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特写】“轨道上的长三角”越跑越快了!

发布时间:2024-06-06 13:46:19 来源:财经早餐

原标题:【特写】“轨道上的长三角”越跑越快了!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想到长三角,你会想到什么?

如果你是上海的,估计你会想到东方明珠;如果来自浙江的,应该会想到西湖上的三潭印月;如果你从江苏来,当然一下子就会想到南京长江大桥;当然,如果你正好是安徽的,那黄山的迎客松,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代表性的景观。日前的一场盛会上,来自长三角的三省一市的朋友们就都看到了上述来自四个地方的地理标识正放在一起。

眼下肉眼可见的现实是,长三角正以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共同打造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在既定的轨道上正在加速度快跑。

就在刚过去的5月28日,长三角网信工作协同发展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召开,三省一市相关人士围绕“网联一体化力聚高质量”主题,共谋网信工作发展新蓝图。作为本场盛会的压轴戏,由江苏省委网信办、上海市委网信办、浙江省委网信办、安徽省委网信办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铁路办公室指导,由多家单位共同承办的“轨道上的长三角”融媒体行动正式拉开帷幕。笔者和诸位同仁一起,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三省一市重点网络媒体将以苏州南站为起点,“打卡”长三角铁路建设现场,切身感受轨道交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的全新动能。

高铁巨龙,助力长三角一体化

经常长三角各地出差的笔者,已经记不得出入过多少次各地高铁站。有时伫立在站台等车时,笔者常会望着一条条笔直光滑,毫无缝隙的铁轨,不禁若有所思:越来越快的高铁,通向的不仅是诗与远方,更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确定性场景。

经过苏州南站的沪苏湖高铁,是长三角轨道交通网中的骨干线路,通苏嘉甬高铁则是“八横八纵”铁路网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最新进度表,沪苏湖高铁最快将于年底通车,而通苏嘉甬高铁今年6月开工,最快预计2027年竣工通车。

正在进行全线铺轨的沪苏湖高铁,全长163.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运营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布局,有效疏解沪宁、沪杭铁路通道运输压力,对于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也让上海到湖州真正实现了“一小时都市圈”。

再看看通苏嘉甬高铁,建设难度在国内外都属于罕见:不仅要跨江过海,还需要穿越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京沪铁路等三条铁路,还有两条地铁、四处河流湖泊。跨长江将利用江苏境内已建成的沪苏通长江大桥,预留通苏嘉甬高铁的过江通道。

据相关测算,建成后苏州、南通,乃至整个江苏沿海地区的群众出行浙江,无需向东绕行上海,从苏州可半小时到嘉兴、1小时到宁波,苏杭之间的通行时间有望缩短至一小时以内,南通到杭州比现在可缩短1个半小时左右,为长三角“一体化”再添精彩。

长三角的铁路网不仅连成线,还可以成“环”:从6月15日零时起,上海铁路局将首次尝试开行上海-上海虹桥大环形高铁列车1列,再次将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4座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串联,为沿线旅客往返出行提供便利。

近日,长三角地区多条高铁项目建设全面开启加速度。就以2024为时间点,除了4月26日已经开通运营的池州至黄山高铁以及前文提到的沪苏湖外,年内还计划开通管内杭州至温州、宣城至绩溪等多条高铁项目。在沪宁、沪杭、宁杭等城市间早已实现“一小时都市圈”的基础上,未来构建一个又一个新的“一小时都市圈”。

一条条新建高铁的开通,宛如一条条毛细血管,使得长三角各地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越发便捷顺畅。沿着轨道去打卡,将司空见惯。

携手共进

将“创新基因”发扬光大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果对长三角的经济有多强没直观概念的话,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城市层面,长三角“头部城市”的经济体量持续升级。“龙头”上海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万亿元,继续列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按5%左右的目标增速,今年GDP有望突破5万亿元。“最强地级市”苏州去年GDP2.47万亿元,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达7.9%,领跑万亿之城。杭州去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0059亿元,实现从“1万亿方阵”到“2万亿方阵”的跨越,今年一季度GDP达5112亿元,首次在一季度突破5000亿。

