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佛山:促进中医药传承创发展驶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3-09-14 09:08:4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报道) 今年以来,佛山中医药盛会不断、连结硕果。2月,首届中医药产业展旗峰科创大会在佛山开幕,仝小林院士工作站落户佛山;8月,第七届中国国际中医药大健康博览会暨世界中医药创新创投大会在佛山举行,促成意向合作项目6个,金额超5亿元。

近期,一场高规格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也将在佛山举行。届时,粤港澳三地高水平医院、高校、企业代表将齐聚佛山,展开一番思想的碰撞,促成一批项目落地。

(通讯员供图)

佛山有着“岭南中成药发源地”的美誉。近年来,佛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等重点工作,不断擦亮全市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等品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名药不断涌现

9月3日,58岁的澳大利亚患者丹尼为佛山中医送上一面感谢锦旗。丹尼的左足背肿痛了近一年,辗转多地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疗。今年8月,他经朋友介绍前往佛山市中医院骨综合科就诊。经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理疗,仅三天,他的左足背肿痛便有了明显的缓解。

如今,越来越多外地、外国患者前来佛山就医。据佛山市卫生健康局统计,2022年佛山市中医类医院的中医住院服务中,异地患者占比达到了23%。

佛山中医药服务辐射能力愈发凸显,这背后,是佛山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广东省中医药大会召开后,佛山率先高规格召开了全市中医药大会,提出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练凌东表示,佛山深入实施中医药“四名”工程以来,一批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名药”不断涌现。

在医院建设层面,佛山市在省内地级市层面率先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市、区财政投入16亿元建设培育11家高水平医院。

目前,佛山共有3家三甲公立中医医院,其中,佛山市中医院连续12年位列全国地级市中医医院第一名,今年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元;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是全省中医系统首家国家级血友病治疗中心。

截至 2022 年末,佛山市中医类医疗机构共有403 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 14.93%,2016-2022 年年均增长率为25.53%。

佛山市非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服务也各有特色。佛山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开设中医护理门诊,运用刘氏火熨疗法、火龙灸等中医适宜技术为肿瘤患者缓解疼痛。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均建有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

佛山以专科建设为抓手,财政重点投入,打造中医专科品牌。

全市已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7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共29个。其中,佛山市中医院是华南区域中医诊疗中心(骨伤)建设单位。

同时,佛山组织遴选一批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组建中医专科联盟、中医医疗质控中心,构建中医重点专科体系,大力加强全市中医专科建设。

在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层面,佛山拥有3个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数在省内与深圳市并列第一。全市每万人口中医类全科医生数达0.91人,提前达到省提出的2025年规划目标,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佛山市共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2名,广东省名中医27名,佛山市名中医10名,从国医大师到市名中医的各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40个,各类中医名医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位于前列。

佛山是岭南成药发祥地。今年7月,首届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评选结果公布,佛山市入围品种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佛山市中医院“伤科黄水”获评“岭南名方”孵育品种。

佛山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前沿地。佛山市中医院构建了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药配方颗粒、膏方等中药产品服务体系。通过现代化中药煎药智能配送中心,每天能为3000名患者提供代煎服务。目前,佛山市中医院共计煎药超过960万剂,服务人次超过269万。

优质中医药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从家门口出发,几步路就能看上名中医。今年3月,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名中医工作室在大沥镇大镇社区卫生服务站揭牌,该院的名中医将定期到服务站坐诊。这意味着大镇社区附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专家的诊疗服务。

为提高中医服务的普及覆盖范围,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近年来,佛山市卫生健康局积极组织各区卫生健康局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与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馆、中医阁。

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优势,在基层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是顺势而为,更是借势而进。

目前,佛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已全部完成中医馆建设,完成内涵建设占比为12.2%,社区卫生服务站与村卫生室已完成中医阁建设占比为22.6%。

“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和省中医药局的工作部署,今年,市卫生健康局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加强中医馆及中医阁内涵建设,预计‘十四五’期间达到40%以上。”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陈爱贞说。

通过建设互联网医院,中医药服务的触角得以进一步延伸。

2019年4月,佛山市中医院获颁正式牌照,成为广东省首批22家互联网医院之一,也是省内唯一试点“线上复诊、医保结算、药品配送”一体化服务的互联网医院。

目前,佛山市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专科45个,上线医生234人,上线护理专家124人。2022年以来完成网络问诊达40462人次,云端诊室12761人次。

让患者有医生看病,还要让患者看得起病。为此,佛山在中医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支持上作出了一番探索。

作为全国DRG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佛山从改革之初就注重医保支付支持中医发展,2018—2020年佛山率先创新单独设立中医扶持病组,探索DRG支付与中医优势住院病种相融合。2022年佛山遴选出45个符合佛山本地特色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对符合规定的病例在DRG支付下提高支付标准,按省公布的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加成后中医费用作为支付标准折算点数追加支付549.2万元。

推动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落实《佛山市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实施办法》,积极引导取得中医诊所备案证的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理院、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鼓励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服务。

落实医保支付政策支持中医药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类医院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23版药品目录共有中成药1423个,协议期内国家谈判中成药70个,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另有中药饮片1655个,医院制剂中成药1360个,均按照乙类药品支付。

近年来,佛山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减轻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看病就医负担。

据统计,2022年,佛山市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1544.79万人次,占全市总诊疗人次的19.61%,较2021年增长8.45%。

打通中医药“全产业链”

“产业化”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存土壤。

立足于本土中医药基础和制造业优势,佛山近年来牢牢把握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的要点,推动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统计,佛山共有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22家,营收规模超过10亿元的中医药大型骨干企业共有2家。

