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浚锋摄影)
中国报道讯 (黄楚芳 陈晓虹 通讯员刘召) “宏伟的建筑,独特的藏品,让博物馆能成为国家和城市的骄傲。它传递文化,建立沟通的桥梁,成为人们的重要记忆。”近日,东莞市文联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做客东莞,以《博物馆之美》为主题,在东莞文联二楼礼堂现场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对话交流。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协办、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和东莞市博物馆联盟承办。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东莞市文联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的重要行动。去年以来,东莞市文联重点打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高端文化品牌,邀请文艺名家看东莞、讲东莞、写东莞,将东莞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博物馆与国家:国家文化的祠堂和祖庙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其著作《博物馆之美》中说:“博物馆是一个文明的会客厅,是一个城市的思想和大脑,是一个博物馆爱好者念兹在兹的器物碰撞历史的回响。”
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可追溯到1683年建立并开放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这可视作世界近代博物馆创建的肇始,随后各种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迅速火热起来。
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直到1912年,在中国推翻封建清王朝而建立中华民国的第二年,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提议,在古老中国的北京成立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书写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历史篇章的第一页。它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在经历了1949年的社会变革之后,与之相关联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出现在中国首都的中心——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应,表现出了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意义。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地方,正是它在一个国家所处的特殊位置之上。因此,它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为国家文化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立馆之初,设址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所建的国子监,这里曾经是无数文人获取功名的地方,是国家的最高文化教育机构和最高学府。国立历史博物馆设址于此,虽然形成了与历史文化的对接,可是,却难以顾及到博物馆功用上的诸多问题。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原馆址“地处偏僻,屋舍狭隘”为由,决议将故宫前部端门至午门一带改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址。1918年迁入后,将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辟为陈列室,东西朝房和端门城楼作为贮藏室,当1926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后,当月的观众就达到为4万5千人次,成为京城的一大盛事。至此,中国具有独立馆舍且能够开展展览活动的博物馆事业掀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
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原址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改扩建。从2007年3月开始至2010年年底,历时近4年,经过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跃升为世界第一大馆,成为国家的文化窗口。
“博物馆作为保存和展示文明成果的公共服务机构,其国家收藏与国家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埃及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家博物馆所反映出的国家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文化的祠堂和祖庙。”陈履生表示,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古巴比伦和古希腊,今天承传那段历史的国家,不要说他们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发展历史,就是能够展示古文明成果的像样的博物馆都没有。因此,曾经的辉煌与辉煌的衰落正好成为一个历史问题的两端,而对于与其关联的博物馆事业来说,又成为论证历史与现实的最为有力的论据。
博物馆之美:不同专业构建美美与共的特色
