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从“感知中国”到“物联天下”,传感器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神经触角,传感器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达千亿级别,到2025年有望达到万亿级别。毫无疑问,传感器产业即将进入下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发展浪潮中,我国传感器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11年传感器市场规模为480亿元,2012年达到513亿元,2016年则达到1126亿元。然而,尽管我国传感器市场增速喜人,但其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我国传感器企业众多,但大都面向中低端领域,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在高端领域难以占领市场份额。此外,科研院所在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方面虽与国际接轨,但产业化瓶颈迟迟未能突破。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若要加快传感器产业化进程速度,亟须创新“政产学研”协同机制。
传感器“政产学研”标杆项目落地
8月5日,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中咨产学研创新研究院签署传感器产业发展战略合作三方协议,在徐州高新区共建传感器科技产业园,进一步提升徐州市传感器研发与制造水平,带动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方合作共建传感器科技产业园项目将立足于徐州高新区,发起成立不低于50亿元的传感器产业专项发展基金,联合引进上市公司与传感器项目,引入“中国传感器产业联盟”的“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打造传感器产业集群。
这一战略合作的签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机制中存在“三大短板”:一是由政府资助的科技创新平台过于依赖高校或企业,难于实现服务行业、服务产业的目标;二是科技项目的产业化目标和时间要求需多家企业联合承担,但却缺少中间的协调环节;三是企业的科技创新缺乏自觉又有能力的监督者。而徐州高新区共建传感器科技产业园项目,则实现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大部门在功能和资源上的优势互补。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林宁表示,徐州市铜山区是苏北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北京中咨产学研创新研究院有着丰富的产业培育实践经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在标准化发展和产业化推广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三家单位本着“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理念,在传感器、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领域战略规划、标准化推进、产业培育等方面开展的务实合作,必将推动徐州市传感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据悉,作为国内少见的产业咨询机构,北京中咨产学研创新研究院目前开展合作的产业联盟、产学研协同机构、国有及民营企业90余家,拥有来自中科院、社科院、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机构的近800位顶尖科技产业专家。凭借多年的资源积累和秉赋,可以为地方政府在产学研结合和产业落地等方面提供顶层规划和深度合作服务。目前,中咨院与山东烟台、青岛、潍坊;江苏徐州、盐城、泰州;广东佛山、南沙、惠州;广西贵港;山西太原、大同;陕西安康、宝鸡;安徽亳州、阜阳、合肥;福建厦门等地方政府有专属产业项目合作和深层次对接,积累和掌握了当地政府财政、土地、产业、政策等信息。
助力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修订后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7月3日,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全省的重大战略。
谈及为何选择徐州,北京中咨产学研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董永明坦言,“除了区位、交通等优势,我们最看重的是徐州市当前坚持创新驱动的决心,他们在科技投入、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研发能力等方面做足了文章。”
据悉,当前徐州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余所大中专院校、30余所独立科研院所,徐州的高校数量、年毕业生数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前列。科教资源富集是徐州推动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之一。为此,徐州市积极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推动地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特色产业基地与高校院系、企业与高校特色专业等层面的合作,构建起产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一大批创客结成的协同创新体系。
“我们把传感器的产业集聚放到徐州,就是希望通过引导传感器产业在徐州市铜山区落地发展,实现以传感器产业为依托,辐射带动徐州市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建成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标准化、规模化的科技园区。同时构筑以传感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形成以徐州铜山为核心的特色产业示范城市,逐步提高徐州市在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智能制造领域的影响力,来配合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圈核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董永明说。
徐州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安顺表示,期待北京中咨产学研创新研究院能够充分发挥品牌、技术、平台的优势,依托徐州高新区优越的科教资源、丰富的创新要素和雄厚的产业实力,整合做大双方优势资源,推动智慧制造与传感应用深度融合,集聚更多高端人才和优秀企业,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传感器产业创新创业基地,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提供新的支撑。
责任编辑:王业环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