去年,佛山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累计实现产值462.2亿元,其中,中医药产业产值330.68亿元,占比超过70%。

中医药具有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特性。在佛山,一条以中药材种植为核心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核心的工业,以医疗养生保健为核心的服务业的“全产业链”已逐步成型。

2020年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之初,佛山便提出要高质量发展中药种植业,逐步扩大中药材本地及外延生产种植面积,为打造佛山地道中药产品提供充裕的原材料供给。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出台后,佛山紧密推进中药材GAP落地生根,利用德众药业、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等的药材饮片试点样板优势,引导企业将质量管控体系延伸至中药种植端,加大建立中药种植基地的力度,推进中药质量源头提升。

在医药工业层面,佛山也展露出了制造业大市的气势与底蕴。

今年,广东新绿色现代中药华南总部基地项目落户高明区;中国中医药健康孵化园在南海里水开园;涵盖中药口服制剂、中药发酵饮片等多个细分领域,年产值合计超100亿元的项目顺利落地佛山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

目前,佛山已经建成了包括佛山安捷健康产业园、中国中药大健康产业园、顺德乐从科荟健康产业园等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医疗服务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融合联动,持续聚焦现代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完整齐备。

随着中医药学科走向成熟,建立统一的标准成了当务之急。目前中药配方颗粒有700余个品种,要确保生产的每个品种质量属性都与标准汤剂相一致,亟需统一标准的规范。

佛山抢抓中医药国家标准化改革的机遇,大力支持企业主导、参与制修订各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先进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抢占“产业发展话语权”。目前,佛山药企获批国标233个、省标284个。

在第一、第二产业链的基础上,佛山推动中医药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向纵深发展。

当前,市场对中药及中药代煎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主编的《智能制造消费品工业方案医药篇》指出,目前广东省有三家中药煎煮中心,位于佛山的国药控股佛山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同时,佛山市中医院已建成现代化大型制剂中心,年产值超过1亿元。

随着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佛山还将“中医”与“养老”深度融合,使得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成为新潮流。

今年7月,顺德区的乐从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乐从慈善综合体“医康养驿站”揭牌,将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中医辨证施治、物理治疗以及日常的应急医疗保障,为乐从的长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更普惠的医疗康养服务。

从“岭南成药之乡”向“中医药强市”进阶

白露前后,秋意渐浓。此时,佛山人习惯用杏仁、沙参、玉竹等药材煲汤,以解秋乏、秋燥,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和智慧。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中医药繁荣发展,中医名医辈出。长期以来,佛山地区群众煲药汤、治未病的中医药氛围浓厚,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

立足于人民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深厚基础,佛山近年来活化利用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推动佛山中医药走向世界。

薪火相传的中医药文化

佛山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

宋元时期,岭南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收容病人,惠济军民的医药设施。与此同时,佛山名医开始崭露头角。

南海人陈昭遇被誉为岭南第一位名医。北宋开宝年间(968年),他担任翰林医官,参与了《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等重要医药著作的编撰。其中,《太平圣惠方》不仅对我国医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更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

时至明清,佛山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正是这一时期,佛山成药行业各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冯了性、李众胜堂等至今仍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从小作坊起步,行销全国。

据统计,建于明代的祖铺老号就有梁仲弘、冯了性、黄恒庵、潘务本4家;建于清代的有刘贻斋等40家;在民初开业的有李广海等45家。

步入近代,佛山中医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南海人朱沛文是我国近代四大中西汇通医家之一,其于1893年完成的著作《华洋脏象约纂》大胆地提出将西医的解剖学原理与中医结合起来,是开中西医结合之先河的先行者。

1906年广州、佛山的中医成立医学求益社,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宗旨,开展学术评议活动,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中医团体组织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以冯德瑜、李广海、彭玉林三位著名医生为首的汾宁、健康、同仁三间联合诊所组成联合诊所,如今的佛山市中医院由此而来。

经过六十余年发展,佛山市中医院已成为一所闻名中外的名院,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地级市中医院首位。

激活中医药文化品牌

佛山中医药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承载了数百年来佛山制药人经验智慧的冯了性药业、德众药业,获评“中华老字号”;佛山伤科制药技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传统组方及工艺、源吉林甘和茶制作技艺进入省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中医药文化还是重要的旅游资产。

去年5月,佛山中医药文化馆在佛山市图书馆正式亮相。文化馆分为室外百草园和室内展馆两部分,不仅展出了中医药老物件、中医药文献、中草药标本等,还对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医知识、新技术进行科普。

作为佛山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对外展示平台,佛山中医药文化馆全方位、多角度为公众提供中医药文献阅读、中医药知识普及、健康体验等服务,系统地展示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岭南、佛山地方特色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

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推广效果,佛山市中医院于去年12月打造了佛山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该中心为全省医疗单位首个4K+5G绿幕多功能虚拟演播厅,通过5G技术的运用,打造4K超高清多元虚拟场景。

佛山市中医院利用虚拟演播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力求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传播佛山中医药文化,直播首秀便吸引超15万人次观看。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进入新时期,佛山持续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

9月5日,“佛山市精准检验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佛山市中医院检验医学中心揭牌。未来将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突出中医特色,开展精准检验相关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于近期与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转化中心,共享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的3个“国家三级实验室”,力争在五年内推动5个院内制剂转化。

同时,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工作站、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黄正明院士工作站等落地佛山,将助力佛山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为佛山中医药发展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开辟新空间。

佛山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佛山市将加快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并通过推动三大主题“融合”发展(即“中西医协同融合发展,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医保融合发展”),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即“中医药服务体系提质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提速工程,中医药人才提优工程,中医药文化提振工程”),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融入到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