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

粤剧艺术博物馆推出新展,带你穿越百年、品读粤韵

发布时间:2023-10-26 09:18:50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报道) 粤剧是岭南的独特人文风景,承载着广府人的浓浓乡愁,是广州这座城市的经典记忆。“粤剧红船”“南派武技”“开台例戏”“海外流播”……,这些鲜明的文化符号,使粤剧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绽放异彩、独树一帜。

10月24日,粤剧艺术博物馆新展“铢积寸累——粤剧艺术博物馆藏品征集成果展”拉开帷幕,展览精选近年新征入藏的珍贵史料物证200件/套,通过以物叙史的方式,从“广腔古韵珠水长”“粤韵声声思故里”“封相出头戏不断”三个部分再现了粤剧百年前的历史风采与辉煌面貌,为观众开启一场跨时空对话。

五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以当好粤剧文化的保存者、记录者、展示者和讲述者为目标,砥砺前行。在上级部门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下,五年里,粤剧艺术博物馆共征集藏品517件/套。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积极开展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本次展览就是在对馆藏品系统梳理和潜心研究基础上推出的一项重要成果,通过文物展览骨架、历史叙事形式、文化解读方法,结合多手段的展陈方式,为观众提供了解粤剧历史文化的多元视角。

珠水悠悠,粤韵飘扬

粤剧艺术经过明代中后期的孕育发展,至清代渐臻定型、成熟。粤剧戏班凭借耀眼华丽的舞台装扮、硬桥硬马的南派武技大放异彩。演出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的眼球,还受到当时来华外国人的青睐,他们用笔墨丹青和摄影技术为粤剧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用黑胶唱片灌录技术录下锵锵粤韵。

19世纪中叶,随着粤人向欧美、南洋开拓发展,粤剧逐渐在海外传播流行,留存至今的一张张泛黄的戏单,生动记录了粤剧的他乡之旅,诉说着海外华人的思乡愁绪。展览展出的19世纪粤剧红船外销画、清末粤剧南派武技线描图页、清代戏曲头冠、粤剧最早的舞台定本、民国时期粤剧在海外演出的戏单等珍贵文物史料,向观众呈现了立体鲜活的历史文化图景。

天地之大,皆为舞台

随着粤剧的兴盛流行,围绕粤剧艺术形象创作的建筑雕塑、器物装饰出现在屋脊、案头,绘就了戏曲舞台以外的人文画卷。千姿百态的戏曲人物形象呈现在不同材质的器物、用品上,戏曲人物陶塑、戏曲故事织绣、戏曲图案饼印……构成了戏曲世界中最具生活气息的一环,人们也能够在日常生活美学中感受戏曲的魅力。

千斤一搭,即晚封相

清末编排的《六国大封相》一经演出便成为粤剧最具代表性的例戏之一,成为早期戏班展现实力的开台必演剧目。戏中众多的人物、丰富的功架使其呈现出“登台者百余人,金碧辉煌,花团锦簇”的斑斓效果。粤剧艺术博物馆搜寻征集到珍贵的清代“六国封相”主题水墨纸本线描图册、戏曲故事贝雕以及通草画,让我们得以窥见该戏百年前的面貌。同时,得益于广东八和会馆、銮舆堂、广州粤剧院等热心捐赠戏服道具,各藏品能够汇聚一堂,在展览中呈现“封相”场景,展现粤剧的舞台魅力。

“散于私而聚于公”,粤剧艺术博物馆作为粤剧发展物证的收藏机构,对每一件入馆藏品妥善保护。本次展览的顺利举办也有赖于长期关心博物馆发展的各界人士、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展示利用是对捐赠者最好的回馈,粤剧艺术博物馆将在做好收藏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利用,持续推出不同系列的展览,向观众朋友讲好戏台内外的粤剧故事。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