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郑雪云 通讯员李荣秋 谢瑜琳) “当警察的,就得听党的话,为民解难,努力工作!”这句话,从郑锡炼1982年脱下军装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开始,就被作为家训传承至今。郑锡炼是一家的榜样,儿子郑贵兴、孙女郑好,纷纷接过他的人生信条,在梅州警队里,以一颗赤诚的党心,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忠诚守护 维护百姓利益
1960年,郑锡炼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多次深入一线战场杀敌。在军营里表现出色的他于196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郑锡炼转业从警,回到了偏远的大埔县长治派出所。
已是耄耋之年的郑锡炼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长治村里有个小祠堂,墙面发黄,墙体有好几处裂开的缝隙,室内只有幽暗的灯光和屈指可数的简陋家具,而这,就是郑锡炼的办公场所。
那时候,长治派出所是镇政府下面唯一的政府机关,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派出所还承担着与百姓衣、食、住、行等相关的民政工作。当年,居民家中鲜少有收音机、报纸,凡是需要百姓知道的事,上至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国际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下至百姓的柴米油盐和防病抗灾等等事项,都要民警走门串户,一户不落地进行宣传。
长治村5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但当时的长治派出所只有三个民警。“有时遇到下雨天,当我带着本子和笔走进农户家给他们讲解最新的农业生产政策时,往往都是挽起满是泥巴的裤脚,赤着脚给他们讲解最新的农业生产政策。”郑锡炼回忆道。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理解政策,郑锡炼往往还要先自我消化,用村民们听得懂的方式去解读、传达。从清晨的泥泞,走到了午后烈日的尘土飞扬,回到所里时,灰头土脸的郑锡炼,简单用水洗了一把脸,啃上几口干粮,又钻进了办公室,在昏暗的灯光下继续处理其它各类事务。
枪林弹雨中穿梭的岁月,郑锡炼时常怀念。“上战场打仗都不怕,还怕抓犯人吗?”得知自己被分派去管理治安工作,郑锡炼拍着胸脯铿锵有力地说道。
那时社会治安复杂,盗窃、赌博、斗殴等违法犯罪在村里时有发生。长治村里有一个赌博犯罪团伙,包括盯梢、庄家、打手在内的成员多达十几人。该团伙与民警打游击,白天潜伏,晚上就组织赌博人员进入深山老林一处搭建的工棚里,而进入该工棚的进山口只有一个,盯梢人员守着山口,对每一个靠近山口的陌生人都要细细盘问。
为了一举端掉这个赌博窝点,郑锡炼细细询问了熟知当地地形的村民,于白天带着同事事先摸排进山路线,晚上则乔装打扮,在暗处观察掌握团伙分工。一连三天的蹲守,该团伙骨干成员情况已为郑锡炼掌握。第四天深夜,“沉睡”中的长治村突然被一长串的脚步声造访,两个民警迅速控制住稍有松懈的盯梢岗,郑锡炼则长驱直入,直捣赌博窝点。正埋头在赌博案桌上的人群见郑锡炼进来,慌张地收拾桌上的赌具和赌资,几个打手上前阻拦。凭着军人特有的胆识和身手,郑锡炼迅速控制住打手,拿下了长治村的赌博犯罪团伙。
此后,郑锡炼“以一敌十”的名声在村里不胫而走,长治村的治安风气一时得到了改善。熟知郑锡炼的村民说他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在郑锡炼从警的19年里,他坚守着为民服务的理念,一点一滴地守护着长治百姓的利益。“凡是村民找到公安的事,对普通家庭而言,都是天大的事。我们做警察的,就得为民解难!”郑锡炼说道。
为民奉献 守护群众出行
郑锡炼戍守一方保护辖区群众的事迹,是儿子郑贵兴所骄傲和自豪的。郑锡炼戍守一方保护辖区群众的事迹,是儿子郑贵兴所骄傲和自豪的。为了成为跟父亲一样的人民警察,郑贵兴从小便以父亲为榜样,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了练就一身强健体魄,他每天坚持锻炼。1994年,郑贵兴带着父亲“听党的话,努力工作,为民解难”的信念加入了公安队伍。
刚到大埔县交警大队茶阳中队不久,辖区高速就发生大货车侧翻事故,郑贵兴跟同事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货车上的水泥已经将车头掩埋。“救救我,救救我……”微弱的声音从车头传出。郑贵兴立即叫上周边的群众,将淹没车头的水泥一袋一袋地往外搬。可车门严重损坏,困在里面的伤者求救的声音越来越弱。
一分一秒地过去,郑贵兴着急地猛拉车门,这时,同事找来一把铁锹,郑贵兴抓起又是一阵强拆。“快送到医院!”郑贵兴将伤者放在推车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赶来的医生看到郑贵兴的手鲜血直流,想帮他包扎,他却说:“伤者比我严重,先救伤者!”
