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工匠

播下好种子 培育传承人 “隆平好种子精神传承馆”在广州黄埔开馆

发布时间:2024-05-31 11:11:34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通讯员 焦婵娟 孙文凭 杨妍)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5月30日,适逢“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隆平好种子精神传承馆”(以下简称“传承馆”)开馆活动在广州市黄埔区隆平院士港举行。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柏连阳,袁隆平院士家人代表袁定阳,与各界人士共聚一堂,追忆袁隆平院士的生前往事,回顾中国杂交水稻科研发展历程,探讨如何深植“好种子精神”,激励广大农科工作者将“好种子”精神薪火相传,接力实现袁隆平院士生前“两个梦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罗锡文院士讲智慧农机主题课。(李剑锋 摄)

传承馆揭幕:

讲述杂交水稻科研求索与传承的故事

众所周知,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他始终将“粮食高产、更高产”放在科研攻关的第一位,期望培育出比现有矮秆品种更为高产高效的新高秆水稻;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希望将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位于隆平院士港的传承馆,展馆面积530平方米,大型种子艺术造型矗立中央,穹顶弧光闪耀如育种星空,双螺旋结构的灯光围绕种子演绎稻鱼共生,斗方底座映现出稻种周期后凝聚成耀眼的共和国勋章。在展厅右侧长墙,铭刻的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的主题浮雕,两边分呈杂交水稻遍布世界的场景与袁隆平一家的温情瞬间。左侧长墙,以“十”为纲,以“种”为核,将袁隆平生平线与中国杂交水稻科研线双线并行,展示我国农业科研求索与传承之路。端景大屏幕轮播视频,彰显了袁隆平伟大的一生和有趣的灵魂。身处其中,随时能感受到老人“两个梦想”和“好种子”精神的强大力量。

“传承馆的展陈内容让我回想起了父亲过去工作时的种种艰辛。”活动现场,袁隆平院士之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代表研究团队向传承馆赠送象征隆平院士成果结晶的最新“超级稻”稻穗,寓意“好种子”精神代代赓续。他还带领区内中小学生代表参观传承馆,学习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为世界粮食安全和民族种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感悟“种子”精神。“种子精神就是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百折不挠才能成功,希望种子精神能在广大青少年中不断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一定能实现。”他说。

活动现场首发的传承馆开馆纪念邮折,也是以隆平“好种子”精神为底蕴,融合隆平院士港建筑等设计元素。主办方表示,传承馆将成为怀念隆平院士、传承“好种子”精神、接力隆平梦想的文化新地标,也是黄埔区高质量推动“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新起点和新高地。

院士追忆:

“好种子”精神薪火相传代代赓续

袁隆平院士一生践行“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好种子”精神,引领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前赴后继。

“袁隆平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亲自选址广州黄埔作为他科研事业的基地,带领我们来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我相信种子精神一定能通过黄埔向中国和全世界弘扬。这是对袁隆平‘好种子’精神最好的传承,是对他最好的告慰。”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在致辞中表示,黄埔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片具有重大影响的红色沃土上传承袁隆平院士“好种子”精神特别有意义。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在袁隆平院士离开的三年里,柏连阳院士和他的团队秉承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精神,不断取得科研新突破。在四川德昌,于2023年10月率先突破水稻单产1200公斤,实现了袁隆平院士的未竟之愿;在黄埔,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团队连续两年实现了“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超高产攻关目标;在贵州南部寡日照区域(黔南州长顺县),率先突破机收亩产1000公斤目标。

柏连阳院士表示,他和团队将继续按照袁老师生前的战略,把杂交水稻第三代智能育种技术尽快完善和应用,把已有的高产攻关技术和现代水稻育种技术,尽快向全国和全世界广泛推广应用,造福更多的人民。

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深情追忆了他和袁隆平院士就农业机械化和“飞机授粉”进行探讨的往事。

“有一次,我们在办公室促膝长谈,从读书求学的人生经历聊到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先进经验,原计划20分钟的会面最后足足聊了3个多小时。2012年4月12日,海南三亚的田埂边,袁老师找了两架无人机试验,证明四级风最有利于水稻赶粉。”罗锡文说,他希望农业战线同仁传承隆平精神,坚持立志、求实、创新,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活动当天,罗锡文还现场开讲,以智慧农机主题内容,为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代表上了“好种子”讲堂第一课。

“袁爷爷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科技硕果,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怕困难,勇于担当,为解决国家的温饱问题付出极大的贡献。”来自黄埔军校纪念中学的学生李坤听完课后,直接“表白”袁隆平院士,“袁爷爷是我的偶像,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精神赓续:

建“一港两园三院”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

稻花香里忆袁老。努力实干就是对他的“好种子”精神的最好传承。近年来,广州黄埔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逐步构建并完善了以隆平院士港为龙头,现代种业(农作物)产业园、现代农业装备和服务产业园为两翼,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为支撑的“一港两园三院”黄埔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连续4年实现正增长,黄埔区109家涉农企业2023年贡献产值177亿元,农村集体资产实现“9连涨”,由2021年初的384.59亿元增长至2023年底的469.41亿元,增长率22.05%;引进袁隆平、陈新滋、谢华安、罗锡文、麦康森、邹学校、刘仲华、柏连阳等10个院士团队,打造农业“黄埔军校”人才汇聚平台,创新建设广东省领先的“三资”云图系统,2023年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在今年5月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黄埔区获评广东省“创先类”区优秀,在推动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上不断提炼黄埔经验,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黄埔力量。

——创新建立广州市首个自主搭建集成式管理系统—黄埔区农业资源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基本农田底数并“标图建库”,开展广东省水稻高产技术攻关,2021、2022年在广东省连续两年实现双季稻亩产达3000斤以上的历史性突破。在广州市黄埔区与贵州长顺县农业产业互助协作项目中,水稻超高产攻关测产单季稻平均亩产达1022.5公斤,率先在贵州寡日照区域突破水稻单季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

——两个省级产业园共引入重点项目35个,吸引社会投资约8亿元,开发新产品数量13个,推广应用技术(或产品)15项,申报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预估年产值14.37亿元。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高效运营,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任务,黄埔农业科技力量——水稻精量穴播机、水稻生产地面-航空高效施药智能装备、农作物重大害虫智能测报装备亮相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2023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大吉沙智慧农场入选广东省首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设计思维引领下的丘陵山地智慧农业生产模式与体系构建”荣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产业组比赛总决赛银奖。

——出台《广州开发区 广州市黄埔区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列入省、市、区重点项目共11个,2023年累计完成固定投资约9亿元,在广州市6个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中黄埔区占5个。推进“纳米水乡”、“莲重燕来”、“金坑碧水”“水长岭秀”新乡村示范带提质提效,其中“纳米水乡”顺利通过市验收并获评优秀等次,迳下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水长岭秀”新乡村示范带休闲步道获批广东省首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