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通讯员 曾妮 舒悦 周翼 郝集雄) 在支援白云区人和镇疫情防控中,“黄埔铁军”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母亲节过得特别有意义。5月1日,有人汗湿5个口罩和4个面罩,在雨水和汗水中度过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5月4日,他们奔走在上门核酸、物资配送等现场,用行动诠释“青年节”的含义;5月8日母亲节,同在抗疫一线的母子在电话里送上最温馨的问候……这些节日,因为黄埔铁军的奉献和担当,有了更为闪光的意义。
前往白云区支援抗疫的黄埔区志愿者集结,上门摸查居住人员情况。通讯员供图
从小白到多面手,95后小姑娘两次请战抗疫
“赵奶奶,我们又见面了!”夏港街道办事处专职环保员陈可欣笑着打招呼。
5月6日下午5点,负责支援白云疫情的她在人和镇矮岗村的大规模核酸检测现场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头发花白且有点驼背的赵奶奶。看见奶奶额头上的汗珠,陈可欣立即掏出纸巾递了过去。
陈可欣与赵奶奶的上一次相遇是4月30日的凌晨1点。听到一阵敲门声的赵奶奶推开大门,就看见门外站着身穿防护服上门登记核查信息的陈可欣。昏暗的灯光下,陈可欣的防护服被外面的雨水和里面的汗水完全浸透,紧紧粘在身上,手上紧紧攥着纸质信息登记表,头上戴着的防护面屏不时落下雨滴,因为灯光昏暗,她的眼睛只能“贴”在登记表上记录信息。
赵奶奶见状,立刻返回客厅多开了一盏灯,并找出一把雨伞说,“小姑娘辛苦啦,我感觉你的年纪和我孙女一般大,你走的时候把伞拿上吧。”陈可欣回复道:“谢谢赵奶奶,我有防护服,不怕雨淋。”
1998年出生的小姑娘陈可欣已是第二次主动报名参加支援白云区防疫工作。“约朋友、看电影、去野餐……”本是她五一假期原本的安排。面对白云区突发疫情,接到支援号召后,陈可欣毫不犹豫地在报名表中写上自己的名字。虽然相比上一次的任务更加艰险,但她没有退缩。
扫楼信息员、核酸检测信息员、交通劝导员、秩序维护员、物资搬运工……疫情防控工作中,陈可欣担任过很多角色,防疫现场随处可见她的身影,身上仿佛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我想主动尝试疫情防控中的不同工作,想做更多的事,年轻人应该有这种勇气和担当。”陈可欣说,“在支援现场,我还看到了很多和我一样年轻的90后,甚至00后,我们一同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雨水加汗水,一天汗湿5个口罩和4个面屏
转运工作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5月1日晚,大雨倾盆。在进行转运工作时,所有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子裤子都全部湿透,汗水雨水混在一起。正在白云区支援的黄埔区新龙镇监察站站长徐一政口罩接连湿透、面罩被雨淋花,一天内不得不换了5个口罩和4个面屏。
“转运工作持续到凌晨1点半,共完成了88人的转运任务,没一个人喊累。”徐一政说,就算浑身湿透,他们坚持转运完最后一人。在新龙镇和夏港街联合支援队伍到来之前,矮岗村完成一人的转运任务要花一天时间。
“此前村里面转运工作效率不高,是因为许多时候要等村民干完手中的活,转运专班等待时间非常长。”徐一政说,联合支援队伍到达后,立即优化了转运的程序。队员们提前梳理清楚名单,明确待转人员地点,制定并优化运转路线,尽量集中在一点,让待转运人员少走路;提前做好沟通以及上门引导,隔离衣防护服也提前送到。“车辆一到,人就能运走。”
转运程序再布置,转运大巴每辆车分别配扫码员、跟车员,对接协调好入住手续,和村委紧密配合。这下转运专班的效率就大为提升,为该村降低风险做足了保障。
“现在我们和当地配合得很默契,渐渐摸索出来更好的流程。” 徐一政表示,矮岗村每年的村集体收入有限,为了不给该村带来财政压力,联合支援队尽量自给自足。吃饭的餐费自己付,防疫的物资自己带,还带来了黄埔区内企业捐赠给该村的生活用品。
连续奋战18个小时,敲完全村每一户的门
“一定要当天完成扫楼!” 4月29日早上9点,黄埔区新龙镇和夏港街联合支援队抵达白云区人和镇矮岗村现场。此时,村委告诉他们,该村核酸检测数据与实际人口和流动人口总数有出入。如果不马上进行排查,未知风险有可能增大。联合指挥部果断决定,分设转运、扫楼、扫码、数据、后勤5个专班,拍门扫楼一户不落。
从早上9点半到次日凌晨5点,黄埔区派出90人支援队伍分为19小组,分别对接矮岗村19个经济社。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支援队走遍了矮岗村的2406栋房子,连续奋战18个小时,摸清了该村村民和外来人员核酸底数及其他相关疫情防控所需数据。
夏港街道保税社区党委书记匡文华有2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主动担任其中一个支援小组的组长。在扫楼中,他发现了一位50多岁有精神障碍的妇女,特意叮嘱屋主关注该妇女的身体状况,并给这位妇女的家人打电话,安慰其家人无须担心。
“我们摸清了老百姓的情况,掌握了底数,加强对该村特殊人群的服务。”匡文华说,这次来到矮岗村的大部分是黄埔区内街道和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大家非常明白防疫要点,也理解群众的需求。经过支援队伍18个小时的拍门扫楼,矮岗村核酸检测做到了应检尽检、全村核酸。
在连续扫楼过程中,匡文华和队友们还发现了760多位本打算乘坐航班或是途经这里的旅客滞留在矮岗村。经过标准工作流程筛查后,放行了300多位无风险的滞留旅客。一位滞留矮岗村的年轻旅客留言说:“感谢广州,感谢你们的帮助!”
