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 (黄楚芳 通讯员黄运生) 每年中秋过后,秋意渐浓,距离年底也就不远了。东莞大岭山的花灯手艺人黄沛文就开始忙碌起来,着手为年底扎花灯准备材料,手中的订单也逐渐厚了起来。黄沛文表示,扎花灯的工艺步骤繁杂、工序严谨,破竹、取篾、晾晒、裁纸、凿孔、做花、印画、搭架、扎带、糊纸……得一步一步地来。
黄沛文是大岭山百花洞人,年逾五十,已达知天命。扎花灯是他这半生唯一的专注,他说还将“守”住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并延续下去。黄沛文的花灯手艺传承于他的先辈,属祖辈传下来的饭碗。他祖传的花灯传统工艺过硬,灯架结实,形状圆满,美观大体,鲜艳喜庆,很受方圆一带人家的喜欢,颇有名气。每家新添男孩,来年新春喜庆开灯,大都预订的是他家的花灯,邻近寮步、茶山、长安、东城一带也上门订制。
开灯,是东莞大部分镇街包括大岭山一带的地方风俗。家里生下男孩,来年正月要开灯,又叫点灯,寓意“添丁”。旧时男孩只有举行了开灯仪式,才能写进族谱,等于获得族人认可的“身份证”。现在民间虽然没有这种说法,但是对开灯点灯还是很看重的。开灯日期,各村并不尽同,一些村固定在正月初一、初六、初九举行。还有一些村每年的开灯日期却不固定,由当年最早出生男孩的家庭择下吉日开灯。开灯那天,摆开灯酒席,宴请远亲近戚。当然,最重要的是点花灯,这是开灯最不能缺的。早在新年的前一两个月,要开灯的人家就提前预订好花灯。在开灯前一天,各家欢天喜地的接回花灯,分别挂在祠堂和祖屋。从开灯之日起,早晚添灯油,不能让灯火熄灭。一直接到正月十六日结灯仪式后才烧掉,谓之送灯。结灯那天也要设置结灯酒,大岭山人的结灯一般在正月十六。
大岭山做花灯的手艺人并不多,做得好名堂比较响的是黄沛文家。所以越近年底,黄沛文家就忙碌过不停,需要全家动手。一时间家里能立脚的地方几乎摆着挂着的都是新扎的一盏盏花灯。近年每年都要扎二、三百个左右。
黄沛文及其兄黄创文俩的花灯手艺传承于他们的父亲黄良练师傅。黄沛文居住在村,其兄在外创业,年底也为村民扎花灯。黄良练师傅已是九十高龄,身体干瘦,一头白发,但双手灵活,扎起花灯来但见手中的竹篾翻飞,功架不减当年。
黄良练表示:“扎花灯是我一辈子的事,老了也不停手,权当是锻炼身体,自己的花灯受欢迎,能为开灯的村民家添喜庆,我觉得特别的开心。”
黄沛文说他的祖父黄唐汉,纸扎工艺了得,早年曾在香港九龙一带谋生,以纸扎工艺特别是扎花灯出名。黄良练七岁那年,其父去世,十来岁起就跟随着哥哥黄烱柳学做花灯。
黄沛文说他父亲现在还保存着当年扎灯笼的工具,凿子、模板都像宝贝一样收藏着。在他父亲黄良练师傅的眼中,最为珍贵的当是那些不同时期的印模,陪伴他一辈子了。黄良练师傅抚摸着那些印模回想说,这些印模多是自己在六、七十年代做的,自己先选好木材,然后打磨,那时没有打磨工具自己就在水泥地塘上磨。然后用生产队会计用过的过底纸将那些喜庆的日历图画小心地描在木板上,再用小刀慢慢地雕刻而成。花灯上面那些喜气洋洋的“灯花报喜”“天姬送子”“连生贵子”等画面,就是用这些印模一幅一幅地印出来的。
黄沛文表示:“现在已经很少人用手工印画了,市场上有专门印刷批发,比传统手工印制的清晰。但没有传统手艺印制出来的图画那么富有神韵和生动。”
黄沛文也有一套老印模,是父亲所传。花灯上的每一张图画由红、绿、黑三种颜色组成,黄沛文就得分别用三块印模,涂上三种颜色,依次拓印组合在同一张裁剪好的纸上,这才叫完成。一个灯笼需要十四幅画,内容不尽同,都极具喜庆,栩栩如生。每一幅画得用几个印模一道一道工序、一幅一幅地拓印,这个环节很费时间。
黄沛文家制作的花灯规格一直沿用传统的尺寸,分别是6寸、8寸和12寸,大小花灯都有内架外框,由很多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框架组合而成。制作每一个框架很费工夫,每个框架包含了许多细小的支架,每一节竹枝每一片竹篾都有特定的尺寸。黄沛文家的花灯较别人家的更加稳固结实,这在于黄良练师傅多年得出的经验,“秘诀”在于竹篾纵横交接处切一楔口,恰如其分地互相衔接紧扣,比一般的花灯仅靠纸扎巩固得多,不会上下左右偏移。扎花灯是一项体力活,也是一项技术活,十分讲究。依次经过破竹、削竹、扎圈、屈架、固定等多个前期工序,还有裁纸、印画、糊贴灯画等精细活,再到披挂上彩纸条,粘上彩纸花,这才算是完成整个花灯的制作。
一盏完整的花灯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圆下方,整体端庄稳重。黄沛文说按照他父亲的说法,花灯上圆下方,代表天圆地方、大道自然;花灯中端主体四面八画,浑然天成,寓意四方八面、吉祥喜庆……
文化,只有坚守,才得以传承。一盏盏披红戴绿、结彩衔花的灯笼与无数的民间艺术一样,因为有着无数像黄良练、黄沛文这样的民间工匠,才没有湮灭在漫长岁月的冲淘中,得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黄沛文现在最高兴的是儿子、儿媳都学会并愿意跟着他做花灯,小孙女对花灯也情有独钟,他不再担心这门祖传手艺在自己的手上断了延续。
一盏花灯半生情系,黄沛文平静地说:“到了我们这一代,虽不用以它谋生度日,但却有着一份将它传承下去的责任。”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