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

欢迎你来东莞当老师

发布时间:2021-10-27 08:36:21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通讯员莞教宣)站在“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城市发展新起点上,人与城市共融共生。在教育领域,一个适应城市新发展阶段的“莞邑良师”行动计划,正在努力实现一个个教师梦、名师梦。

“东莞品质教育,你来成就未来”是“莞邑良师”行动计划招聘宣传片的主题。在10月19日东莞市教育局举行的“莞邑良师”行动计划2021实施情况微发布会上,副局长甘雨解读道,“品质教育”是全体东莞教育人的追求;东莞将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欢迎你来成就品质教育的未来,也成就更好的自己,圆一个教育梦。

言下之意,即东莞向外界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你来东莞当老师”。

今年已有602名优秀新教师选择东莞

2020年底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余茜妮的人生轨迹。

细数余茜妮走过的足迹,老家在湖北黄冈,求学于中山大学,而后升学至复旦读研,其间曾去国外研学。

去年底余茜妮通过校招加入东莞教师队伍,今年6月毕业后到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做一名初一语文老师。“虽然我有志于教学,但选择东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算是‘念’与‘缘’的结合。”余茜妮说。

每一个想做老师的人心里都有一个老师的模样,余茜妮崇拜与感恩每一名辛勤奉献的老师,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高中毕业后,她选择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期间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我的专业都落在一个‘教’字上,我认为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余茜妮说。

2018年本科毕业那年,适逢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余茜妮与同学许下了未来齐聚湾区的约定。不过,去年看到东莞招聘教师时,余茜妮也犹豫了很久,“一座从未去过的城市,未来会怎样呢?”

但经过与老师、同学和朋友的交流了解后,余茜妮正式决定了自己的未来。“东莞是一座低调但有魄力的城市,尤其是在教育上,把教育推到了新的高度和方向。”余茜妮说,作为一名新老师,自己也希望拿着“铁锹”在这里敲出一片天地来。

“让我叹为观止的是,这里的学校和学生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自己不仅在教学,也在学习,在成长。”余茜妮说,恰好这里让教师有一个成长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余茜妮说,暑假的新教师入职培训为她快速走上教师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也会结合特色开展一系列定制化的培训,此外还有一大批前辈在等待着自己随时去请教。“在这样的氛围下,我努力吸收各种养分。”余茜妮说。

开学后,经过一个月的磨合,现在余茜妮已经与学生、学校和团队有了默契。不过,她仍然坚持每天做好自我反省的习惯,只为了把明天的课上得更好。

“科组长常对我们讲:做一名好的班主任是两三年的事情,做一名好教师是一辈子的事情。”余茜妮表示,对自己而言,就是先备好每一节课,站好每一节讲台,做一名专业的名师。

自小随父母在东莞生活的陈洁纯今年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东莞中学做一名生物老师。选择东莞的理由别无二致,其中最吸引她的仍是东莞对教师的重视和培养。

“不仅有科学系统的新教师岗位培训,还有学校的一系列成长计划。”陈洁纯说,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成长之路,唯有不断自我学习、反省与鞭策。她计划三年内走完高中,五年内打磨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未来更想走学科教学的道路,继续把生物学教学深研下去。

和余茜妮、陈洁纯一样,今年秋季新学期,共有60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教师选择东莞,其中硕士研究生336人、博士生4人,占总人数的56.47%,学历质量和人数创4年来最高。

以最大诚意聚集优秀人才

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目前,东莞拥有一支人数达9.52万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2.65岁,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动力基础。

从结构上看,2020年相比2015年,小学和初中教师本科率分别提高26.54个百分点和11.77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教师研究生率分别提高11.62个百分点和10.88个百分点。

从层次上看,现有省市级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53人,省级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6人,均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以来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校长和教师超过2000人次。

这都表明: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迈向更高台阶,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东莞对优秀教师人才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今年,在全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东莞开启“万亿元GDP、千万人口”新征程的起点上,东莞顺势提出了“品质教育”的目标,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到2025年打造成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今年上半年,东莞首次集中公开引进公办中小学高层次和短缺专业人才,一次性引进人才80人,其中高级职称27人,博士2人。但相对于需求缺口仍然巨大,今后计划继续开展集中公开引进高层次和短缺人才工作。

