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工匠

佛科院学子三下乡社会实践走进大吴泥塑,助推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3-08-06 01:09:0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通讯员供图)

中国报道讯(郑雪云 通讯员曾昱程) 揉捏一村旧饭碗,雕塑一代新传承。为探索大吴泥塑传统工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日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韩路护江队来到广东省潮州市大吴泥塑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对大吴泥塑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展开调研。

大吴泥塑历史悠久,是潮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源于南宋,盛于清末,作为中华民间艺术,作品以生动逼真的戏剧故事人物组合、人物头像为主,列名中国三大泥塑。据传,南宋末年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学会泥塑艺术后,南迁入潮至大吴村定居,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技艺代代相传。

传承与推广不是墨守成规,打破传统才能再造新生。大吴泥塑传承人吴克煌希望非遗能够活起来,而不是成为只能放在展示柜的作品,并率先将非遗做成文创产品来推广。每一座城市都拥有的独特文化,为城市留住非遗技艺,为孩子铭刻乡愁记忆,传承发扬城市的文化瑰宝,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利用有趣的文创产品,提高大吴泥塑的传播力度、传播广度、传播深度,让大吴泥塑在大众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贴近生活、贴近民俗的日用品。

“大吴泥塑的工艺过去主要还是在村内传承,而创立博物馆之后,这门艺术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吴克煌介绍道,他鼓励队伍在调研中,将看到、听到的与了解到的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调研。

(通讯员供图)

谈及作品,吴克煌说:“得益泥塑的可塑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大吴泥塑相较于其他非遗作品更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展现不同的文化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传统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另一方面取材于大众生活中有意趣的内容,多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大吴泥塑也在融入新的题材,类型也渐渐丰富,题材扩展到了生产、运动等领域。”

吴克煌鼓励队员们体验大吴泥塑,当他听到队员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时,嘴角不经意间稍稍上扬。吴克煌说:“学习泥塑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真正从土地里挑选制作的'生土',而不能用橡皮泥。学习技艺,心中需要有敬畏之心,心中有沉重感,手上才不会轻飘飘,才能学到真技艺。大吴的泥土与众不同,其数量有限,本地的泥土挖完了也不能到别处采集,弥足珍贵,当手上是沉甸甸的泥土,感受到这份沉重时,自然雕、塑之间,捏、贴之时,印、彩之下,会有信念、有决心,也就能诞生更高的创作成果。”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