努力实现深汕两市的融合协同发展。戴斌认为,对产业协作和“飞地经济”而言,要在促进“基础设施同城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营商环境同等化、科技创新协同化”四个方面不断发力,全力打造“特区带动老区,老区助力特区”的新样板,推动汕尾加快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示范带风光旖旎

养殖场“圳品”亮眼

25公里滨海生态示范带蜿蜒穿梭,十里银滩风光旖旎,海滨湿地鸟舞翩跹。走进海丰县滨海生态乡村振兴示范带,沿途省级鸟类保护区、生态湿地、特色农业等优质文旅资源“串珠成链”,令人流连忘返。

漫步在宽阔的示范带碧道,深圳驻海丰县大湖镇帮扶工作队队长侯宇介绍,工作队入驻以来着力推动四好农村路等道路品质提升建设,眼前这条贯穿全镇的129县道面目一新,成为示范带旅游的重要一环。随着大湖滨海生态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全国各地的房车及游客纷至沓来,让大湖镇火出了圈。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深圳驻陆河县河口镇帮扶工作队队长谢晓明用一首“乡村振兴主题歌”、一张“特色产业地图”展示了对口帮扶的成效。

沿盘山公路而上,河口镇新华村藏着6座现代化养鸡棚,这里生产的绿壳鸡蛋将作为“圳品”送往大湾区的餐桌。“整个基地占地约120亩,总饲养蛋鸡达6万羽,日均生产鲜鸡蛋4万枚左右,年产量可达100万斤。”陆河县新意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

“经过两年的努力,工作队成功推动河口镇绿壳鸡蛋、荔枝果饮等4款农特产品入选为‘圳品’。”谢晓明表示,在工作队帮扶下,河口镇部分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产业质量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250亩曾经撂荒的荔枝林,如今枝繁叶茂,丰收在望。两年前,上达村驻村第一书记范栋祥与工作队一同进村入户与村委和村民沟通协调,推动村民们以“1树1股”加入经济联合社,年年可以获得分红。项目引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改造,充分盘活了3000余棵荔枝树,老旧荔枝林开出了富民之花。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燕雨林:构建产业共同体 探索共赢新模式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紧迫任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畅通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深圳汕尾对口帮扶协作以“特区+老区”区域协调发展合作模式,构建发展共赢产业共同体,有效辐射带动汕尾产业提质和经济发展,体现了先发帮后发、先富带后富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也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广东省区域协作经历了从产业转移到产业共建、从区域协调到区域协同等发展阶段,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同化程度的加深,地区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不断更新,企业间合作及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共同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产业共同体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共同体,更是区域之间共筑产业生态的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深圳汕尾帮扶协作的本质正是以区域一体化战略和新型产业集群化思维,构建“特区+老区”产业共同体,推动深圳与汕尾产业在地理空间和垂直产业互联网平台叠加融合,以空间协作支撑深圳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以产业融合引领汕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建设,实现了区域经济共赢发展的新格局。

深汕两地应紧抓“双区”驱动、“三区”叠加机遇,按照对口帮扶协作的总体要求,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科技+应用”为发展模式,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补充,以共建产业园区、设立汕尾创新岛(深圳)等为依托,形成汕尾“资源+政策优势”与深圳“技术+人才优势”的深度结合,实现研发设计在深圳,产业落地在汕尾,推动老区与特区之间的双向奔赴,全面促进深汕两地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区域协调,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创新路径,提供示范经验。(汕尾市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