博物馆是文明社会中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代表着累积文明成果的水平,连接着公众的文化需求而成为当代社会中公众的文化依赖,这就是博物馆的魅力之所在。陈履生认为,博物馆之美无处不在,其不同的专业构建了美美与共的特色。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但是我们进入到博物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博物馆的建筑。”陈履生介绍,博物馆的建筑千姿百态有大有小,但是无论它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它的建筑之美都给这座博物馆增添了特别的内容。位于日本的美秀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所作,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一种审美的角度来建构的一个现代的桃花源,这个现代的桃花源是与博物馆关联的,它不是和其他的公共场所的关系问题,因此和博物馆的关联,建造一个新的桃花源,这正是博物馆与我们今天的关系。
陈履生去过世界上数百家博物馆,虽然很难一眼看到底每一个馆的藏品,但他始终强调:无论任何博物馆,收藏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座博物馆它不是建筑,博物馆首先要有藏品。收藏的多少决定了博物馆的规模,是博物馆实力的展现。“一座藏品没有价值的博物馆,它不可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
“在一个实体建筑的博物馆中,每一件文物与艺术品都关乎着历史与艺术。这里是文物和艺术品的家,这里是供人们瞻仰和欣赏的殿堂,文物和艺术品因博物馆才有了特别的尊严和尊崇。”陈履生说,这里的典藏是一个长时间累积的过程,有的是几代人,有的是上百年,其中每一件藏品都有与之相关的历史,也有一段入藏的故事。这里不断变换的展览,因为主题和展品的不同,所焕发的新的气息吸引了人们不断地走近它,而这里也成为几代人的记忆所在。人们会因为过往而连接到具体的展览和展品,人们会因为所见而成为记忆中永久的迷恋,人们会因为所见而成为终身探求的目标,或成为终身的喜好。
因此,陈履生认为,博物馆因展览而鲜活,因传承而长久。“展览是博物馆综合实力的呈现方式,是流动的血脉,是精气神的集中体现。”陈履生介绍,展览的学术内涵、主题的学术含量、展览设计的水平、布展的能力、媒体和文宣推广的协力、文创产品的开发、公共教育的开展,表现为一个整体的关系。比如,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V&A)博物馆的“歌剧:激情,权力与政治”展,不同于许多主流艺术展,并不是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构成的一定主题的展览,而是通过展览让人们学习、认识和回味歌剧的历史和魅力。
依托于博物馆各项业务职能,与藏品、展览等发生关联,并由此延伸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陈履生强调,博物馆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是,在教育方面有着特别的作用,是不是学校的学校、不是课堂的课堂。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是多元的、流动的、开放的,不受年龄、学籍、学历的限制,可以说博物馆的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补充。
探寻博物馆:装着时光和美好的盒子
当下,博物馆已经不再是单纯陈列和展览的场所,博物馆的休闲功能正成为城市中新的热点,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
“去博物馆可以是看展览,可以是学习历史,可以是欣赏艺术。可以不为上面所说的所有,而去为了休闲的消费,消费在博物馆的时光,享受那里的空间和氛围;品尝那里的美食与饮品;可以一个人在那里发呆,也可以和朋友在那里约会;可以为历史和艺术,也可以为爱情和友情。”陈履生说,这里的公共空间所散发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人们不断地走近它,哪怕是喝一杯咖啡,喝一杯茶,都会体会到特别的味道,这就是文化的滋味。所以,来这里约会,来这里分享,来这里感悟。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而这里曾经所见到的许多文物和艺术品,还是独处在那里。它们也在见证社会的变化和人来人往。
以休闲为目的的任性的博物馆之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会以一种巨大的反差而得到一个安静的小憩,与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同处于一个屋檐下,正好像探寻博物馆奇妙夜一样,休闲的乐趣发生在博物馆,同样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个世界最大的电影博物馆。这个电影博物馆每年的观众中,有三分之二不是来看展览的,是来喝咖啡的,来吃饭的。这就是博物馆独特的休闲功能,这是培养公众对于博物馆形成独特的文化依赖的重要一环。
陈履生还指出,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公众与博物馆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博物馆把公众视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要构成。因为一座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就只是收藏品的库房。呈现什么样的展览给公众、怎样为公众服务,用什么方式吸引公众走进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是全世界博物馆的重要考量。
(梁浚锋摄影)
原定于晚上9:30结束的讲座,持续到近十点,在现场听众不舍的目光与意犹未尽的眼神中落幕。“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是一个盒子,里面装着时光和美好。”李历松表示,自己从事博物馆事业28年,这是最精彩的一堂课。跟着陈老师的脚步走遍世界,看遍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读懂博物馆之美,瞬间打开了视野。
在随后举行的《博物馆之美》书籍签售分享活动上,东莞博物馆爱好者们在东莞文联二楼礼堂排起了长龙,队伍人许多年轻人更是充满期待。陈履生在每本书的扉页,认认真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与东莞博物馆爱好者交流分享,希望他们徜徉在博物馆中,在博物馆中触摸世界,感受美好。
(梁浚锋摄影)
“这就叫群众基础,这就是东莞发展博物馆事业、建设‘博物馆之城’最大的底气。相信东莞博物馆事业大有希望,必将大有前途!”看到东莞市民对博物馆的热情,李历松感动不已,为自己两年前决定从长沙来东莞的选择感到庆幸,“来东莞来对了!”李历松表示,将努力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滋养公众心灵的精神文化家园。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