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广州增城以“绿”为笔绘生态之“美”

发布时间:2023-09-13 15:28:3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通讯员李妍) 清晨,在师爷山上赏天边那广州第一缕阳光,傍晚,在太子森林公园远眺繁华夜景尽处的“小蛮腰”;漫步于诗情画意的增江画廊,感受“一江春色醉游人,两岸百花望荔乡”美景;探寻永宁龙山古树公园,品味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离中心城区不远,与绿美生态很近,蓝天绿水青山间,增城区把生态文明发展镌刻在城市乡村、大街小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通讯员供图)

生态宜居历来是增城的城市名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广深两大都市圈的节点城区,它享有着珠三角“翡翠绿洲”的称誉。不可否认,增城青山环抱、林水相依、林园相映,不仅生态环境优美且区位交通优越、经济快速发展,是广州东部生态重要门户,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近年来增城围绕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增城绿化美化和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市民充分享受绿色发展带来的成果,为提升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一组数据更折射出增城绿色发展的强劲势头:2022年1-12月,全区水环境质量相对平稳,大墩、增江口国家考核断面平均水质连续稳定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地表水环境水质指数全市排名第二;2023年1-7月,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5%,综合指数为3.00,全市排名第二;全区森林覆盖率50.09%,共建成口袋公园18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42%;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联合国和谐城市提名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市)”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今日之增城,正挥毫泼“绿”,生动描绘着一幅空气常新、碧水长流、青山常在的生态画卷,让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致力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打造绿美广东“增城样板”。

林业融合发展 绿色资源变绿色财富

增城版图上的每一寸绿,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林长制试点区,近年来,增城区全面构建林长制体系,形成林长统筹协调、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通过构建组织领导架构、实化巡林成效、建立“河长+林长+检察长”、林长办与公安机关联合协作机制等资源管护模式、严抓森林防火等措施,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网。

在抓好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增城区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成功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深林康养基地3家,持续培育发展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林业特色产业。

中新镇池岭村林地多、耕地少,且林地坡度、土壤、气候等因素适宜油茶种植,具备发展油茶产业的条件。今年5月,在增城区林业和园林部门的指导下,中新镇将池岭村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以油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致力建设油菜品牌,计划三年内建成高产高效油茶基地,既保护青山绿水,又造福一方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增城区在全国首推“产业林长”机制,积极动员经营林地面积大于500亩或年产值高于500万元的承包户或企业(法人代表)担任产业林长,共确立70名产业林长,涉及林地总面积约12.35万亩。通过制定流转林地经济补偿和管护经费管理办法,对已流转林地进行统一调查规划并制定总体规划方案,努力做好“用绿、活绿”文章。

七彩澳游世界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运营副总韩东正是产业林长其中的一员,他表示,产业林长最大的职责就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和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两者要进行有机的平衡。据了解,七彩澳游世界项目规划总面积共12000亩,为严守生态红线,保护森林资源,园内配套服务设施均由民房改建而来。

“得益于丰厚的林业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园区有效利用开发了丛林小火车、丛林飞跃等与生态紧密相关的游戏项目,游客在项目体验的过程中,既有趣味性,又能欣赏到沿途的森林风景。”韩东说。

园区的生态产业化,在带来人流量的同时,也为附近的村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让绿色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钱袋子”,带动乡村振兴。

增城区既有生态资源丰富的环境,又有城市的便捷繁华,每逢假期,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等地方随处可见市内及周边地区游客的身影,或老少相携,或伴侣亲朋,边游玩观赏旖旎风光,边在各处打卡拍照留念,尽享多彩假日悠闲生活。

“每周我都和老伴从白云区开车到市里的各个景点登山,例如白云山、大夫山、王子山很多地方都去过,白水寨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山里空气清新,而且去的路程也不远。”登山爱好者王阿姨说。

一直以来,增城区坚持林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以白水寨、森林海等为代表的森林旅游产业集群,2022年带动旅游人次935万,旅游收入111亿元。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富,增城区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续写着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提质增绿添彩 增城绿意盎然引客来

“一条条街道翠绿满眼,一座座公园五彩斑斓。生活在增城这座城市的市民真是幸福,而且这里距离广州市中心也不远,有机会我也带家人来这里游玩!”前不久,从花都来增城区参加同学会的刘先生,向他在增城工作的同学表达了羡慕之情。

