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

“容庚先生学术成就与特色”在东莞可园博物馆开讲

发布时间:2021-11-04 17:08:51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通讯员莞宣)11月4日,第六期品质文化之都·“新时代明伦堂”文博主题讲座,——容庚先生学术成就与特色讲座在可园博物馆报告厅举办。主讲嘉宾田炜,是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工作,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一等奖,兼治书法、篆刻之学,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此次讲座是“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的最后一场讲座。讲座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司琪主持。各市属文博单位负责人、业务骨干以及通过报名参加的观众参加了讲座。

田炜老师围绕容庚先生所处的当代学术环境和背景,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容庚先生丰厚的学术人生,特别是容庚先生的学术交往以及容庚研究的当代影响,充分展现容庚先生锲而不舍、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使我们对容庚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价值特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带来深刻的启示。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自8月5日开幕以来,一直广受文博界、文化艺术界关注,反响非常热烈,尤其深受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欢迎。中央、省、市相关党政领导,高等院校、文化文博机构、艺术界相关专家专门前来参观,评价很高;系列展览还成为了全市各部门、镇街党员干部和学校教师学生了解东莞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在疫情防控限流的前提下,展览参观人数已达13.6万人次,推出的2个线上展览浏览量超过30万次。配套的4期讲座深受欢迎,举办4期“走近容庚——2021年‘可园小学士’夏令营”活动、“容”归故里邀明月——可园“博物馆之夜”主题活动、“我们与容庚”岭南艺课等活动,报名火爆、供不应求,在市民中引发“容庚热”。透过系列展览和活动,市民和学生对容庚先生严谨治学和为国收藏的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从容庚的学术人生中认知东莞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增强了对东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亮点

回顾和总结这3个月以来的展览活动,以及近一年来的组织策划过程,“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可以以“精”“深”“广”三个关键字来概括:

一是策划精心。首先是系列展览活动内容安排严密丰富,以东莞作为切入点,推出6个展览、4场讲座以及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互动活动,不仅从成长、治学、鉴藏、艺术、情怀等不同的角度,深度解读容庚先生的学术人生,也展现了容庚时代的名家风采,更梳理了东莞文脉与传承,强化了容庚先生与家乡东莞的连接,让市民更易产生共鸣。其次是形式设计精美,营造出传统艺术的美学氛围,让观众置身其中,能从展览高低错落有致的空间、素净清雅的色调、鲜活生动的复原场景中感受书画作品之美、印章之美、拓片器型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和丰富了审美体验。

二是解读深入。系列展览立足扎实的研究,在容庚先生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展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深挖和尝试,创下了多个“首次”,包括首次系统梳理容庚先生成名作《金文编》在东莞成稿的缘由;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他的亲友圈、师友圈,呈现先生的学术发展之路;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容庚藏印艺术;首次专题化展示容庚旧藏全形拓片;首次展出《容庚北平日记》原件等18件文物,等等。展览研究之深入、内容之详实,不仅为观众普及了一个更为丰满立体的容庚先生,也为学术界延伸容庚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三是影响广泛。“容庚与东莞”不仅在学术界、文化文博界引起巨大反响,还是对社会大众很好的一次文化普及,对青少年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展览、“新时代明伦堂”文博讲堂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实现有机结合。“容庚与东莞”还感染了容庚亲属,勾起了他们对容庚先生的记忆,激发了他们的捐赠热情。在筹展期间,容庚亲属专门捐赠了13件(套)藏品,并借展3件(套)藏品,都属国内首次展出;9月,容庚胞妹容娴的后人何珀女士、何钢先生还主动联系策展组,将家藏容庚相关作品藏品12件(套)计13件捐赠东莞,填补了该市馆藏的相关空白。

总的来说,“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活动,是一场高规格、高标准、高品质的文化盛宴。下来,将总结好工作经验,以此为基础,继续发挥优势,进一步深入梳理和保护展示莞城容邓家族、莞籍“坪石先生”、东莞明伦堂等名人名作名史名迹,挖掘东莞独特的文化根脉,擦亮东莞文化瑰宝,以文化涵养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以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建设更富文化内涵和活力的品质文化之都,努力塑造与东莞万亿GDP和千万人口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地位。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