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品读农耕,传承文明,培养具有农耕情怀的南农人

发布时间:2021-11-26 16:12:21 来源: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

原标题:品读农耕,传承文明,培养具有农耕情怀的南农人

传承农耕文明,启智求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扬扇也叫风车,是中国最精致、最复杂的传统木制农具之一。在集团的旧仓库里找到的风车,年久失修,是个老物件了。在仓库里,本还有些竹围、木板车、晒席、锄头等农具,由于搁置年代已久,都已渐渐丢失,但这些传统农具都是以前珠江华侨农场的党员职工和场民们辛勤劳动、精耕细作的最好证明。

 

以前的珠江人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拥有许多耕作的“好伙计”。炎炎夏日,犁头用来松土,铁耙用来平整土地;遇上雨天,那由竹条、竹叶编制的蓑衣斗笠就派上用场了;秋收是喜悦和满足的,镰刀收割着庄稼,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箩筐,粮食在晒席上晾晒,在风车里翻滚,每一粒谷物都沾满繁忙;最后由锥窝、筛子等工具加工,金黄的谷粒就变成了洁白的大米。双手创造的魔法是传统农具配合下的精耕细作,体现的是人民的智慧,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珠江人勤奋务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以前的珠江人还秉承着党的优良传统和美好精神,敢闯新路,百折不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侨农场动员全场党员干部,发扬“多种农作物,多产粮食就需要土地,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大海要、向滩涂要粮”的精神,开展起围海造田的艰苦计划,珠江人凭着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最终,移山填海,用二三十年向大海要了万亩土地。这种不惧艰辛,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伟大精神,正是集团公司农耕精神的其中一大体现。

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耕作方式更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党和政府坚持“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的发展理念,把实现农业现代机械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珠江机械农场在1954年成立了机耕队,在1959年改名为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知青聚集,壮大了拖拉机手队伍,也为农场的机械化建设增添了前进的力量。

 

经过多番前进变化,最终华侨农场改名为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前的珠江人,变成“现代农业集团人”。当我们与那些年老的传统农具面对面时,是对农耕文明和农场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农耕精神进行一次巡礼,能够加深对集团农耕文化的理解。跨越时空,文明和精神永不过时,作为农业集团人的我们要紧扣“现代农业”,传承农耕文明,启智求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来源 | 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 置业公司梁雨晴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