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刘毅应邀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通讯员 江宣 报道)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刘毅应邀接受媒体采访。全方位的勾画江门未来发展蓝图,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经济发展、参与大湾区建设、惠民生、生态保护等问题与媒体深度交流阐述规划。
媒体: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江门市提出了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城市的目标,年初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到江门调研时,也要求江门以新担当新作为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请问江门市如何落实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部署要求,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刘毅: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落实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城市的目标,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增幅排广东省第3,为近年来最高排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排在广东省前列。
为深入落实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和李希书记在江门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江门市委研究提出了“1+1+5”工作举措。其中,第一个“1”是指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第二个“1”是指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5”是指5个方面重点工作。下来,江门市将抓好以下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举全市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广东省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的落实,加紧修改完善和出台我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库、2019年工作要点等指导性文件,并结合其中的重点工作部署和我市的实际调整或增设专项小组,切实调动各方积极性,举全市之力抢抓改革开放“二次创业”的历史机遇。积极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谋划推进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大湾区绿色农业合作发展平台等重点合作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黄茅海通道、珠江肇高铁等项目建设,主动对接大湾区政务服务规则和标准,密切与大湾区各城市的“硬联通”和“软联通”。用好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资源,积极推进“侨梦苑”等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江门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与建设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各市(区)年内均引进投资额20亿元以上的项目并动工建设,力争引进超50亿元、超百亿元的特大项目。全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深入开展“暖企业、促投资”行动,确保各项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家信心。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效推动乡村“五个振兴”,确保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和新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持续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工作。
着力构建“三区并进”协调发展新格局。对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制定我市专项实施方案。突破行政区划局限,以功能区为引领,推进都市核心区深度融合发展、大广海湾区加快发展、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让每个功能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推动市本级与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扎实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加大民生投入,办好十大民生实事,把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一解决好。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深化和提升城市品质,以“绣花功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擦亮“平安江门”的金字招牌,把江门打造成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
媒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在2月18日公布,意味着大湾区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请您谈谈江门市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哪些基础和条件?江门市提出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请问下来有什么具体工作措施?
刘毅: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一个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在不懈奋斗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为江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我认为,江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区位条件优越。江门位于珠江口西岸,与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两大经济区域的陆路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海运距离不到100海里,紧靠规划中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1个半小时以内可便捷通达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江门在空间上与广佛都市圈、深港澳经济圈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黄金三角地带”,是珠三角进入粤西的必经之地,随着港珠澳大桥去年10月开通、深中通道和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加快建设,江门将主动担起承东启西、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的重任。
二是开发腹地广阔。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地级市,发展空间广阔,土地承载力优势明显。大广海湾经济区是广东最大的省级经济区,规划面积约324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在5%左右,发展空间比较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不仅适合建设国家级的区域合作平台,而且适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实施重大突破性政策创新的试验区。
三是营商和创业创新环境良好。近两年,江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去年我市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的通报激励,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在广东省第5,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19.29万户,增长200.16%,增幅居广东省第一,主体总量达47.5万,在广东省排名上升至第6。在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网上中介服务超市、不动产集成服务改革、“数字政府”综合改革等方面也走在了广东省前列。同时,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业创新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外青年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将为深化粤港澳在产业、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多空间和路径。
四是侨乡人缘优势明显。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400多万,分布在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历来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人缘优势,而且每5个香港人中就有1人祖籍江门,每5个澳门人中就有2个祖籍江门。独特的人缘优势,为我市加快推进大湾区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5”工作举措,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我市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举全市之力推动大湾区建设。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加强对大湾区有关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健全工作机制。做好对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的深入学习和宣贯,加紧修改完善和出台我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库、2019年工作要点等指导性文件。结合其中的重点工作部署和我市的实际,在原有 6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项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专项小组的设置,切实调动各方积极性,举全市之力推动大湾区建设。