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豪摄影)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通讯员李绰芝)2024年,高频热词“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涵盖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传统食品制造企业来说,扎根“中国食品名镇”茶山超过30年的雀巢美极,有自己践行“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构想和举措。
东莞雀巢有限公司美极分厂位于茶山镇,于1993年1月正式成立,1994年1月投产运营,是雀巢在东莞设立的第二家工厂,占地面积达10万m²。与南城的工厂布局不同,茶山的工厂主要生产鲜味汁、粉类汤料和液体调味料。
2007年,美极启用ERP系统,正式迈入数字化;2022年9月,美极提出加速数字化进程;在2023年的30周年庆典上,美极更是把“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制造”纳入到今后的发展大计中。
(陈嘉豪摄影)
精准投入 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
走进美极产值占比最高的鲜味汁车间,可以看到“机械手”上瓶机、智能称重机和视觉检测系统,代替过往需要人力密集型的操作,率先实现了整线自动化,打造了第一条“熄灯”生产线。
就拿2023年刚上线“服役”的检测系统来说,投入使用之后,为产品的质量带来另一个层次的保证,美极的工程经理黄晓斌介绍称,“新上的检测系统,可以在鲜味汁瓶身覆盖好标贴之后,自动检测瓶子的身标、颈标、瓶盖码,就连标签上的日期和批号等都做到覆盖检查。进行识别之后,跟当天的日期和打码板做对比,如果发现异常的话就会对该瓶产品剔除。在自动检测系统没上线前,原来这项工作是靠人工定时取样进行检测验证的,有了这套系统之后,我们做到了每一瓶产品检测都留有数据。”
美极的厂长张燚介绍称,工厂在推动自动化转型过程中,会充分衡量效益和效能,根据生产需要精准地投入,“对于传统行业来说,我们很难像新兴行业,通过大投入、重资产的方式,快速地实现整个智能化系统的搭建。因此我们从小处着眼,把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贯穿进去,就拿这套智能检测设备来说,它很好地提高了我们产品批号检查的效率,也能更精准地实现产品溯源。事实也证明,小型的、轻量化的投入,也可以在生产线上产生很好的效果。”
设备机器的自动化应用,是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美极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持续提高工厂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覆盖了机器人的码垛、装箱、贴标、AGV搬运等等。这些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主运行和协同工作,代替人工完成重复性高、繁琐的工作,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整线自动化之后,生产线每天运转十六小时,我们在岗人员数减少的同时,产能大幅提高。目前,整个后端只需要两个操作工,我们未来的目标,是想把鲜味汁生产车间做成无固定人员值守的车间,让释放出来的工人去做更加有价值的工作。”黄晓斌说道。
践行绿色发展 推动包装材料100%可循环
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雀巢集团制定了净零碳排放路线图,目标是相较2018年基线,到2025年减排20%,到2030年减排50%,最迟将于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为实现目标,集团正在逐步转变整个价值链中生产、包装及运作的方式。而早在2008年美极已经制定了“持续卓越”的发展目标,并作为集团绿色发展的“样板”进行推广。
2023年,美极实现业务增长的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使用了可再生电力,有效实现了碳减排。美极在产线上应用了雀巢MES的能源模块,对每吨产品的能耗做实时监控和分析。同时,工厂也投入了各类节能型项目,如热泵、太阳能、低氮锅炉等,持续降低每吨产品的能耗水耗,践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我们今年希望能够达到所有包装材料的100%可回收再生设计,”张燚表示,“具体从两个维度实施:一方面将非可回收再生设计的材料变更为可回收再生设计材料。我们的包装膜逐步切换成可回收结构复合膜,也将多组分结构组成的产品瓶盖,切换成单一材料,实现包材设计可回收再生;另一方面是减少原生塑料的包材使用量,取消缠绕膜、罐装产品热收缩膜和罐装产品塑胶盖。虽然在这个部分会增加成本,但是也会大大减少原生塑料的使用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是东莞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让食品产业焕发新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转型升级是关键。茶山作为中国食品名镇,镇内的食品行业产品涉及15大类2000多个品种,入选东莞市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核心区。2023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食品产业总体逆势增长,茶山镇食品饮料行业规模超65亿元,其中全镇16家规上食品饮料企业完成产值57.3亿元,现价同比增速16.9%,完成增加值13.3亿元,同比增长16.1%,成为该镇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024年,茶山将积极落实市政府一号文精神,抓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食品产业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食品饮料向休闲健康食品产业转型,引导食品饮料行业数字化转型,内外兼修打造“中国食品名镇”升级版,确保全年完成规上食品饮料产业增加值增长10%的目标。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