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体

珠江科学大讲堂第88讲在广东科学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发布时间:2021-09-27 09:37:59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蔡林聪 通讯员粤爱科)9月25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88讲在广东科学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多功能厅如期举行。本期大讲堂由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翠萍带来主题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技探索》演讲;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省科普新媒体联盟等联合主办。

一组由不同国家和不同机构观察到的数据显示,从1975年起,大气温度的平率增加得非常快;中国地标的平均温度从90年开始,大气温度的变化速率增强。而造成这种温度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积累在大气层中,使得太阳发出的辐射无法再反射出去,导致整个地球变成温室,温度逐渐上升,形成所谓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冰川消融、荒漠化加剧、雪线后退等等,而且海平面上升,会让一些沿海城市被海水淹没,导致极端天气的增加。 地球气温升1度,孟加拉湾周围的数万民宅将被淹没,飓风将开始袭击南大西洋。地球气温升2度,格陵兰岛的冰盖将会消失。地球气温升3度,北极在夏天将不会结冰。地球气温升4度,海水上涨将淹没人口稠密的三角洲,十亿人将无家可归,有的国家可能将会消失,上海、香港、东京这些城市都将消失。今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强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冰冻、特大暴雨、罕见暴雪、极端干旱等极端现象。

温室气体因为人类活动而造成,如煤电厂、汽车尾气、城市建筑物里面发生的能源的利用等都是可能造成温室效应的载体。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各国通过签订《巴黎协定》,要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长期目标。而《IPCC全球升温1.5摄氏度特别报告》则表明,与2摄氏度相比,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想要实现1.5摄氏度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今年3月,我国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中国很多的能源企业也提出了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国家能源集团提出,十四五时期,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到7000-8000万千瓦,计划新增造林10万亩以上。中国大唐集团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50%,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中国华能“十四五”规划则提出,将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清洁能源企业”为战略目标,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装机8000万千瓦以上,确保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0%以上,碳排放强度较“十三五”下降20%。

廖翠萍说,首先节能能源资源、减少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积极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增加森林碳汇、提高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创新低碳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与工业,提高公众保护全球气候的意识。很重要的进步就是创新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实现,才可以实现上述的目标。

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廖翠萍认为,要通过节能提效、能源替代和碳移除来实现。同时,提高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全球的共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选择。

晒衣服和取暖,是人们普及熟知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在宁夏银川,就建设有一个一望无际的太阳能地面电站,这里有1GW就是一千个兆瓦,最早的核电站一个反应堆也就是1GW,大家可想而知这里大量的能源使用可以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同时在这些地面电站下面还种满了宁夏著名的特产枸杞。

事实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远远不止这些。人造卫星上的能源驱动是由太阳能电池板供应电力;还有瑞士的太阳能飞机完成了环球飞行;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到汽车上,船舶上等。

除了太阳能,廖翠萍还提到了风能发电技术、海洋能、等生物制能源技术。从最早的风电机组可能只有几十千瓦(55-750千瓦)到现在技术进步是大型化的8-10兆瓦的风电机组,装机容量1年200小时发电的话,大家可以计算到现今发电量增加了多少倍。而我们所在海洋能方面的研究如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等等,则有着很多突出的成果,海洋不仅提供海洋的物种资源,还提供了很多的能源资源。如波浪能发电,可以持续的发出电和稳定的供应。除此外,目前比较热的氢能、氢燃料电池车;可以抽取和利用的地热能;光伏发电;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都是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探索。要能够满足人类大量的能源消费,都是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和推动。

有现场观众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主要是能源结构转换,主要是指大企业和国家政策的导向才可以改变的,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讲,有怎样的渠道可以参与到“双碳”行动?廖翠萍说,从个人行为切身结合做起。首先在能源领域上我们可以在家里节电节能,家用电器一级能源都是属于节能减排行为;出行乘坐公交系统;外地会议实现线上,中国的14亿人口都行动起来;中国是全球排放量第一的国家,占了全球排放的27.7%。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