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在“硬联通”上:抓住港珠澳大桥通车、深中通道和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加快规划建设的机遇,提前做好对接,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今年全市安排交通大会战项目94项,年度投资175亿元,比去年的实际完成数(170亿元)还要多,包括加快推进规划纲要中提到的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建设、沈海高速扩建,以及推进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珠江肇高铁、中开高速、银洲湖高速等规划建设,积极参与大湾区港口码头群建设,谋划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其中,连接我市与珠海的黄茅海通道规划路线全长30多公里,总投资120多亿元,是港珠澳大桥西拓通道的重要组成,可形成大湾区港澳核心区域连通大湾区西翼、粤西地区的重要通道。项目建设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底马兴瑞省长专门到江门台山实地调研黄茅海通道项目,并写入了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下来,我市将配合省做好黄茅海通道初步设计、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社会稳定风险等专项报告编制工作,确保项目2020年开工建设。——在“软联通”上:我市将积极推进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之间国土空间规划、审批服务、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深度一体化,着力破解与港澳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我市将以港澳关切为出发点,针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便利流动推动一批事项办理和机制创新,先人一步做出江门特色。在科技、教育、青创、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主动开展研究和对接,特别是发挥侨乡优势,对接港澳资源。积极完善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更完善的帮扶机制和服务配套,吸引港澳青年人才到江门创新创业。
谋划推进重点合作平台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拓展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海洋经济、职业教育、生命健康等领域合作。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我市将按照规划纲要抓好落实,加快发展特色合作平台,重点推进以下平台建设:第一,推进设立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我市立足“国家利益、港澳关切、江门优势”,积极探索粤澳合作新模式,依托银湖湾滨海地区与澳门共同谋划建设跨境合作实验区。去年以来,我们主动拜访了澳门特区政府和国家、省有关部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们将抓住规划纲要公布实施和今年作为澳门回归20周年的重大机遇,全力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把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上升为国家平台。同时,按照广东省委李希书记的指示,既聚焦又不局限于与澳门的合作,香港和澳门的积极性都要充分发挥。第二,推进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去年12月马兴瑞省长调研黄茅海通道时,提出了规划建设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的思路,要求江门提前谋划好黄茅海通道带动区域的产业、村镇等各项规划布局,与珠海市谋划在珠海西部和江门东南部、南部区域共同打造一个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发展区。下来,我市将与珠海市协调推进集聚区发展前期各项工作,近期争取纳入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开发区、高新区名录,中长期打造成为国家级粤港澳合作平台。第三,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我市将结合正在加快创建的中国(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拓展思路用好侨乡资源,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促进全球华侨华人文化的交流合作,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第四,推进大湾区绿色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发挥江门作为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以及广东省唯一开展“双安双创”地级市的优势,整合开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等“国字号”、“省字号”现代农业产业载体,以及供港标准食品交易中心等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大湾区高水平的绿色农业合作发展平台。#p#副标题#e#
媒体: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历来有海内外“两个江门”的人缘优势。请问江门如何发挥华侨资源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刘毅:去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团审议时候,知道有来自江门侨乡的代表时,总书记嘱托江门一定要发挥好侨胞的作用。本年初广东省委李希书记到江门调研时,也提出了侨乡资源是江门发展的宝贵人文资源,要高水平建设侨务工作平台,助推高水平开放。下来,我市将拓展思路用好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资源,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引入更多国际高水平的科技、产业、人才、市场资源,助推江门高质量发展。
打造“永不落幕的世青会”,拓展侨务工作新平台。世界江门青年大会自2008年举办第一届至今已经历10年,每届大会均吸引近千名海内外青年积极参与,目前世青会在全球设立了23个海外联络分部,在构建海外工作平台、破解海外青年工作难点、涵养新生力量、增强中国共识上,取得瞩目成效。去年我市成功在美国举办第六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促成涉侨涉外经贸合作项目25个,总金额145亿元,新设立13个境外国际经贸代表机构、累计达19个,达到超乎预期的效果。
江门市将围绕加快创建中国(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力打造“侨创工程”,充分发挥江门的华侨资源优势,打造全新的全球五邑籍华侨华人创业创新、合作发展的网络平台。打造好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品牌,筹备办好2020年在巴拿马举办的第七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不断发展壮大五邑青年社团联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发挥世界各地联络点、驻外经贸代表机构的作用,助推江门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同时,打造好国家级平台载体“侨梦苑”,为华侨华人落户江门创业创新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
主动对接港珠澳大桥开通,更好服务港澳发展。发挥江门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全方位深化江港澳在科技、教育、金融、旅游、高端服务业等优势和特色领域的合作,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深化江港澳创新合作。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资源向我市延伸,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支持五邑大学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与港澳高校开展合作,推动港澳高校中的国家级实验室延伸到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中。
促进人力资源要素流动。积极完善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更完善的帮扶机制和服务配套,吸引港澳青年人才到江门创新创业,探索在港澳独资或合资企业中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香港五邑总会合作开展“香港青年内地实习计划”,为我市物色香港优秀人才提供平台。加强江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统筹做好《少年中国说》品牌的培育发展。
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借鉴自贸区的好经验,在开办企业便利度、“证照分离”、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继续大胆改革创新。优化外资登记管理服务,用足用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我市外资企业登记管理授权政策,全域实行外资企业登记“同城通办”,落实外资企业工商登记和商务备案“一口办理”,深化推动江港澳商事登记直通车服务更紧密合作。提升人员车辆往来便利性,争取开行更多经港珠澳大桥直通香港的跨境大巴车次。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建设,研究推出物流服务、跨境电商服务、往来港澳小型船舶等特色项目。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用好侨乡资源,积极对接港珠澳大桥开通的机遇,重点以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为抓手,加快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力推进江澳两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打造一程多站业态。发挥侨乡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国际高端康养基地。积极争取将江门纳入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范围,推动游艇基地、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打造湾区优质滨海高端游。充分利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积极吸引国际游客进入江门。
媒体:近两年来,江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去年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的通报激励,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在广东省第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请问下来江门在营商环境改革上有什么具体措施?