同时,“腰部城市”集体发力。长三角41个设区市中,去年经济总量在5000亿到1万亿的有11个,组成阵容强大的万亿之城“后备军”。其中,江苏徐州、浙江温州分别达到8900亿元、8730.6亿元,有望继常州之后成为长三角下一座万亿之城。

慎始而敬终,方能行稳致远:长三角的强大,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该地区人民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从历史上看,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就是人文因素和文化集体记忆。

在《长三角网络名人江苏行》的打卡点上,笔者仔细调研了著名的江村,也就是江苏吴江的开弦弓村。在这里,有着费孝通先生的名著《江村经济》所描述过的原生态。这里,也有着费孝通、费达生两位先贤的纪念馆,尤其是让人们了解了费达生这位曾经关心支持江村发展并与其有着深厚感情的中国蚕丝专家,领略了当年长三角经济区中丝绸工业的发展历程,回味先贤的种种至理名言和百般不易:从历史上看,上海乃至长三角的丝绸业,浓缩了长三角经济区的演化进程,是该经济区的一个缩影。当时的丝绸业,是一种“链主”产业。

在无锡,笔者第一次打卡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立马被里面的丰富馆陈所吸引,也深深为生动的长三角经济区乡镇企业的实践而感奋。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于2008年由农业部批复筹建,是全国唯一收藏乡镇企业发展历史各阶段文史资料和文物的博物馆。它所展现的乡镇企业发展史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史紧密相连,是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精神地标意义。

不经意间,“星期日工程师”的小小馆陈吸引了笔者的极大兴趣。

事实上,自制小汽艇接送工程师这个创举,也从一个很小的草根角度,透露出长三角经济区勇于创新、不甘沉寂的人文经济深刻基因。在这里,“四千四万”精神无疑感染着到访的每一个人,也足以让参观者流连忘返,唯恐错失一张“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宝贵历史原始记录,由此获得新知和动力。长三角地区人们骨子里的不安现状、勇于进步的精神,是一种长期的文化沉淀,一经点燃,就能爆发出无穷创新力量的“春雷”。

最新消息,今年6月5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温州召开。面对这次盛会,温州将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奋楫争先”的龙舟精神。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跑越快!

观点的碰撞,本就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长三角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三省一市大地上生根发芽,迸发出1+1+1+1>4的“强大生命力”!

创新,这本就是长三角经济区历史的文化基因所在,也是所长。

事实上,近来有关长三角的讯息纷至沓来。

日前,来自长三角14座城市的规划系统负责人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背后正在谋划一件大事。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浮出水面。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将推进区域创新走廊联动融合建设,从上海出发,最慢90分钟、最快30分钟可达其他13座城市。这其中自然离不开高铁网的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城共同坐在一张桌子上编制规划,这种形式在国内也是首次出现。

人们不禁想追问:为什么要把大都市圈画在一张图上?

仔细梳理就会发现,这对于参与各方,是一次多赢的选择!

据上观新闻,以上海为圆心、1.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画圈,能覆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宣城。这十四城共同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GDP总量达18.28万亿元,接近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法国,以全国1.2%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5%的经济体量。

从经济数据看,上海大都市圈无疑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相对完整,成员城市个个出类拔萃。就拿行事风格素来低调的江苏泰州来说,它虽然不临海,但海洋经济规模位居江苏省第一,船舶工业总产值更是占据全国四分之一。

同时,上海大都市圈又面临种种挑战。置于全球坐标系中,与美国纽约都市区、日本东京都市圈、英国大伦敦地区等顶级城市群同台竞争,上海大都市圈在创新能力、产业链韧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据相关资料,由于空间协同治理手段不足,上海大都市圈现有的21个协同单元,整体开发强度不到50%。

由此可见,此次与会各方平等协商,深化共识,凝聚合力,共绘蓝图,不仅仅是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编制的核心精神,更是长三角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要义。

各展所长

助力长三角“越跑越快”

作为全国经济的“排头兵”,长三角第三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产值跃居三大产业首位,第二产业实力依旧雄厚、且加快转型升级。因而三省一市在互补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来自海通证券提供的研究报告,分地区来看,上海服务业优势突出,江苏制造业实力强劲,浙江二者并重,安徽制造业后来居上。整体来看,四地产业互补性较为明显,有利于加强产业协同,从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具体而言,作为全国经济当仁不让的“领头羊”,上海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生物医药发展全国领先。上海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上海是中国现代化服务业中心,金融服务、生产服务和消费服务等业态多元发展。上海生物医药发展水平国内领先,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实力强劲。