上述信息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为招引好人才,东莞给编制、给资金、给平台,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吸引天下英才,共同成就东莞品质教育的未来。

一系列满怀诚意的优惠政策犹如春风,扑面而来。东莞出台了创新编制岗位管理、推动公办学校引进名优人才的专门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了编制周转池,专项用于基础教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学校引进的正高级教师、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和35岁以下副高级教师、博士研究生给予核增编制、岗位支持。

“这样,按‘编随人走’原则直接核增编制到校,引进的名优人才首聘岗位和晋升岗位均从全市教育系统岗位中统筹安排,引进人才首聘岗位及后续取得高一层级职称聘用所需的岗位,优先在教育系统内部统筹解决,为引进人才提供宽松的入职平台,也为人才日后晋升高一级职称拓宽路径,能有效推动人才快速成长。”甘雨表示,这既是对学校加大引才扶持力度,也为人才本身解决后续发展问题。

另外,随着东莞基础教育“千日攻坚”行动的推进,新建、扩建一大批学校,新增数以十万计的优质学位。为高起点建设学校,亟需一批优质教师为教育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在教师编制紧缺的情况下,东莞一次拿出千名事业编制,计划近期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开设毕业生招聘专场,并在东莞本地设点进行社会招聘。

为更大程度招引人才,赴高校现场招聘创新招聘模式,采取“报考双岗位制+录取分数优先制”,考生可同时报考同组不同学校的两个岗位,录取也是按照分数优先原则,增加了新老师的选择。而且本地招聘专场在录取上,还将为更多具有丰富经验和优秀的教师倾斜。

虽然编制不是衡量高端教育人才的标准,但在教育愈发受到重视的当下,它体现了东莞对优秀教师的渴望与需求。

培养一批莞邑名校长、大先生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适应人口增长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7个教师节,东莞举行全市教育大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在会上提出:“我们要有东莞能出名师、能出大师的雄心和魄力,遴选好的苗子,将领军人才和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对象送到全国最好的校长培训中心、教师培训基地集中培养,为未来10年、20年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莞邑名校长、大先生。”

会上,东莞出台《东莞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系列文件(第一批)》,在政策设计上为打造“莞邑良师”行动计划迈出重要的一步。这也意味着,任何一名加入东莞教师团队的新教师,都会在教学与学习中进步和成长。

根据“莞邑良师”行动计划,东莞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30名教育领军人才、150名教育家型教师、2500名卓越教师和300名未来名校长培养对象,评选550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搭建起与省相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近期,东莞已经启动这些方案的实施工作,遴选出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教育家型校长(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卓越教师、未来名校长培育对象,接下来,将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制定具有东莞教育发展特色和教师专业成长特点的培养实施方案。

在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眼中,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学校办学方向的引领者、教育改革的指导者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东莞注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好校长队伍,为打造“品质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详细说来,就是在校长职级评定工作中,依据校长专业标准为基础,引入专家评定和开展实地考察评定环节,形成专家、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增加校长奖励性绩效工资基数,增强校长队伍价值体现感;以校长职级晋升为抓手推动优秀校长有序交流,以职级评定条件促校长专业发展。

“培养校长的核心因素有三点:一是培养共同的学校愿景、信念及价值观;二是形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守护教育终极价值;三是发挥校长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形成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校园氛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首批中小学校长主持人、东莞中学校长黄灿明如是说。

此外,为激励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东莞还围绕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实施细则。一方面以政策导向完善竞聘上岗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岗位聘后管理,探索形成了“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聘用激励机制。

东莞历来重视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但纵观本次“莞邑良师”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东莞教育史上都是前所未有。

东莞对标国家和省关于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率先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将为国家和省的人才培养工程提前做好人才储备,使东莞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和省的遴选中更具有优势。另外,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丰富教师终身荣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发展也需要有更为丰富的荣誉体系来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业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进一步激发他们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教育情怀。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