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部纪录片把广州“说清楚”了,还被誉为“划时代的佳作”
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新影佳映(北京)电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广州故事》近期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
▎奥运官方电影总导演担纲
《广州故事》纪录片以广州这座改革开放前沿重镇为视角,分《回眸》《弄潮》《心旅》《远行》《拓路》五大篇章,立意在历史的纵深中追寻人性的光亮,以微言大义的格局,用近距离观察的方式,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广州人”的视角,构筑了改革开放背景下广州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全景式画卷,展现了广州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该片由曾经担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电影总导演的顾筠担任总导演。历经6个月筹备、论证,摄制组踏遍中国、法国、秘鲁、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紧张拍摄,于日前宣告成片,即将通过央视与国内外观众见面。
▎专家解读《广州故事》纪录片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赢得掌声,更带来思考
2011年来到广州的张志安自称是一个“新广州人”,“如果不从专家的角度来讲,仅以一个新广州人的身份看,这部纪录片传达了广州从容优雅的气氛,让我更理解广州、更认同广州,更愿意去做一个广州人。”他因此断言《广州故事》超越了传播,直达“纪录”二字的本质。
张志安从片中获取的广州人集体记忆,来自陈医生、关老师、周院士等人的本色出演。因为拥有这样的记忆,城中人才有了基于共同身份、精神的表达可能。这一切的基础是真实,一种真实的高尚,足以通过影片来感召人、打动人。
人人说好的片子能赢得一阵掌声,张志安补充说,其实好的片子还能带来一声叹息、一阵沉默、一段思考。《广州故事》正是这样的纪录片。里面没有圆满叙事,不能“看完”——当再走进中山大学、广州少年宫,他会想起陈医生、关老师的故事,为自己赋予道德感召的力量;当想起黄思衡先生眼中不自觉泛起的泪光,生活在同一城市的人,自然被感染,为这群文化的传承者们致敬。
角色回归,张志安从专业角度谈对《广州故事》的三点评价:
跨时空的思维。既让历史沉淀,也展现全球影响力。小切点带出大格局,人物看似处在特定场域空间内,背后展现的却是一个广大的舞台。
运用有意义的故事。建构城市精神的作品,以往多习惯讲成就。走向新传播时代,未来的城市作品要学会跟人对话,具备价值的正当性。本片正有意无意地把价值放到首位,有真实的烟火气、人情味,用人格力量去激发世界的理解、共鸣。
用人性化的表达,去完成情感化的叙述模式。解说词自然质朴,配音语气平缓,情感自然流露,在人与事的“不完美”中完成真挚的表达。
张志安展望,广州未来还会拍《广州故事》的“续作”,除了具普遍意义的内容,更要思考广州独有的价值。本片中的每个主人公都以片段呈现,他认为他们都有潜质撑起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借助互联网的二次传播,用另一种方式打动另一个群体。
“纪录片的未来形势一定朝向多样化。”张志安说,加真人秀、加教育、加访谈等“纪录片+”模式,也值得广州去探索尝试。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费勇:广州新高度,将引起世界共鸣
“这代表了广州本土纪录片的新高度。”费勇开宗明义。
近年来广泛参与包括广州在内的全球性纪录片节,并担任国际评委一职,费勇留意到一个现象:欧美日等文化高度发达地区的电视台,主流制作往往是纪录片和清谈节目。电影院播、电视台买、商店热卖,让纪录片在发达地区可以生存。他对比说,如果一个民族总爱看娱乐节目,专注追星,那肯定是公共文化领域出了问题。
这两年乘着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东风,本土纪录片日渐繁荣,《广州故事》更让费勇感觉“耳目一新”。他坦言自己当年拍城市纪录片时,限于时代的局限,拍片方向会不自觉偏向政经专题。《广州故事》一片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站在了纪录片文体的本位上,用5个独具一格的角度,以带温度的人性美好去展现了广州的独特风貌。
