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广州科技局:铺就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路径

发布时间:2023-03-01 13:34:14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报道) 从广州市科学技术局获悉,该局出台了《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旨在未来5年,广州市将投入近市级财政经费10亿元,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支持体系,培育一批有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基础研究菁英,以及一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的优秀博士和具有独立承担科研项目能力的青年博士,实现基础研究青年人才全链条接续培养。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生态,为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原始创新动能,为全国树立典范。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大力支持基础研究投入,在围绕国家战略任务需求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同时,积极鼓励广州市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研究。

2021年以来,广州创造性构建以青年博士为核心的基础研究“普惠制”支持模式,迄今已支持35岁及以下2622名青年博士留穗开展基础研究,全市基础研究人才“蓄水池”已初步建成;全国首创“市财政经费+共建单位自筹经费”形式的市校(院)企联合资助计划,目前已投入市财政经费0.44亿元,撬动22家参与共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投入超3.23亿元。

预计5年(2021-2025)财政投入1.8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13亿元,市财政经费放大效益近8倍。在参与市校(院)企联合资助计划的共建单位中,有6家共建单位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或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达21人(杰青5人、优青16人),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实现首次1个学科入选前1%。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1个学科新晋前1‰。2020—2022年,广州地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3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三,2022年获资助经费突破19亿元;共培育国家“杰青”38人、国家“优青”132人,国家级基础研究人才“生力军”队伍不断壮大,为广州市基础研究人才储备夯实基础。

基础研究人才梯队体系的特点

广州市率先构建以年龄层次、研究基础、资助额度等多维复合、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启航-续航-领航”阶梯支持体系,为基础研究人才成长护航。同时进一步通过市级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基础研究,实现“市、校、院、企”联合共建共治,优化广州市基础研究生态。

第一类:前瞻创新布局,实施青年博士“启航”计划赋予青年科技人才“第一桶金”,为广州市储备一支创新基础青年后备军。2021年以来,广州创造性构建以青年博士为核心的基础研究“普惠制”支持模式,迄今已支持2622名青年博士留穗开展基础研究,全市基础研究人才“蓄水池”已初步建成。即将实施的青年博士“启航”计划,将继续支持35岁及以下的青年博士开展5万元/项的自由探索研究,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

第二类:瞄准国家任务,实施优秀博士“续航”计划给予优秀科技人才滚动配套支持,为广州市挖掘有发展潜力的基础研究青年人才。该计划主要支持已获得“第一桶金”且成功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的优秀博士,将给予10万元/项的滚动配套支持项目(实施期2年),该计划支持40岁及以下青年人才。目前,在获得启动支持留穗开展基础研究的2622名青年博士中,已涌现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优秀博士超330名。

第三类:新辟高光赛道,实施科技菁英“领航”计划,助力科技菁英晋身国家级人才,为广州市培育一批有望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和进入国家、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该计划主要支持已取得一定成绩的科技菁英潜心开展国际前沿和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创新性基础研究,通过实施科技菁英“领航”计划,支持42岁及以下的科技菁英冲击国家“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2020—2022年,广州共培育国家“杰青”38人、国家“优青”132人,国家级基础研究人才“生力军”队伍不断壮大。

第四类:继续实施市校(院)企联合资助计划,构建多元投入、人才引育、学科发展融合的新模式,激发全社会参与基础研究积极性。2021年,广州在全国首创“市财政经费+共建单位自筹经费”形式的市校(院)企联合资助计划,目前已投入市财政经费0.44亿元,撬动22家参与共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投入超3.23亿元。下阶段,将继续拓展共建单位覆盖面,每年市财政投入不超过0.6亿元,以共建单位投入与市财政投入比例不低于10:1为原则(其中每家共建单位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鼓励在基础研究领域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和科技型行业龙头(上市)企业等各类单位,结合本单位学科优势和发展需要深入开展基础研究。该计划将赋予共建单位对科研人才培育、基础研究领域方向有更大的自主性。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