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 (黄楚芳 报道) 东莞是台商赴大陆最早、台胞最集聚的城市之一,莞台经贸经久繁荣,两岸同胞关系密切。近日,国务院批复了《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方案》鼓励中小台资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更多台资企业在东莞设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台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东莞开展产学研合作。记者了解到,东莞有院校已经和台资企业开展较为深度的校企合作,在共育行业人才方面成效明显。
作为东莞市技师学院与东莞台企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简称庆泰公司)合作开办的 “庆泰班”首届毕业生,至目前,严俭与谭富城已经在庆泰公司工作了近7个年头,和严俭、谭富城一样的毕业生不在少数。统计数据显示, “庆泰班”毕业生超过八成均在电线电缆行业就业,近30%的毕业生留在了庆泰公司。“与东莞市技师学院合作开办‘庆泰班’,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架构企业人才阶梯,培育行业人才。” 11月1日,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袁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庆泰模式”让校企合作更加深入
作为东莞唯一公办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东莞市技师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秉承校企同生原则,将校企合作定为学院发展的两大驱动力之一,借鉴德国双元制,深度实施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双制。 “庆泰模式”是东莞市技师学院校企合作探索的成功范例,是“校企双制班”的一种形式,因最初和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开办 “庆泰班”而得名。
“庆泰模式”最大特点和亮点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就按月提供800元生活补贴,在企业认识实习期间提供1900元/月实习补贴,毕业前的岗位实习按工作岗位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若学生毕业留企,企业还给予一定的留岗奖励,学生集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于一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进校即进企”。据袁媛介绍,因为设备投入大、技术迭代快,一般院校较少开设电线电缆专业,电线电缆相关人才的招引是行业的痛点。2014年,庆泰公司和东莞市技师学院联合开办“庆泰班”,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至今共开设7届,该班学生有一半的课程是在企业学习及实习,毕业后能适应公司岗位需求。 “作为一家在高频、网通、医疗线材行业深耕20多年的台资企业,我们公司总经理很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对‘庆泰班’也非常支持。”袁媛表示。
据东莞市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前,东莞市技师学院就和企业开始合作开办冠名班,“庆泰班”的开办让冠名班更加落到实处,“庆泰模式”也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报读冠名班的学生经校企共同面试后,学生和学校企业共同签订三方协议,签订协议后学生就拥有“在校为学生,在企业为学徒”的双重身份。冠名班的专业教学课程方面由学院和企业根据专业技术岗位实际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行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双制培养。为帮助和保障学生学习条件,冠名班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企业给予每生每月600—1000元生活补贴,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期间由企业给予每生每月1200—1800元教学实习补贴,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期按工作岗位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学生毕业后,公司另发放就业补贴10000元,毕业学生可选择继续签约留用,也可另谋职业,如果毕业学生选择继续留在企业工作满一年,公司将另再发放就业补贴20000元。
截至目前,以这种“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冠名班深度合作企业有68家,冠名班已达138个。
冠名班学生对企业忠诚度高
东莞市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冠名班这种方式不但能帮助到一些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安心学习,而且能真正实现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技能过硬,实现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当时选择报读 ‘庆泰班’,主要是想着有补贴,能减轻一点家里的负担,并且到企业也能真正学到东西。”严俭和谭富城都是“庆泰班”首届毕业生,他们告诉记者,当时在学校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补贴足够生活开支了,到企业认识实习期间则每个月可以拿到1000多元的补贴,岗位实习期基本就和企业员工同工同酬了。2017年6月毕业时,严俭和谭富城都选择了留在庆泰公司,他们也都分别拿到了20000多元的就业补贴。如今,严俭已是束绞班班长,谭富城成为一名制造技管,工资都从刚毕业时的3000多元/月升至近8000元/月。来自云南昭通的彭泽涛是“庆泰班”2022届毕业生,去年毕业后也选择留在庆泰公司从一名基层员工做起,今年转岗到资材部做助理生管,负责现场的生产排程和现场实际进度的管理。 他们都表示,非常感谢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办的冠名班,进入企业以来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会在技能之路上一直走下去。
“ ‘庆泰班’差不多近三成的毕业生目前都留在了企业工作,我们觉得已经很理想了,这部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相比社招的员工要高。有人认为,企业花了这么多经费和精力培养学生,但并没有完全留在企业,企业这样做有点‘不划算’。但我们企业不是这样想,经过三年学徒制实习,这些‘本土’生长的学生更能适应公司的发展,符合公司的人才要求,事实上我们也有很多学生毕业后留在公司从事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就算中途离开企业大多也留在电线电缆这个行业内工作,我们企业也有着为行业培养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袁媛表示。(供稿单位:东莞市技师学院)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