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增城区坚持“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原则,近年来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丰富城市绿化景观、打造生态绿色宜居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充分挖掘城市碎片空间,因地制宜将城市中的一些闲置土地、道路节点、街头转角等打造成集生态、健身、畅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

185个以休闲运动、主题教育、古树名木、专项治理等为主题的口袋公园如珠玉般散落在增城区大街小巷,不仅装点了城市容颜,也吸引了很多市民来此休闲娱乐,享受着与绿色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

今年2月,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号角在增城区荔韵公园吹响,增城深受鼓舞,掀起植绿、护绿热潮,全区干部群众义务植树超14万株。

随着义务植树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城区生态环境面貌“锦上添花”,“林长林”“青年林”“巾帼林”“校园林”等主题林丰富森林景观,城市风景变得更美、更绿、更有色彩。为保证义务植树的成果。在后期管护中,增城区林业部门还组织了专业管护队伍,对义务植树的树苗进行管护,及时修枝、施肥、除草,提高义务植树成活率,使得干部群众更有成就感。

近年来,增城区共完成碳汇造林10.8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累计流转林地12.8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251.92万吨。把绿色培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增城区着力做好巩固生态底色这篇大文章。

绿色发展为人民,城市建设惠民生。现如今,身居增城这座城市,我们再难找出城市与绿地的分界线,一项项增绿植绿工程,形成了“城在绿中,林在城中,楼在园中,街在景中”的绿色生态大体系。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已不再是难事。

改善水域环境 珍稀鸟类在增城安家繁衍

漫步增江画廊碧道,青山碧水共云天,一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圣皇洲岛上芦苇飘荡,候鸟蹁跹,引来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拍照,家住广州黄埔区的陈先生便是摄影爱好者的其中一位。

“我2005年就已经开始接触摄影了,经常在周末去探索广东各地风景拍摄作品,增城是我每个月都会来拍摄的城市,这里生态优美,而且交通便利,开车不用一小时就到了。”陈先生说,作为增城“常客”,他见证了这些年城市生态空间发生的喜人变化——“增城蓝”已成常态,江河水质越发清澈,越来越多的鸟儿在增城这块福地“定居”……

圣皇洲岛迄今为止被观察到的鸟类包括有白鹭、夜鹭、黑鸢、褐翅鸦鹃等100多种,其中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褐翅鸦鹃、领鸺鹠、斑头鸺鹠。今年年初,增城区更是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东方白鹳。

殊不知,这座“小鸟天堂”原是面积近百亩的一块沙积地。增江初溪大坝建成蓄水后,由于流水冲击,小路逐渐消失,圣皇洲变成了孤岛,如今的这里的变化,都得益于增江河岸水鸟生态廊道建设。

“白鹭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是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会吸引它们到来。”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增城区结合碧道工程全力打造增江河岸水鸟生态廊道,开展增江水域湿地修复和改造,对河滩鱼塘进行退出治理,塑造浅水滩涂地,在尊重保护原有植物群落基础上,对水鸟栖息地进行生境提升和优化,合理布置种植各类招鸟植物,为水鸟类繁衍提供良好的庇护地和觅食场所,水鸟种类及水生动植物数量逐年增加,从圣皇洲岛往初溪水坝方向约5公里的两岸湿地,现已成了水鸟自由飞翔的天堂,湿地公园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目前,增城区湿地类型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7598.8公顷,其中河流湿地3347公顷,人工湿地4251.8公顷,湿地占全区国土面积4.7%,淡水资源充足,生物品种多样。

增城区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湿地、河湖两岸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为鸟类提供适宜生存的原生态栖息地、繁衍地,秋冬季和春季两轮候鸟迁徙的间隔时间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原本增江水域只是鸟类迁徙路上的“中转站”,如今越来越多候鸟选择在此营巢繁殖。

此外,增城区以系统治理观念,创新“54321”治水模式。探索建立了一套“5个系统、4个转变、3个创新、2个关键、1个目标”的“54321”立体化治水模式,城镇污水、“散乱污”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均实现了源头治理,碧水成为推动增城区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

短短十几载,增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也发生了蝶变,它正悄悄改变着增城人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离不开人们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盼望。这是一座正在变化中的城市,时间会和我们一起见证它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