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郑雪云 报道) 近年来,汫洲镇委党校秉持“搭平台、重实效、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在打造本土课程、盘活场地资源、灵活办班模式、突出办学成效上下功夫,持续扩大党校影响力,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服务型”党校转型。2021年至2022年,汫洲镇委党校连续两年荣获潮州市“五星”党校荣誉。
聚焦主题、突出实效,构建本土特色课程体系
创新办学模式。采取“主体班+专题班”的办学模式,主体班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等“七方面任务”,覆盖机关企事业人员、“两委”干部、“两新”组织党员等群体;专题班围绕“三大战役”、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中心工作对全镇党员开展每年一度全覆盖轮训,近三年来轮训党员7189人次,培训主体实现对机关、企事业、驻镇单位、村干部等群体的横向覆盖。
立足区位优势。投入5万元升级改造麦贤得陈列馆,打造立体化展馆;精心设计《钢铁战士麦贤得》优质现场教学课程,在全县现场教学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讲解员魏钏获评省级优秀党史宣讲员。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和“百千万工程”,开办水产养殖加工、预制菜制作、电商直播等实用课程,聘请本地的“土专家”“致富能手”进行现场教学,将培训受众扩展至农民、渔民和返乡青年,累计培训新就业群体835人次,课程内容实现从党的政策理论到基层实用技能的纵向延伸。
聚焦内核建设、拓展场地功能,打造多用平台
建设规范党校,提高培训容纳率。近三年来,对标规范化建设标准,投入资金近10万元对镇委党校主会场进行翻新改造,实现上级连线培训和镇级会议互相独立进行,解决了基层党校培训场地冲突的问题,为党员培训全覆盖打下场地基础。
点亮夜间党校,提高为民服务力。建立党校夜间对外开放制度,将党校主会场开放作为干部群众夜间考研考证进修的自习场所,在周末晚上开放“党员书屋”作为干部群众读书场所;定期举行“每周一观影”活动和读书沙龙,将服务触角伸向群众,扩大党校影响力。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群众500多人次,促进党校向读书、自习、研讨等多功能平台转化。
资源下沉、面向群众,打造“家门口式”办学格局
分教点注重对标对齐。投入近20万元选择性地在镇各区域打造4个分教点,采取2-3个相邻村共建共享共管形式,打造“一公里”学习圈;投入5万元在各分教点引入云视讯系统,与镇委党校实现同步直播和资源共享,使单场培训人数提升6倍,为党员培训全覆盖打下坚实基础;推动教学资源下沉,建立党校教员挂交分教点制度,在锻炼教员的授课能力和提升分教点办学质量上实现双向共赢。
现场教学点注重面向群众。完成麦贤得陈列馆异馆搬迁工作,节假日免费向群众开放,新馆建成至今已接待省市县各类调研学习活动200多场,接待党员群众共21000多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教学点则立足于“文化服务”定位,拓展场地功能,在节假日举办猜灯谜、潮剧票友汇等活动增加镇区假期文化气息,同时在暑期免费举办书法、象棋等学习公益班服务镇区小孩。
创新模式、灵活办学,打造“指尖式”移动课堂
线上注重模式创新。2021年在全县首推“指尖课堂”,将课程直播通过微信小程序同步到党员手机端,解决外出党员群体的培训难问题;今年来镇委党校又创新性推出“学习进行时”栏目,在每天通过粤政易工作群以图片形式向镇内党员干部推送时政理论知识小卡片,让党员干部可以利用零碎时间了解掌握新知识。
线下注重因地制宜。组建由以党校教员、镇驻队、村干部为主体的送教团队,将学习资料送到年老体弱党员手中,为党员培训全覆盖补齐短板。打造“移动课堂”,因地制宜用乡音潮语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上渔船、将“两新”培训班放到企业中开展、组织英雄事迹进校园轮回宣讲。结合临海产业发展,开辟海润电商基地、宇祥对虾养殖基地等技能教学点;结合弘扬本土文化,开辟西峡“第一清官”、三屿场知青楼、汫洲文词等文化教学点。(供稿单位:中共饶平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陈赞亮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