回忆起郑贵兴从警以来的生活,郑贵兴的妻子感叹道:“老郑的心就扑在工作上了,什么事都没有群众的事重要。从他成为交警那时起,他几乎就把家搬到了办公室,吃住几乎都在单位,有时候几个月才见他一次。他说‘住在单位我踏实点,有什么工作我也好第一时间处理’。”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到下雨天,郑贵兴所在的中队就要全警出动,保障交通安全。常年“站马路”,让郑贵兴的膝关节落下了病根。“没事,警察都没那么娇气!”他爽朗地说。“当警察的,就得听党的话,为民解难,努力工作!”这是郑贵兴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作风,现在,他也常常这样教导女儿。
这些年来,郑家假期的家庭聚会,郑贵兴都是缺席的那一个。作为交警的郑贵兴,节假日,群众都在出游探亲的路上,“我也在路上,只不过我在站岗指挥交通的路上……”自我调侃的郑贵兴总是把一切辛劳轻松地一句带过。而在女儿郑好的记忆里,自己中考、高考两个重要的人生时刻,父亲从没有给过她任何“惊喜”:“从考场走出来,同学们都有爸爸妈妈来迎接,而我父亲,却站在考场附近的车流中,根本无暇顾及我的大考……”
薪火相传 讲好红色故事
问及父亲的“缺席”有没有让她“遗憾”的,郑好笑笑:“长大了,尤其当我加入警队,我就明白了父亲的选择。”祖辈和父辈的故事深深影响着郑好,从小耳濡目染,从警梦的种子已不知不觉在她心中发芽。2018年,郑好如愿接过了三代从警路上的第三棒,正式加入警队。
2020年2月,三河高速出口临时检疫点刚开始设立时,郑好接到紧急通知要参加第一班执勤。外表文静的她二话不说,马上做好准备准时到岗。三河高速出口是进入大埔县城的重要通道,车流量非常大,郑好需要对每一辆车和每一名驾驶员都做好详细排查,有时一站便是三四个小时,刚入警队的郑好凭借毅力坚持了下来。她说:“疫情防控工作异常重要,绝不能漏掉一人一车,站累了就走两步,再苦再累也得坚持。”也正是这一次防疫执勤工作,让郑好感同身受,逐渐理解了爷爷、父亲很少在家陪家人过节的原因——为了万家团圆,公安民警必须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岗位。
爷爷、父亲都曾在大埔县茶阳镇工作,机缘巧合下,郑好也有了一次为茶阳镇服务的机会。
“正门上方,那灰雕的有公安两字的五角星,便是人民公安第一代警徽。这里是中共建政建警的发端,是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这是在2021年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时期,郑好作为红色宣讲员在大埔茶阳宣讲的台词。她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警察,他们时常会跟我讲关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红色故事,当我看到2020年大埔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历史陈列馆成立需要宣讲员时,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我想用实际行动搭起传递红色故事的桥梁。”
担任红色讲解员,不仅需要对讲解词烂熟于心,还需要充分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抗战史等相关知识,这对没有受过专业知识的郑好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时间紧、任务重,培训期间的郑好总是早出晚归,就连吃饭的时候都在咬文嚼字。从站姿、走姿、手势、着装到专业术语等,郑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她知道,红色故事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为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精神的生动诠释者、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三代人,几十年风雨警程,见证了公安不同时代的历史变迁;三代人,用青春与热血,书写了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如今,郑家收藏着一家三代人自爷爷参军到郑好从警得到的各种荣誉证书及奖章,这其中承载着这家人对警察事业的热爱、父母对子女殷切的期望,更代表着红色革命精神的延续。
责任编辑:陈顺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