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报道)1月24日,2023年度全市城市管理工作总结会议召开,总结2023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部署2024年城市管理工作。
会议对年度优秀单位和优秀个人进行通报。会议充分肯定了东莞城市管理2023年工作成效,同时指出当前仍面临的诸多挑战。会议强调,要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大城管”意识和数字化意识,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要求,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激发群众积极性,时刻守牢安全底线。二要牢固树立“大城管”意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市城管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切实提高“管事率”。三要全力对标对表,以绣花功夫打造干净整洁的宜居城市。推动环卫行业规范化改革和城市家具建管标准化,推进照明“暗区”整治。四要加强科技支撑,加快打造“数智城管”新品牌。建强智慧城管大平台,推广“一键找城管”应用,打造智慧燃气安全监管体系。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相关新闻:
2023年东莞城市管理工作成绩单发布
从这些数据看东莞的“城变”
2023年,东莞城管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着力促发展、保安全、提温度。1月24日的总结会回顾2023年的总体工作情况,亮出年度成绩单。
紧抓燃气和违建治理底线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在燃气安全方面,东莞去年建成全省领先的管道天然气和瓶装液化气两大数智化监管系统,实现了燃气场站、管线设施、燃气钢瓶动态闭环管理。完成4.8万户老旧小区“瓶改管”,新建、改造燃气管道348.8公里,天然气覆盖率达到56.7%。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燃气安全“大起底”专项整治,企业入户安检290万户次,部门入户排查437万户次,消除重大安全隐患912处,6.71万家餐饮场所安装燃气报警自动切断装置和连接软管。在全省率先建立莞、深、惠等9市跨区域燃气执法联动机制,严打“黑气”,取缔“黑气”窝点373个,“黑气”市场占比大幅下降。
在违建治理方面,严控新增违建,农房违建已从控住向控好转变。对产业类和公共配套类建筑,把所有在建工程纳入日常巡查,对没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一律控停。严控新建小区违建,创建挂牌“无违建小区”66个并实行动态管理。
此外,广告设施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整治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2944处,消除城市照明安全隐患1.19万处,打击泥头车违规行为,泥头车事故持续下降,应急值守机制更为健全,60个易涝点已建立联合值守机制。
聚焦“百千万工程”城市品质形象蝶变跃升
环卫保洁水平不断提升。制定环卫、园林等项目合同管理工作指引,开展信用综合评价,强化履约监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市场周边初步实现常态化保洁,获评省环卫工作突出集体。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城区片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28个镇60%以上村(社区)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培育垃圾分类“莞香花”特色品牌,生活垃圾分类在“国考”中排名持续上升;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日益规范,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500吨/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3000万吨/年,入选住建部“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持续关心、关爱环卫工人,设立“环卫关爱慈善基金”,选树“最美环卫工人”,举办环卫工人节晚会,开展丰富多样的关爱活动。
城市秩序进一步优化。新增改造慢行系统175.98公里、人行道106条,选树22条优秀示范路,增设物理隔离设施255公里,慢行环境更为舒适。城市家具提档升级,编制建设指引,规范设置灯杆、护栏、导向牌等设施,提升城市空间艺术美感。开展共享单车及电动自行车停放乱象整治,设置严管示范区,划设自行车停放区2.7万个,试点运行智能停车系统,约12万辆共享单车配备了高精度智能锁。加强招牌和夜景灯光管理,打造户外招牌示范街39条,设立了4处新型裸眼3D广告。
城市美丽更具品质。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建立驻镇指导工作机制,并制定系列工作方案和指引,助力打造优美时尚的城乡环境。完成人居环境品质项目392个,美丽圩镇风貌带的特色化、品质化进一步彰显。“一社区一公园”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口袋公园455个,对全市1266处公园绿地纳入“一园一档”管理,推动一批优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厚植了“千园共享之城”的生态底色,美丽风貌带初步串珠成链。此外,科研科普成果取得新突破,新增迁地保育珍稀濒危植物68种,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培育花卉新品种3个并获国际登录认证,3个特色科普课程入选“全国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优秀案例”。
小微执法为抓手 城市包容友善更有温度
队伍素质全面提升。优化队伍“选育管用”,选强配优干部队伍。全省巩固深化“强转树”规范执法现场会在东莞召开,全市建成“八五”普法基层阵地63个,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全面提质。加强村级协管员队伍管理,提升整体素质。
