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

中山:激发学术创新活力,建设研究型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5-17 10:29:13 来源:中山日报

原标题:中山激发学术创新活力,建设研究型博物馆

中山日报( 记者 谭桂华) 去年年底,《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对外发布,在“科研影响力十强”榜单中,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列第六,在全国人物类纪念馆中排名第一;而由中山市博物馆组织策展的《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先后荣获第四届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重点推介奖、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

孙中山故居。(记者 余兆宇 摄)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立馆基础。学术水平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中山市各博物馆始终重视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工作,在孙中山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人文社科研究和推广工作中不遗余力,走出了地方博物馆创新方法、扎实研究的稳健步伐。

十年磨剑,大“展”宏图

不少中山市民和“博物馆迷”们留意到,自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以来,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展览。中山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香山故事的目标,两年来该馆推出“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沧海之阔——中山华侨历史陈列”两大常设展览,成功举办“问礼——东周洛阳王城的故事”“文教开先风—中山教育特展”“魏唐意象——龙门石窟艺术特展”“伊通河畔冰河巨兽的乐园——长春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展”等精品展览35个,初步创立了“文明之光”“红色根脉”“香山风物”三个主要系列展览品牌和“识·科学”“赏·艺术”“探·丝路”三个辅助系列展览品牌。

该负责人回顾道,“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策展伊始,市博物馆组建了兼顾学术引领与深化实施的专业团队,聘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作为基本陈列总策划,形成“高校专家学术引领+馆方人员深化实施”的策展团队模式。在刘志伟教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在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美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根据展厅空间、文物搭配和内容阐释等需要,对陈列大纲和展品进行不断地打磨和调整。

在长达十几年的策展实施过程中,策展人员在专题研究、藏品阐释、藏品征集、展览策划等专业领域整合聚力,在广泛接触、逐一筛选并解读展品的实践中显著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初步成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而他们的成长,也成为了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

这种力量很快传导到社会公众的一侧。2022年至2023年,中山市博物馆先后邀请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邱捷教授,珠海市博物馆馆长张建军,广东省博物馆白芳研究员,中山本土专家郑集思、郭昉凌等专家学者开展“话说香山——纪念香山建县870周年”学术沙龙、“香山历史文化”分享会等活动,让观众与专家学者零距离分享展览策划、文物内涵、香山本土文化等内容。

同时,还推出了香山风物之“策展人导赏”系列,以策展人和博物馆研究人员为主导,通过边看展览、边听讲解、观展后互动问答等形式,带领广大市民了解香山历史的源头,让更多文物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刊文立石,为峥嵘历史作注

当前,地方历史文献整理与出版蔚然成风,而影印出版实现了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献原貌,《中山文献》便是其中一例。曾有专业人士评价它“弥补了中山集地方文献大成丛书的缺憾,是中山乃至广东地区出版界又一座文化里程碑。”

自2016年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相继联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孙中山研究院(中山)、中山市档案馆等机构合作开展《中山文献》出版及数字化工程,耗时7年完成出版《中山文献》一至三辑,共160册图书。《中山文献》收录影印海内外收藏有关香山(中山)的古籍文献、民国文献、孙中山文献逾800种及历史档案3640件,超过13万页,初步拼接起散落海内外的中山古籍地方文献的版图,是中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对赓续中山历史文脉、促进孙中山文化资源研究、推动中山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可谓“一部书凝聚五百载中山典籍,一部书延续近千年中山文脉”。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负责人表示,该馆长期开展孙中山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社科研究和推广工作。历年出版研究著作、画册、普及读物等40多种,除《中山文献》,还有“孙中山与翠亨历史文化丛书”(已出版12种)、“孙中山著作丛书”(已出版13种)、《孙文全集》(20册1400万字)、《馆藏辛亥革命前后中外文档案》(一套5册)等著作及文献资料汇编,均得到学术界好评,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据记者了解,中山市文博系统注重内部研究力量的培养,各博物馆研究人员依托馆藏藏品资源,著书立说,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各类学术课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例如中山市博物馆研究人员撰写的《当历史人类学走进地方历史陈列——以“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为例》《披荆只手 人间无愧——中山市博物馆馆藏萧友梅与近现代音乐教育文物赏析》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学界广受赞誉。

全球视角,在“群聊”中谋发展

社会发展快速而多元,博物馆需要在交流互鉴中获得共同前进的动力。基于香山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山文博系统努力开展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合作,逐步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朋友圈”,取得难能可贵的成绩。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负责人提到,该馆注重与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基地,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孙中山、宋庆龄纪念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拓展业务,发挥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同时,该馆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孙中山基金会、广东省文博学会等机构合作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孙中山与中国社会”博士论坛等多个国际、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孙中山研究青年研习营、六届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术研讨会,组织水平和学术水平得到学术界普遍好评。

“我们与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孙中山、宋庆龄纪念研究机构在举办展览、藏品利用、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该负责人表示。

去年3月,中山市博物馆受邀参加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博物馆高峰论坛2023”,并在会上作发言;同年9月,又受邀参加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江门市人民政府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史论坛”,并在分组讨论中以《从华侨历史文物解读澳大利亚中山华商的创业精神》为题作主旨报告。“通过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合作展览、人员互访等活动,我们与业内有关机构共享知识及资源,中山各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建设和行业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中山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