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

“文化强市”建设创新多 东莞文化“火”起来

发布时间:2022-09-20 14:46:55 来源:东莞时间网

原标题:深度|“文化强市”建设创新多,东莞文化“火”起来

习习凉风,琴瑟鸣响,月色如水,声情表达。

就那样,于白露之夕,徜徉在美术馆中,与艺术大展相遇,或围着烛光,或听着音乐,或雅集一起……流连、驻足、怀想,感受艺术的魅力,感受东莞这座城市夜色下的诗情。

就这样,在中秋之夜,静静捧着手机,与可园来一场如电光火石般的美好相遇,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来回穿越,见证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从广九铁路石龙南桥诗歌音乐朗诵会,到可园中秋园林实景秀;从“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清宫瓷器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等 “网红”展览,到东莞美术馆联盟“美术馆之夜”8馆联动,以及“影——华夏碑拓艺术展”市博物馆三馆联动……今年以来,东莞各界紧紧围绕“思想引领+文化供给”这一主线,致力于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喜迎党的二十大。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强市建设,不仅是东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省委关于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和重要支撑。在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东莞就如何让文化机构“盟”起来,传统文化“活”起来,静态展览“动”起来,有效传播“融”起来等,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根据人民群众新时代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供给,举行了一系列新型的富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让市民在文化强市的共建共享中,获得了精神生活的满足,也找到了“家”的归宿感和幸福感。

强强联合,东莞文化机构“盟”起来

9月7日,白露之夕,东莞一场“美术馆之夜”活动诗意绽放,一夜刷屏朋友圈,引发全城热议。当夜,分布在不同镇街的8家美术馆结合自身定位和展览,创新举办同题文化活动,将众妙聚于一夕、众美聚于一堂,用融合艺术的方式,滋润城市,温暖人心,创造生活的美。

随后的中秋假期,东莞又有9家美术馆联手,推出 “中秋盲盒行动”,共拿出限量版精美画册、文创书画、艺术衍生品、艺术课准入券、展览门票等礼品2000多份,打包制作成约450个“盲盒”给市民抽奖,再度吸引了大量市民走进美术馆,共享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成果。

这两场“出圈”的文化活动,让市民记住了一个叫“东莞美术馆联盟”的名字。该联盟是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提议,东莞市文联指导,岭南美术馆牵头筹办的文化机构联盟,于9月2日成立。据岭南美术馆馆长谢钧介绍,东莞美术馆联盟的成立是时代发展和东莞美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成果。

谢钧表示,就国内而言,广东、浙江等经济、文化大省已有美术馆联盟,如全国首个美术机构联盟——2015年成立的广东省美术馆协会,如2018年成立的大运河(浙江段)美术馆联盟等,均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就东莞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消费需求的日渐升级。

如今,东莞各类美术场馆林立,逛美术馆已成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各美术场馆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在运营上各自为政,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不足,在提升美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市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东莞美术馆联盟应运而生。

东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东莞美术馆联盟的筹建,是为多方合作提供良好的交流合作推广平台,实现资源互助、合作共赢、融合发展,提高和深化美术馆运营能力,实现双效益和持续健康发展。它将打破东莞美术馆分散运营的“孤岛状态”,带动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未来,东莞美术馆联盟将在构建美术馆服务体系、会员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建设、活动策划、文艺精品创作和培育以及互动交流上着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术馆阵容,为东莞美术事业发展和文化强市建设贡献美术界的力量。

据了解,东莞美术馆联盟只是东莞文化机构联盟的一个缩影和排头兵,在文化强市建设的引领下,在市委宣传部的规划下,东莞博物馆联盟、东莞戏剧联盟等一系列文化机构联盟也将陆续在东莞揭牌,并投入到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之中。9月16日举行的“影——华夏碑拓艺术展”,就是首次以东莞市博物馆等三馆联动的形式打造的重点活动。三馆各展区围绕同一主题,各有侧重地安排展览内容,在同类展览中,其规模之大,联动之强,辐射面之广,与往常不可同日而语。

在东莞各文化机构联盟化后,将围绕中心工作,强化思想引领、强强联合,构建领域内的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合作发展,推动文化机构的体系化、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并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创新转化,文保单位“活”起来

今年中秋前后,不仅是东莞美术馆联盟出圈,可园博物馆中秋夜的实景秀同样火遍全网。该活动以广东四大名园、全国文保单位可园为实景,在可湖搭建舞台,重现莞邑文化经典场景,国内十几个媒体平台直播,引发广泛关注。一个小时的直播,超500万海内外网友云赏,朋友圈和多个直播平台上,打call不断。

