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

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21-11-21 17:08:38 来源:南方网

原标题: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南方网 张成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来看,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国家各方面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各行各业进行纵深推进和落实,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活水源头和必由之路。仅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拿来主义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需要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生态系统来提供原始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能力来支撑,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引领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科技强国梦和民族复兴梦。

一、加快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线。纵观我国革新图强的近现代史,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没有枪炮敌人给我们造”,再到如今的“002航母、量子卫星、FAST射镜”等等,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变革图强的灯塔;也同样证明了创新本无止境。历史告诉我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推进中华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当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也正是即将出现科学技术的变革和经济超高速发展历史性交汇的良好机遇期;谁抓住这个“牛鼻子”谁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见,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线,自主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创新生态系统是实现中华民族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体。由若干组织进行的创新或自主创新等所构成的能不断自行繁衍生息的创新生态系统,也是创新组织、创新体制或制度等一系列创新形式的基本载体。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依然是从创新点-线-面-体的过程,早期像钱学森科学家所建立的零星创新点,到如今错综复杂的创新生态体。如今我国现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体现在如下载体上:一是科研院所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像中国科学院等专业性实体科研机构所构成的系统;二是高校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像以清华、北大这样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所构成的系统;三是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自己组建的创新组织所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四是个体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以微创新为主的零散式创新。我国航天科技和军工科技等关系到国家命脉的主要科技创新基本上由国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负责完成的,例如“慧眼”卫星、C919大型客机、量子计算机、海水稻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都是由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国家科研院所完成的。这些原始性科技重大创新得以频现,充分说明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正在不停地繁衍生息,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像华为、BAT、格力等以应用型创新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刻不容缓的国家任务。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我国总体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孤岛化、碎片化等现象比较普遍,科研经费的浪费比较严重,还有许多研究在做无用功并没有瞄准研究方向只是一味地仿制,伪创新现象不在少数。要想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必须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创新实力,这就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创新发展的诸多难题;从发达国家的创新演进来看,各主要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创新“点-线-面-体”的基本路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创新能力的自主繁衍能力,各种创新成果不断从不同创新组织在不停地自我涌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期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国家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关键位置,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国家重任。

二、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路径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不仅要科技创新实力,还要看科技在经济中的应用程度,但是本质上要看综合创新能力。持续创新,不断涌现颠覆性创新,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真正创新能力。许多专家认为衡量一国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标尺主要看是否拥有健全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也是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区分标尺。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依靠创新主体来完成,无数个创新主体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是创新成果涌现的发源地。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时间、资本、人才、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撑才能得以有序进行,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创新活动的繁衍生息并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要想跨进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加快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路径。

从系统科学来看,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独特的组织架构系统,也有自己的不同层次,往往涉及到政产学研用等组织之间的制度协同创新、组织协同创新、知识协同创新等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涉及到诸多方面,像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等,单就创新型国家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和协同创新生态比较重要,也是整个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和枢纽。技术突破和技术演变成最终产品都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集成,直到市场中消费者的认可才算最终成功。虽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见解不同,但是比较重要的还是人才培育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体系。

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人才培育体系基础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型科技人才是首要的一种战略支撑资源。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创新主体生态体系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强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创新型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

完善不同梯队的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路径。从两弹一星的历程来看,刚开始就是几位留学回国专家带着一帮没有多少科技基础的年轻员工来开展科研和实验,传帮带就是实现两弹一星成功的主要经验。一个国家一旦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也就拥有了科技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优势。我们要完善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加强爱才、惜才、育才的力度和强度,争取培育出像钱学森、袁隆平式的创新巨匠。

要把创新型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注重创新人才梯队、研究领域、研究规模等统筹兼顾式培养体系。要立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资源基础,充分吸取创新历史实践和国外创新先进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达国家所进行技术封锁的高精尖技术,我国科研人员却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技术成果;然而,模仿式创新的创新研究却突破得不多。鉴于此,一要有统筹规划和系统地培育创新人才梯队;二要改革和完善阻碍创新型人才培育、引进、激励等一些机制;三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进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要完善创新型人才的生活保障机制,让创新型人才安心做好研究。人才为本,科技强国,一流的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是创新型国家的坚强支撑和后盾。

二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体系基础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许多创新要素集聚并聚合反应的开放系统。既有集成创新又有协同创新还包括草根创新等,市场主体的创新要素协同是现代市场竞争所呈现的新特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从技术创新到产品上市,需要渐进式创新,这些创新更需要多个主体参与并进行协同创新。为抓住发展机遇,要加快开放包容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不断强化多元融合。协同创新具有整合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创新活动,一要加强前沿技术创新的合作研发以及资源协作;二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来开展协同创新要素的匹配和优化组合;三要融合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的有效资源协作并建立开放式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四要建立制度协同、组织协同和知识协同的发展机制和生态体系。不管怎样,要重视协同创新,调动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促进政产学研共享发展机遇和创新资源。

三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环境体系。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一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创新环境是建设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必经之路,鼓励创新和保护创新成果需要营造公平竞争和维系秩序的“创新环境”。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需要全社会形成追求不断创新的良好环境来支持。我国教育系统要承担起培育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喜欢创新的创新文化建设任务。万钢部长曾说“这几年无论从科研经费松绑也好,还是从取消繁文缛节也好,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做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目标。”因此,各级政府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业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应用。这就要求,一要营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制环境;二要加强以鼓励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文化环境建设;三要创建以“双创”为主题的创新环境示范城市或众创空间。总之,要抓住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尊重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厚植创新文化、发扬创新精神。

总的来讲,创新型国家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趋势,创新生态系统是实现持续创新的活水源头,更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张成,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