城市管理布建城管片长432名、玉兰女子执法服务队员642名,城市服务驿站359座,各分局将60%的执法力量下沉到村(社区),实行“六巡三访一执法”,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快速发现和妥处市民身边的城市管理问题。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创设“小微三色码”,打造高效便民的“三教而罚”执法样本,包容免罚率达83%。
科技赋能作用初显。智慧城管平台26个子系统投入运行,搭建了“一个数据底座、三个赋能中心、三大业务平台”架构,作为东莞市政府信息化标杆项目。作为“城市服务地图”APP全国32个试点城市之一,上线了公园、公厕等10大类共3408个便民服务场所。推广“一键找城管”小程序,开展“全民拍”和燃气有奖举报活动,上报有效案件38万宗。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2024年:“五强化五推进”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
2024年,东莞城管将持续建好“有温度的城管铁军”一支队伍,深度打造“干净有序之城”“千园共享之城”“宜居韧性之城”三张名片,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上台阶的同时,重点抓好“五强化五推进”,着力提升政策供给能力,努力实现城市环境品质由“脏”到“净”、由“乱”到“治”、由“差”到“美”的转变,推动城市形象特色鲜明、城市景观出彩出新、城市文明向上向善、城市管理长效常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强化环卫行业规范化管理推进城市干净整洁迈上新台阶
细化环卫作业标准。推动《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立法起草,制定环卫行业管理“负面清单”,加强合同履约监管并开展信用评价,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开展环卫标准化作业培训,持续关心关爱一线工人。推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扩面。推动28个镇80%以上村(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收运处理系统,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点和精品路线,打造垃圾分类“莞香花”东莞特色品牌。提升垃圾处理能力。拓宽建筑垃圾处理出路,推动园林垃圾、装修垃圾、粪便处置试点,加强封场填埋场日常监管,推进有条件的物业小区和自建房区域实现大件垃圾投放点全覆盖,提高厨余垃圾处理能力。
强化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推进人居环境品质迈上新台阶
以“七个一”为小切口提升村容村貌,因地制宜构建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的城乡风貌带,打造集观赏、游玩、休闲于一体的精品线路。持续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健全公园绿地管理体系,新改建160个口袋公园,将东莞植物园培育成省重点骨干区域特色植物园,推进2个省园林城镇创建,以及7个省园林城镇复查。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启动第二批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探索多样化共享模式,植入音乐节、露营节、特色夜市等活动,开发公园绿地新功能。
强化城市秩序提升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研究制定《东莞市城市家具设置管理规范》,因地制宜升级美化一批城市家具。开展人行道路“三好三提升”示范路创建行动(三好三提升:秩序好、环境好、品质好,路面通畅有提升、照明设施安全有提升、广告招牌品质有提升),打造不少于66条、不少于100公里人行道“安全有序”示范路,新增改造人行道物理隔离设施200公里。同时,消暗、提亮、优化市政广告照明设施,新增灯具1.5万盏,对28条主要城市道路和14个重要节点进行消暗提亮;推动245处易涝区域、市直管道路建设照明设施安装漏电监测系统,打造智慧照明管理平台,提升夜景灯光品质。
强化安全监管推进安全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优化管道天然气、瓶装液化气两大数智化监管系统,对全市钢瓶实行全链条监管,并加强对燃气企业设备设施、入户安检、信用评价等关键环节、重点场所的标准化管理。抓好入户排查和入户安检,压实房东燃气安全责任。加大燃气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推动“黑气”案件“两法衔接”。扎实推进“瓶改管”。完成纳入2024年财政补贴的老旧小区“瓶改管”5400户。
扎实推进违建治理,常态化开展市镇村三级巡查、航拍比对核查,严控新增违建,配合做好城中村改造、土地整备等项目落地实施,助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此外,持续推进户外广告招牌整治,全力抓好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安全监管。
强化党建引领推进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持续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强化村级协管员队伍管理,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强化交流轮岗,推动城管系统交流轮岗工作制度落地见效,提升末端执行力。建好“城管片长、玉兰女子执法服务队、城市服务驿站”服务方阵,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深化“小微执法”模式,创新“e执法”应用。探索开展“非现场执法”试点工作,通过片长的现场监管与AI的科技赋能,把“门前三包”工作抓实抓细。
建强用好智慧城管大平台,创建不少于10个“网上高效城市管理”的应用场景、80个数据资源目录,搭建不少于5个专题分析模型,推广“一键找城管”应用,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城市管理服务。(供稿单位: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