刘毅:去年我市以清单制、承诺制、委托制为重点深成为全国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试点市、广东省首批实施社会信用联合奖惩试点,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经验在广东省推广,在广东省率先建成网上中介服务超市,率先完成不动产交易、缴税、登记集成服务改革,“数字政府”综合改革列入广东省试点。营商环境的优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去年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19.29万户,增长200.16%,增幅居广东省第1,主体总量达47.5万,在广东省排名上升至第6。
今年,我市将用好机构改革带来的有利条件,推动各职能部门联动破解企业发展和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堵点,加快打造珠三角“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重点推进三个方面工作:
深化审批服务改革。简化企业开办环节和流程,确保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力争开办企业便利度进入广东省最前列。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审批、中介及市政公用服务协同提速,构建“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审批体系。
深化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加快基准承诺标准的编制进度,建立“容缺办理”体制,推进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标准地”等专项试点,争取走在全国前列,全年承诺制管理的投资项目突破100个,力争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全部实行承诺制。
深化“数字政府”改革。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政务网络、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中心,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比例,确保市级、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分别超过85%和70%。
媒体:去年底江门召开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不少惠企政策,大张旗鼓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请介绍一下江门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下来将有哪些扶持措施?
刘毅:江门是民营经济大市,民营经济约占全市经营主体数量的9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95%、从业人数的94%。近两年来,我市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营经济的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落实各项政策和部署,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民营企业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去年底,全市民营企业6.8万户,注册资金2545.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15%、22.44%。二是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去年底我市民营企业中,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有4532家、超过5000万元有1399家、超过1亿元有222家,分别比2017年底增加828家、117家和23家。3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省2018年百强民营企业,在数量上与珠海、汕头并列广东省第5。三是发展速度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508.56亿元,同比增长9.5%,比全市生产总值增幅高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1066.88亿元,增长10.2%,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0.7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去年我市举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千人大会,密集出台了我市“民营经济十条”、“实体经济新十条”、“外资十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小升规”和“个转企”、设立共济发展基金等政策组合,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有力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有进。下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各项惠企政策措施的落地,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以下方面抓落实:
“降门槛”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全面推进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取消地方性限制门槛,激发全市创新创业活力。对民营和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水利、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投资运营,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广应用PPP模式,让民营企业更加充分地参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建设。
“减成本”落到实处。聚焦减负降税,在用地、用工、用电、用气以及进出口费用等方面,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100亿元。包括在用地方面,针对用地保障、用地价格优惠、工业厂房分割登记、项目审批等落实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适用税额标准;在用电方面,一般工商业电度电价统一降低8.06分,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基金降低 25%;在交通运输方面,对使用广东省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卡(粤通卡)的合法装载货运车辆,试行高速公路通行费八五折优惠。
“助融资”落到实处。聚焦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发挥好“政银保”、“研发贷”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等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搭建税银信用平台,以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作为银行信贷担保,帮助企业以“信”换“贷”。大力帮扶企业上市直接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
“保权益”落到实处。继续深入开展“暖企业、促投资”行动,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政策制定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改进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加强企业财产权、知识产权等权益保护力度,保障企业合法经营,营造更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p#副标题#e#
