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广州多向发力精准推进生态修复,筑牢绿色屏障

发布时间:2024-05-30 10:40:4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编辑陈若欣 报道)在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坦头村,有一片广州市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树林,人们正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海洋的天然宝藏;在广州海珠湿地,今年4月迎来了重量级新“旅客”——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物种东方白鹳,至此海珠湿地鸟类提升至197种;在广州老城,首条空中步道“云道”于去年年底新增夜间开放,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宛若一条彩龙穿梭于城市森林中,照亮了市民的幸福生活……

转变并不仅仅是个案。近年来,广州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为抓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围绕森林、城乡、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实施了多项重大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羊城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

城市要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广州地处东江、西江、北江三江交汇的陆海过渡地带,拥有山林、河湖、湿地、农田、海洋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同时,广州作为超大城市,高密度建成空间和超2200万的实有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现实压力较大,多年以来的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快速城市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面临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各类生态要素保护与修复缺乏系统整合、城市韧性与人居环境品质有待提升等核心问题。因此,广州加强生态修复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通过功能和要素统筹配置提升生态空间的综合价值。

2023年10月,《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实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超大城市“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样本,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花城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还绿于民” 最美“云道”让生活更幸福

2020年5月1日正式开放的“云道”正式名称为“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这是一条串联起城市记忆、环境资源的最美“空中步道”,可以步行从传统中轴线上的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花果山到达麓湖,漫步其中,感受广州四季美景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体验。

为子孙后代守护好白云山、越秀山,广州积极开展城乡生态系统修复,坚定不移实施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通过拆除违建及环境整治进行城乡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治理,新增和改造绿化面积28.44万平方米,建成6.2公里“云道”。此外,高标准推动168公里绿道约513公里碧道建设,新增城市绿地0.7万亩、乡村四旁绿化1万亩、立体绿化6.14万平方米,建设森林步道255.8公里。

与此同时,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修复,以从化、增城、花都北部山体为核心,推进森林质量优化提升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2023年完成森林提质增绿23.5万亩,其中森林质量优化提升20.6万亩,新增造林绿化2.9万亩。

保护红树林,夯实现代海洋城市生态根基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绿肺”之称。在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坦头村,有一片广州现存天然红树林中面积最大的连片区域,占全广州现存天然红树林面积的70%以上。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创建了“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科普行动项目”,今年5月,历时两年的项目已经完成,在该地区补种红树林超过300棵,并由专业团队人员持续对补种红树进行监测和维护,改善天然红树林区域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的现状,实现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村里和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每次活动都有很多参与者,我们越做越有干劲。”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副秘书长杜宇燕说。

不仅仅是红树林,近年来广州着力夯实现代海洋城市生态根基,不断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组织实施了虎门大桥北侧重点海湾整治、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大角山海滨公园生态海堤改造及提升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岸线整治修复长度7.3公里,营造修复红树林面积212公顷,有效提升城市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强化了岸线生态减灾能力。

保护“地球之肾” 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晨昏游人如鲫,四季花开满地;远眺山色葱茏,近观湖光潋滟……眼前的一幕幕醉人秀色正是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实现华丽蝶变后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景象。如今,它已变身成为花都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前身是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石灰窑巨坑——花县(花都)青石海水泥厂及采石遗址。“花都湖”则是花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公园建设项目,为保持原生态、回归自然,在建设花都湖的过程中,昔日巨大的水泥厂采石坑被改造为湖,原来的沼泽地也被改造为湿地园区、桃花湾等。与此同时,先后关闭了附近河流周边的污染企业,清理河涌淤泥,修建起生态河堤,种植上大量的水生植物,增加曝氧机,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恢复。

湿地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净化水体,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州全市建成区147条河涌全面消除黑臭,实现长治久清,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示范性城市;实施了海珠湿地的人工复合湿地、花都湖湿地的矿坑湖、从化生态设计小镇、南沙湿地、天河大观湿地等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推进南沙湿地、番禺海鸥岛红树林海岸等沿海滩涂与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修复,其中海珠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供稿单位: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