定居广州31个年头的费勇打趣说,当年原本打算来玩一年,然后改道北京工作,结果一玩就玩到了现在。因何被吸引而长留此地?他认为答案就在《广州故事》当中。影片成功传达着广州的城市精神——开放的意识,实在的风格,淡定的生活态度,“国内很多城市自我定位为‘务实’‘开放’,其实真正的务实和开放在广州。”
“要让西方理解我们,靠传统宣传非常难。”费勇表示,讲中国故事,重点要落在每个具体的地方。《广州故事》树立了一个新标杆,值得给美国人给日本人看,走出去引起世界的共鸣。
广东省政府文史馆文学院院长徐南铁:具有划分时代的艺术意义
作为行家里手,徐南铁坦言带着挑剔的眼光去观影,尤其“注重影片的表现手法”。他说,每逢国家的重要节点,政府都要出来组织相关片子,自己也做过许多,却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过去的片子都喜欢宏大叙事,一来难免面面俱到,二来需要理论的完整性,结果流于说教而削弱了艺术感染力。徐南铁曾对此提出建议:做纪录片的应该抓住一点,即抓住表达对象的最重要特点,以及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而不计其余。
用这样的标准衡量,徐南铁由衷赞赏说,相较国内现有的城市纪录片,《广州故事》更接地气,“往高一点说,可以算是一部划分时代的作品”。
徐南铁阐述,《广州故事》用新拍摄手法,告别大而无当的旧套路,确立了国内纪录片的新叙事时代。虽然片中尚能察觉套路痕迹,但已算前进了一大步。他总结说,纪录片有其文学性,回归本质就是要生动、要形象,《广州故事》的成就值得肯定。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让广州能被“说清楚”
“这部纪录片是央视团队的制作,基调却特别广州。”张晋升口中的广州基调,是平实、平和的城市性格。他自述来广州生活20多年,仍然能从《广州故事》里收获惊喜——原来广州还蕴含着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美好故事!
张晋升表示,国家搞现代化建设,最终应该是人的现代化。《广州故事》出场人物身上的成熟、淡定,便体现了一种城市和国家发展水平的现代化人格。制作方还通过在选题上下功夫,把握准了时间的节点、情感的触点,赋予每段故事鲜明的特色,让观众记得住,勾连起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最终成功建立起了新老广州人的身份认同。
“有人说,广州是一个说不清的城市。我想,透过这套片子,对说清楚广州大有帮助。”张晋升介绍,《广州故事》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串连起立体化的广州形象。片中的城市,不仅有高楼大厦、花城广场、一座座现代化建筑,还有更多各具代表性的广州人物原型,用真实的个体去串联出对高尚价值的共同追求,“没有讲大道理,却传达了影响人心的大道理。”
▎片中人谈感受:广州是座温暖的城市
在《广州故事》第三集《心旅》中,中山眼科中心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陈伟蓉和广州少年宫特殊儿童教育发起者关小蕾的本色出演,以及广州文仕文化博物馆馆长黄思衡的历史情怀,感动了观影座谈会上的一众专家学者。
黄思衡说,在外人看来,继承祖辈5万件藏品应该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可在他心里,这是一种来自历史的责任与负担。透过影片,他代表着家族告诉后来人,广州历史文化里沉重的一部分。黄思衡希望《广州故事》的播出不仅要感染本地人,还要让更多国内外人士通过广州,去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的愿望。
关小蕾的故事很“催泪”,出席座谈的专家学者也不乏感动落泪。她却说,自己走过了一段历时30多年的发现之旅:不断帮助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接触阳光、融入社会的机会,也不断收获家长孩子们的感谢,“一度还感觉挺自豪”;可这些年下来,她越发看清,人人都有需要帮助的一天,并化作了片中传达的理念,“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这不仅代表了我们的医生群体,更代表了整个社会,一个有爱心、有人情味的社会。”陈伟蓉表示,《广州故事》让世人看见,广州不是一个只有铜臭味的城市,里面每天上演着感动世人的平凡故事。她说,自己个人事小,若能够通过影片展现医生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实面貌,借此拉近一个群体跟老百姓的距离,便于愿足矣。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