媒体:江门市把2018年定为“招商引资突破年”,请问一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下一步又将如何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毅:我市把2018年作为“招商引资突破年”,全市各级主动走出去举办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共10多场,推动精准招商、产业招商、敲门招商、以商引商,重点抓实超10亿元的重大优质工业项目落地,推动了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突破。一是签约产业项目数量创近年来最高。成功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45个、总投资649亿元,其中已供地项目56个、投资额270.2亿元;引进超10亿元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341亿元,其中已供地并动工建设项目12个、投资额163亿元,实现各市(区)至少各1个超10亿元产业项目动工建设的目标;在谈超亿元产业项目240个、总投资1322.7亿元,其中超10亿元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680亿元。二是核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拓展区等五大万亩园区全部纳入省产业园管理,新增平整土地5080亩,均有新项目落户,共引进超亿元项目39个,投资额308亿元。三是利用外资增长幅度创近年新高。全市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71个,增长125.35%;合同外资金额21.10亿美元,增长124.38%;实际吸收外资金额7.34亿美元,增长43.7%。四是文旅康养产业招商取得新突破。成功引进了华侨城古劳水乡、中国侨镇、川东半岛旅游、广海渔业特色小镇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投资66亿元的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正式动工建设,力宝集团江门国际健康科技城项目已签约。
今年江门市将深入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工作,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和举措,争取在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上有更大的提升。
继续抓好重大项目的招商和落地。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新材料五大新兴产业,成立重大项目招商专责小组和产业顾问团队,积极破解重大项目招商融资难题,争取各市(区)年内均引进投资额20亿元以上的项目并动工建设,力争引进超50亿元、超百亿元的特大项目。充分发挥市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两个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行政审批代办制,全力推动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
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机遇,主动对接大湾区核心城市优质资源,重点对接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加强与港澳的产业交流合作。支持各市(区)在重点招商区域设立驻点招商机构和代理招商工作平台,开展精准招商、以商引商、以会招商。借助大湾区建设,加强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
加快打造高质量产业平台。加快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拓展区等五大万亩园区建设,今年新增“三通一平”土地4000亩,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探索开展园区共建、跨境合作等新型开发模式,以市场化模式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持续推进现有核心园区提质增效,加强园区闲置和低效用地的清理,推进产城融合。进一步理顺江门产业转移园管理机制,推进蓬江、江海、开平、鹤山、恩平产业园申请扩大区域。
媒体:人才是一个地方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江门正在着力打造人才强市,陆续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并加快建设江门人才岛。请问这些措施效果如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要建设人才高地,请问江门下来有什么措施使各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刘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人才管家”项目获中组部肯定,新引进博士后40人,在站博士后人数比上年翻了一番,新设立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各类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江门人才岛首期项目顺利开工,完成年度投资25亿元;高技能人才连续8年每年增加万人以上,总数达13.68万人。
下来,我市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机遇,做好人才政策宣传和兑现落地,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助推江门建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城市。
紧抓大湾区发展机遇,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提高政策兑现的效率。抓好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支持五邑大学和各市(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应用型人才培育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标准建设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加快江门人才岛建设,打造成为珠江西岸高品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继续深化与我市建立合作关系的12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稳定长期的高层次人才供给基地。
紧扣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做好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工作站等平台的建设运行工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组建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发挥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作用。在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有针对性加大对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满足不同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支持本地大学生、农民工回城返乡就业创业,积极实施“粤菜师傅”工程。
紧贴人才安居乐业需求,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立江门市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加快人才信息系统建设,切实为人才解决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实际问题,为人才在落户、出入境、停居留、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提供“人才管家”服务,由政府购买行业协会专业化服务的形式,聘请社会组织承接高层次人才具体服务项目,打通人才政策落地和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障碍。实行人才政策兑现承诺制,加快人才政策兑现落地,让各类人才都感受到江门的诚意和决心,使人才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媒体: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减少城乡发展差距。江门市作为珠三角的农业大市、“米袋子”和“菜篮子”,也是广东省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请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什么经验做法?今年有什么计划?