当晚的可园是一幅动态的历史长卷,她通过“艺术+技术”的方式,重点演绎了百年前可园中秋文人雅集的斯文娴雅,呈现了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诗书画意,重现了莞邑文化经典场景和名人轶事。又以“文化+科技”的方式,让可园送到“云上”,人们看到莞邑文脉的厚重与绵长,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莞籍乡亲在唯美浪漫的图景中感悟乡愁。

而这一切的缘起,最直接的便是节目中将静态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新的舞台和戏剧式转化,成为跳动的视听艺术,让平面让文化艺术真正跃然纸上。据了解,这不是可园第一次在中秋之夜举行文化活动,但本次活动则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文保单位“活”起来的一个典型案例。

据主办方介绍,他们希望用“文化+旅游+科技”方式,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现莞邑文化经典场景,让所有人包括海外的东莞乡亲都能通过线上直播,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展现“双万”东莞的幸福生活,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实,围绕“文化强市”,近年来东莞类似的活动或举措还真不少,如通过文体旅融合,将南社、塘尾等古村,燕岭采石场遗址、寒溪水村革命村落等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再如7月31日在全国文保单位广九铁路石龙南桥下举办的诗歌朗诵音乐会,通过多元的艺术文化深度融合呈现,通过让不可移动的文保单位、古建筑等“活”起来。

该诗歌朗诵音乐会以言时代之志的东莞原创诗歌为本,将诗歌与音乐、朗诵、露营“雅集”在有着百年历史的石龙南铁路桥下,有着红色底色的石龙东江边,传统与时尚,历史与潮流、过去与现代互相交融、相得益彰。青绿草坪上,斜晖之下,各门类文艺创作者和市民以诗言志,或唱,或诵,为新时代抒怀,为新时代放歌……活动多彩创新,得到现场所有人的好评。随后,光明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报道网、中华文化旅游网、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东莞日报、东莞电视台等20多家各级媒体,给予了大力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发文艺界和观众的关注和点赞。

此外,在传统文化上,东莞同样敢于跨界、创新、融合,有效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为例,东莞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墟市,组建非遗城际联盟,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举办非遗服装设计大赛并以专场的形式登上广东(国际)时装周,创新莞草编织等,让非遗实现跨界融合、多城互动,走进市民生活,走出东莞,成为我国非遗保护的典范,等等。

沉浸设计,静态展览“动”起来

在东莞美术馆联盟主办的“美术馆之夜”活动中,市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近年来东莞的展览不再安静与单调,而是更具科技性、艺术性、互动性,让市民更加深刻了解作品,沉浸艺术,享受视听,不再是游客,而是深度参与者。

“美术馆之夜”,8家美术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他们结合各自展览,通过创新配套的名家导赏、艺术沙龙、主题文艺晚会等活动,让静态的作品“动”了起来。如二十一空间美术馆,结合《陌上花开——孙洪敏油画作品巡展-东莞站》,举行“围烛夜话”活动,在展厅摆下温柔烛光,以浪漫的谈话空间为你提供与艺术家自由交谈的可能;用捧月卜星、访月造艺、探月寻秘等活动,梳理你与生活的互动关系,为你提供多重的可能性。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认为,东莞“美术馆之夜”是一次创新的、成功的活动,对东莞美术事业发展有深远影响。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美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策划的针对性很明确,结合馆内展览,运用了大量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打造了一个酷炫的空间,同时设置了独特的体验环节,吸引观众来体验、来交流。“在活动的之余,也更放大了展览的特色,可以看出现场观众都很喜欢,是一次很成功的活动。”

文化生产和文化需求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如何让静态的展览“动”起来,让市民沉浸式观展,身临其境体验文化魅力,东莞市博物馆今年的展览设计更具典型性。

2月5日,“中博热搜榜”发布了春节期间(含春节前)受到全国网友高频搜索和关注的“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东莞市博物馆推出的“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清宫瓷器展”名列第五。该展览是东莞首次展出沈阳故宫的文物,为了更好地烘托宫廷好物,展馆内布置了红墙金瓦、青松翠竹、仿古窗花,让观众宛若置身宫廷。同时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该馆结合文物特点,以情景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如观众可以在“霓裳羽衣华服秀”处换装观展,在“紫禁城传统文化研习剧本游”中细赏文物、了解陶瓷文化,在“修复师”剧本游中演绎领悟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华彩宫瓷系列高端鉴赏收藏文化讲座”中倾听皇家逸闻趣事,举行2022年首场“博物馆之夜”文艺活动……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开幕的“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同样以沉浸式的手法全景展现唐朝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当晚还创新举行“大唐之夜”表演活动,随后又举行《玄宫手纪》考古探秘剧本游、唐风导赏、“大唐风华”唐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各类互动体验活动,让大家感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大唐盛世。