“强迫症”的退伍老兵,愿做微弱的逆行之火
“大家上下楼梯时动作一定要慢、要稳,不要大喘气、不要摸扶梯。” 黄埔区委组织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杨雄伟说,“咱们穿着的是三级防护服,只要咱们严格按照程序消杀防护,就能‘百毒不侵’”。
杨雄伟是一名有着13年军旅生涯的退伍老兵,部队的经历练就了他临危不乱、从容处置突发情况的本领。4月28日,杨雄伟所在的团队到达人和镇高增村协助转运红码人员。在一栋出现过确诊病例的楼栋门前,有队员因为防疫经验不足而情绪紧张,杨雄伟见状立即上前鼓励并提醒防护事项,老兵沉着冷静的心态和专业的防护知识很快缓解了组内紧张不安的情绪。
“老婆总说我有‘强迫症’,我见不得太凌乱的东西,这个情况从当兵到现在一直都改不了。”杨雄伟说。高增村疫情防控指挥部内摆放着防护服、头套、脚套、棉签等十几类防护物资,每天早上集中穿戴防护服时场内留下一些垃圾袋,摆放整齐的防护物资也变得杂乱,杨雄伟穿戴好防护服后,总会第一时间将场内垃圾清理干净,并将防护物资摆放整齐。
杨雄伟浑身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办法总比困难多”是他的座右铭。高增村是典型的城中村,靠近白云机场,人员情况复杂。为确保摸查数据准确,他挨家挨户爬楼敲门;老户型的房屋没有电梯,就一层一层用脚丈量;面屏上起雾看不清,就靠近窗户风干再继续。杨雄伟说:“摘下的是领章,永恒的是军魂,赓续的是黄埔铁军的血脉。”
抗疫一线,不一样的母亲节
白云区人和镇西成村大榕树下的临时生活物资配送点,每天上午10点,“大声公”的女高音准时响起,这是黄埔区鱼珠街对口支援人员李敏在指挥着一群来自黄埔的小伙子,配送隔离群众的生活物资。在李敏的组织下,分类、打单、配物资、打包……一套流程行云流水,有条不紊。
身为志愿队后勤组组长,李敏负责专班人员管理、防护物资保障等工作。克服了情况不明、人员不足等诸多困难,李敏将临时配送点物资分拣流程进一步优化,有效提高了上门配送效率,确保封控区、管控区内群众的基本生活物质保障。支援专班队员中有好几个“90后”,当大家因工作压力出现情绪问题时,李敏还充当大家的“知心妈咪”,主动开展心理疏导。专班工作组一位“90后”队员告诉媒体,每当他们身心疲惫出现急躁情绪时,李敏的声音总在鼓励他们:“耐心一点,坚持下去,我们一定能出色地完成疫情防控任务!”
和母亲一样,熊峰源也是黄埔区支援白云防疫队伍中的一员,他所在的红山街支援专班对口支援白云区人和镇东华村。在支援队伍里,熊峰源负责协助医护人员上门为群众扫码录入核酸检测信息,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每晚和母亲在手机上的几句寒暄成为他的支撑。
“每天起得好早,每次上门核酸采样都要穿厚重的防护服,真的很辛苦。”起初参与防疫工作时,熊峰源还会给母亲发去这样的抱怨,这时李敏就会安慰他,鼓励他坚持下去。“现在他再也不抱怨了,还和我说他克服心理恐惧,给红码人员上门服务了。”李敏直言儿子比她想象的要勇敢得多。
在李敏眼中,儿子熊峰源和大多数90后一样,一直都生活得比较安逸。但是从这次支援防疫中,她从自己儿子和其他支援队队员的表现上有了不一样的感触。“‘90后’其实做很多事情都是默默地、不声张,但是关键时刻接到命令,他们会立马挺身而出。”
“这次经历教会他的东西比书本里还要多。”李敏说,她为儿子在这次支援防疫工作中得到的磨砺而欣慰,也为看到儿子的成长和担当感到开心。
热出痱子、忙出胃病,他说“一切都值得”
实行社区管控后,物资保障问题便成了居民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从生活用品到生鲜水果、日常外卖,均需要从封控道路路口取回,再一一送至居民家中。4月30日晚上,广州突然下起了一场雨,晚饭时间段,白云区人和镇穗和社区外的封控路口积压了越来越多的外卖。
社区居委会雨伞不足,仅存的几把都被拿出去使用了。眼看到了饭点,正在穗和社区支援的黄埔区长岭居管委会(区重点项目办)工作人员蔡志炜急得团团转。他既担心外卖淋到雨,又担心居民错过晚饭饿肚子。蔡志炜东找西找,好不容易找到一辆“小电驴”,顾不上没有雨衣,他抓起钥匙就骑上了车,淋着大雨,到路口把外卖拿了进来,及时解决了居民的吃饭问题。
刚送完外卖擦干头发的蔡志炜,又看到有居民在群里发微信:有一份生日蛋糕送到了路口。蔡志炜说:“反正我也湿透了,不怕再淋湿。人家难得过生日,蛋糕要及时吃上,这也算是我们支援工作队送的生日礼物了。”说完,他又一头扎进雨中。
从4月28日到5月9日的十几天紧张支援工作下来,“95后”的蔡志炜因为长期穿防护服,捂出了一身痱子,也因为工作没法按时吃饭而犯了胃病。但是说到这几天的经历,蔡志炜总是说:“群众隔离在家也不容易,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保障群众的饮食起居,提高群众在隔离时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