刘毅:去年以来,我市坚定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位强力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3+N”政策文件,建立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明确市县两级各拿出5%—10%的土地出让总收入用于乡村振兴机制。据统计,2018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3.15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占市县两级土地出让总收入的6.92%)。二是全域推进1108个行政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违法建设百日攻坚、河道“五清”等任务,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厕所革命”扎实推进,新建、改造农村公厕2424座。三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国家级平台,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台山市斗山镇、开平市金鸡镇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完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验收。四是全面开展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创建15个乡村振兴市级试点示范镇(街),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制定了《江门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五是建立精准扶贫“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全市5097户1665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创新性开展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连续两年在广东省的扶贫考核中获得最好等次。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效推动乡村“五个振兴”,确保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和新创建一批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三是持续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工程,80%以上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创建1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全面实现每个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基本建成1个标准化公厕,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四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建立长效帮扶机制,重点推进“就业、技能、社保、人才”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对象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资助、技能有提升、参保有安排、医疗有保障。#p#副标题#e#
媒体:江门市在今年初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开了广东省市级人大探索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的先河。请问在新的一年,江门将推出哪些举措切实提升民生福祉?
刘毅:江门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高度关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8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民生259.05亿元,增长13.7%,省、市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今年,民生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市各级财政安排民生支出282.36亿元,增长9%。特别是今年我市首次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由人大代表从12个候选项目中票决选出2019年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下来,市政府将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工、强化督查督办,狠抓工作落实,并接受市人大代表监督检查,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并以十大民生实事为引领推动全市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
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确保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学校安全投入使用,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应对学前教育入园高峰到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争取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院,打造珠西医疗中心。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支持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实现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提升人居环境宜居水平。去年我市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空前,在城市投入224.18亿元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完成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道路“白改黑”、城市亮化、旧建筑外立面改造、公园“拆围透绿”、社区综合整治,城市品质的提升有力推动我市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复牌;在农村全域推进1108个行政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违法建设百日攻坚、河道“五清”等任务。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力度,深化和提升城市品质,结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以“绣花功夫”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持续升级,加快老旧城区更新改造,活化利用历史街区和建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工程,逐级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建设“平安江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实施智慧新警务工程。严格执行维稳综治及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着力把“鹤城模式”打造成“枫桥经验”的江门样本。全面推进江海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
媒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请问江门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湾区方面有些什么举措,取得什么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毅:近两年,我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空前。一是全面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261件“回头看”交办案件全部办结。二是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出台《江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江门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江门市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工作方案》《江门市全面推行湖长制实施方案》等措施,扎实开展“铁腕治污百日行动”、“清废除患2018”专项行动、“尖兵1号”——潭江流域沿岸工业企业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主城区重点行业企业淘汰搬迁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关停117家,搬迁或正在搬迁12家,狠抓燃用高污染燃料设施和“散乱污”企业淘汰工作。压实河长、湖长责任,积极推进西江、潭江流域综合治理,流域内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三分之一以上,在广东省率先开展河道“五清”专项行动,全市生猪存栏量压减至100万头,完成4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1358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站点的建设。深入开展固体废物约谈整改工作,严厉查处111宗涉固体废物违法犯罪案件,一批固体废物焚烧、填埋和利用设施加快建设。三是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编制完成《江门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制定了《江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严格实施广东省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和广东省差别化环保准入政策,坚守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严控区等环保“红线”,在广东省率先完成地市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任务,《市区山体保护规划修编》将市区近半数山体纳入保护规划。四是进一步巩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生态公益林扩面17万亩,完成7个市属、4个县属国有林场改革并通过省级验收,5个镇(街)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小镇”。新增省级绿色矿山7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
经过大力整治,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稳中有升。2018年,我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9.3%,改善幅度排广东省第二;六项污染物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水环境质量方面,西江干流江门段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全市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市区6条黑臭水体水质明显改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得到国家部委的肯定,在全国专题培训班作经验介绍。
今年,我市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铁腕治污,坚持全面达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一是继续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专项督察、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深入推进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尽快全部办结。二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防御战。坚定不移推进主城区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企业淘汰搬迁,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完成全市“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落实好河长制湖长制,切实抓好潭江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整治、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地保护,全面深化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等源头治理,确保牛湾断面达到Ⅲ类水质。全面完成“清废除患”专项工作,加快全市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固废管理。三是持续深化森林城市建设。推进新一轮绿化大行动,完成生态公益林扩面17万亩,扎实推进桉树人工林改造和饮用水源水库第一重山商品林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新会区小鸟天堂、开平市孔雀湖、台山市镇海湾红树林等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各市(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镇(街)公园的建设,完善村居公园管理。四是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统筹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建立适合我市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体系。理顺市县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和机构设置,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