该馆馆长李历松认为,结合现代科技和时代理念,通过营造沉浸式展陈空间,以情景结合的方式展现精彩文物,同时配套形式多样的教育课程和沉浸式体验活动,提供“线上展览”“云端导赏”等服务,才能更好地让展览中的静态文物“动”起来,更好地展示文物、阐释价值、讲好故事,持续提升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同样,在网络信息时代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鸦片战争博物馆则加速推进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探索服务新模式,努力打造“云端博物馆”,实现“云”展览常态化、“云”导赏特色化、“云”课堂系列化、“云”剧场艺术化,同样致力于让文物、历史“动”起来,让市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视听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

多元参与,有效传播“融”起来

今年以来,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下,通过资源整合,建立了市镇媒体共融互通和市外重点媒体互动机制,东莞媒体融合实现了“全面开花”,全市涌现出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东莞正能量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传播。9月14日,“东莞融媒集群”成立启动仪式暨融媒创新分享会举行,市委网信办、东莞日报社、东莞广播电视台、横沥镇融媒体中心就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了经验分享,为媒体融合提供新思路,写好媒体融合“大文章”,助力“东莞融媒集群”建设。由此可以发现,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事件、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也可以发现,东莞对适应时代的融媒体宣传越发重视。

从今年东莞几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事件看,创新宣传,必须整合资源,多元参与,并将有效的传播“融”起来。比如,9月9日晚的“中秋可园——岭南园林实景秀”活动,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县融、央视新闻、央广网、文旅中国、凤凰网、网易、腾讯、南方+、触电新闻、东莞+、知东莞等媒体平台直播,同时在广东发布、南方报业Guangdong Today、南方财经全媒体咪兔视频,东莞发布、莞视频、莞视频+等微信视频号直播,吸引了500万+网友“云赏”演出,连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和清也转发推文,向全球网友推介实景秀。

该活动把科技+文化+旅游这些串联起来,让实景秀成为具有跨圈层传播气质的文化作品本身原因外,融媒体立体传播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该活动从一开始,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和指导下,本土媒体从报纸、网络直播到微信推文、网文、视频号等,从预告、现场报道、后期反响等进行了多角度、持续性报道、有策划、有节奏、有分工进行广而告之,从而吸引了市外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才会产生如此巨大反响的重要原因。如,次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就播出《广东东莞:中秋民俗文化情景秀穿越百年》,重现了实景秀的盛况。

充分凸显了莞邑文化所具有的吸引力和破圈力,展现东莞媒体融合新成效的文化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美术馆之夜”活动,从东莞美术馆联盟筹备开始,东莞日报全媒体就一直跟进,从动态到深度,从预告到现场滚动播报,从新媒体图文稿件到创意视频,不停挖掘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美术馆之夜”活动当晚,“东莞+”和“知东莞”等本地新媒体平台滚动播报,各发布10篇左右图文报道,以及数个视频报道。此外还有新华社、光明网、中国报道网、“南方+”等多个平台报道,不断被网友转发,加上各馆活动现场照片流出后,许多网友在朋友圈晒“九宫格”等,让“美术馆之夜”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由于“东莞+”“知东莞”“南方+”等权威媒体平台的logo均为红色;“九宫格”照则五彩缤纷,因此有网友调侃说,9月8日白露夜的朋友圈只有两种颜色:红色和“彩色”。

“除了展览本身质量过硬以外,我们还联合了20多家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和民间艺术家共同策展,再加上众多主流媒体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展览在网络上的热度。”对于“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清宫瓷器展” “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等展览成为“网红”展览,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也坦言,这是东莞市博物馆与报社、电视台等媒体的紧密合作,打造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文化宣传矩阵的尝试,反响很好。接下来,该馆将进一步利用好互联网时代融媒体优势,坚持“打开门来办展览”,通过文物、展览、研究成果讲述东莞故事、传播东莞声音。(来源:东莞时间网  文字:沈汉炎 东莞图库/陈帆 郑志波 东莞市文联、东莞美术馆联盟供图)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