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卫健

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落户大岭山

发布时间:2022-09-15 09:42:18 来源:中国报道

(大岭山供图)

中国报道讯 (黄楚芳 通讯员叶彩萍) “本以为余生都要躺着过,没想到现在竟然能自主进食,还能借助辅助器材短距离行走。感觉像做梦一样,真是个奇迹!”74岁的吴奶奶谈及半年前来大岭山康复治疗的经历,仍难掩激动。

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地处大岭山的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康复科。是它,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疗水平。而且,根据东莞市中医药康复服务未来五年发展路线图,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计划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省中医康复示范单位。

为什么选择在大岭山设立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大岭山有什么底气和依托?

一流的发展理念,推进大岭山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蜕变

“建设市中医康复中心,我们是有基础的。”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张志峰直言,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面,该院有基因、有基础、有条件、有干劲。

张志峰说:“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我们走了10多年,能够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非常不容易,是大岭山这一方沃土培育了我们!”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前身是大岭山医院,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在金桔村红花庙设立的大岭山卫生院,1964年迁至建卫路,1987年改称东莞市大岭山医院。2009年,大岭山镇委、镇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新院区启用,医院迁至上场路2号,成为具有上场路总院院区、建卫路建卫院区两个院区的综合医院。迁入新院后,大岭山医院开始走上中西医结合快速发展之路。201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东莞市大岭山医院变更为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纳入市属公立医院序列管理。2021年10月,东莞市决定依托该院建设市中医康复中心。

“一路走来,无论是十年磨一剑,还是三年创特色,都始终离不开大岭山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张志峰说,正是基于此,时刻激励着医院不断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回馈广大人民群众。以合作共建市中医康复中心为例,医院果断将发展中医康复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并将建卫院区整体规划为康复科,从根本上解决了场地局限问题,相当于是用过去一座医院的规模来办康复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医院从上到下都全力支持和配合,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重点倾斜。“大家都攒着一股劲,有信心将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康复治疗新高地。”

(大岭山供图)

近些年,除了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合作,该院还积极与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省级三甲医院加强合作,引进相关学科团队,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及医疗品质。专科特色已初具规模,综合实力日益见长。当前,该院还获得市政府支持,承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大病不出县”国家级医学中心专项精准帮扶工程——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标准化妇科疾病诊疗中心项目,欲建成国家区域妇科诊疗中心。

伴随着康复理念的更新,康复服务已不局限于外伤、脑血管意外等传统领域,而是拓展到所有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此,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叶建勋、院长张志峰都认为,这对加快建设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省中医康复示范单位进程来说,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基于医院的发展,大岭山镇主要领导表示,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大事,关乎千家万户。无论是镇属还是市属,只要能方便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都会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一如既往地支持。而且,升级为市属医院后,还能获得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支持,更有利于人才的引进,更有利于医院高质量发展。希望医院的发展,不仅能为大岭山及周边镇街老百姓带来便利,更能辐射粤港澳大湾区。

一流的康复环境,赢得百姓好口碑

家住樟木头镇的陈阿姨,以前经常要陪老伴奔波于广州的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路程远、耗时长、花费高,时常困扰着全家。

当得知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启用后,她便陪护老伴来到大岭山治疗。见惯了大医院好条件的陈阿姨仍禁不住对这个康复科赞扬有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

“这里的病房环境是我和老伴求医一年多来见过最好的,既干净又宽敞,感觉很温馨,医护人员不但医术精湛,服务也很贴心。在这里康复既可以接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而且离家近,还能省下不少费用。”陈阿姨感慨地说。

环境好、设施全、服务优,是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开门接诊以来收获最多的评价。

走进大岭山镇建卫路的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卫院区(旧医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就像个花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康复科门前一棵高大挺拔、四季常青的榕树,散发着无限生命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进入康复科病区,一簇簇鲜花,一盆盆绿植,将其点缀得生机盎然。温馨的环境,不由得不让人产生好心情。

尤其是去年底,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在这里拉开了共建广东省中医康复示范单位的序幕。目前,已设有门诊治疗区、住院病区和康复训练大厅,可开放床位200张,配备多种先进理疗康复设备,能满足各种疾病及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要。同时,辅以针刺、艾灸、中药内治外用等各种手段,开展高水准、高要求的临床康复医疗工作,对有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功能改善,取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在群众中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大岭山供图)

一流的专家团队,家门口坐享顶级诊治成为现实

2021年10月,东莞市发布的中医药康复服务做强做大“路线图”——《东莞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依托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市中医康复中心,到2025年,使东莞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走在广东前列。

在省中医药局和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2021年12月13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将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支持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广东中医康复示范单位。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是省中医康复中心、国家中医康复区域诊疗中心,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协议签订后,省第二中医院派出以副院长、康复科学科带头人刘悦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进驻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黄埔医院针灸康复科大主任、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针灸与康复分会主任委员王小寅教授,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博士、副主任医师江烨,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护士长、技师长等。专家团队积极组织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技术骨干进修,指导完善康复科设施设备,采用先进理念带动康复科发展。

同时,刘悦教授作为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学科带头人,定期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指导。王小寅教授兼任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大主任,每周至少2天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指导。江烨博士,任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常驻医院开展业务指导。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护士长、技师长定期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指导。

截至目前,专家团队已组织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干20余人前往该院进修、学习。专家团队定期开展临床教学查房,举办学术讲座和技能培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康复医学科建设、管理、发展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曾协助刘悦教授创立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并将其发展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康复学科的王小寅教授说,“我的工作不仅是指导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开展日常诊疗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进一步开阔康复科技术骨干的见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据他介绍,每周都会从广州各大医院邀请专家来培训讲座,为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护工分堂授课,提升康复医疗整体水平,更好的服务广大患者。护士长李雪仪深有体会地说:“对我们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帮助很大。”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发展,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也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已有100多名,硕士以上研究生50多人,所有技术骨干均在省级三甲医院进修。康复科罗颖兴、徐霞等一批骨干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目前开展的康复项目日臻完善,涵盖常见多发的康复需求:如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折术后、运动损伤及颈腰椎疼痛等疾病,尤以神经康复、痛症康复为科室特色。

一流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感受奇迹重绽笑颜

今年1月,74岁的吴奶奶突发脑溢血导致右侧肢体偏瘫和言语障碍,进食困难,无法交流和行动,生活不能自理。考虑到老人年岁已高,开颅手术风险较大,医生建议最好选择保守治疗。

经人推荐,吴奶奶来到了大岭山求医问诊。接待她的是江烨博士,通过详细检查及系统评估后,江烨认为情况并不是特别糟糕,康复医学的早介入、早干预,能帮助患者伤病后已经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和重建,甚至达到正常生活水平。

入院后,江烨团队根据吴奶奶的病情制订了系统的康复治疗方案,施以中药、针灸、偏瘫肢体功能训练、言语吞咽训练等综合治疗,并在康复过程中不断追踪评估,及时根据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让人惊喜的是,经过1个多月的综合治疗,吴奶奶已经可以自主进食,言语逐渐清晰,能在助步器的辅助下站起,并完成短距离步行。功能状态一天天进步,向好发展,创造了从瘫痪在床到站立行走的康复奇迹。吴奶奶逢人便说:“江博士了不起,让我感觉像做梦一样。”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