江苏,智能装备、集成电路、新能源龙头地位稳固。江苏发挥制造强省的优势,成为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龙头。江苏在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产业优势。江苏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封测行业具备国际竞争力。江苏新能源产业发达,光伏设备产值全国第一,清洁能源装机量高速增长。

浙江,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积淀深厚。浙江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拥有深厚积淀,是全国产业发展的标杆。“互联网+”是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电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梯队。浙江生命健康产业欣欣向荣,大健康展露较大潜能。浙江新材料产业规模可观,增长速度较快,形成丰富成熟的新材料制造体系。

安徽,则独辟蹊径致力于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芯屏汽合”和“急终生智”是重要突破口。“芯屏汽合”是指:安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速发展,跻身国内前列,“急终生智”则是指:安徽安全应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近年来新兴产业投资的“合肥现象”,更是令全球瞩目。安徽在长三角中的“存在感”,正在指数级爆发!

如此生动的“千里江山图”正在徐徐拉开。

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这片“试验田”的创新成果也激活了长三角城市群。去年,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30万亿元,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座,在全国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长三角大放光芒的“飞地模式”:研发中心放在上海,生产制造在苏浙皖,已成长三角不少企业的选择。

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上市企业在三省一市之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数达5389家。其中,上海是异地投资企业首选地,分别占江苏、浙江、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地区企业投资的53.32%、49.15%和36.96%。江苏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经济大省,成为上海和安徽上市企业异地投资的第一选择。

在业内人士看来,长三角地区对于外地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核心原因在于产业链的协同优势。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2年,长三角协同创新总指数从100分提高到262.48分,年均增速达9.17%,尤其是2018年后,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长更是达到11.17%,一体化协同推进成效日益显著。

2023年11月,首期规模51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在上海揭牌成立,长三角地区产业基金正加速布局。可以预见,在各地产业基金的加持下,未来长三角产业链将加快融合,形成面向未来的优势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三省一市投资机构投资区域内企业数达7838家,上海投资机构向江苏、浙江、安徽共4053家企业进行了投资,占长三角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的51.71%。

科技的创新,更离不开一体化:历数长三角区域内的共享创新平台,目前总计有大科学设施25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6万余台(套),服务机构3100余家,让优质资源为更好为科技创新服务!

如果说仪器是宝剑,那么科研攻关布局就是“剑法”。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2022年建立,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布局全球科技竞争新赛道,以“科创+产业”为引领,用“重兵合围”战术尽快攻克“卡脖子”问题,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首批有15个项目纳入联合攻关计划,超过40家的高校院所、企业参与。2023年又启动实施第二批28个项目,其中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布局实施8个。

长三角的一体化,不仅有“仰望星空”的高大上产业互补,也有“接地气”的居民生活便利:如今,长三角“一网通办”已实现驾驶证、行驶证等4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的便捷办理,让长三角人在异地工作、学习、生活更便利了。

更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上海公积金,可以在长三角整个三省一市还贷款了!根据上海最新政策,自2024年6月1日起,本市职工在江苏省、浙江省或安徽省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符合规定的购房情形,并且在本市无住房公积金贷款、无委托提取住房公积金归还住房贷款的,主贷人及配偶可以提取本市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偿还公积金贷款。

结语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直观的特征就是融合,而融合的背后,正是打破了强中心城市一味资源流入的逻辑,通过辐射效应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轨道,正是这种辐射效应的“催化剂”。

遥想36年前,中国刚刚打开大门,总设计师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时,不禁感慨“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今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第六个年头。密密麻麻的高铁网,同样给了长三角各地一次“飞奔”的机遇,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战略,考验着各界有识之士的智慧。

文化基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也是立足创新的根本所在。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或者说最根本的连接点,恐怕就是人文。

可以预见的是,轨道,代表了方向,代表了规则、规律,也预示着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轨道,也表明未来之路将越跑越快,也蕴含着越跑越稳、越跑越远,也将越跑越明快起来!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