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分界镇:党建引领,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发布时间:2021-06-03 20:56:50 来源:中国报道

分界镇位于高州市东南部,与茂南区接壤,面积60.6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其中城镇人口1万,集镇面积5平方公里,是全国文明镇,是世界储良龙眼发源地、中国桂圆加工第一镇和广东最大果菜集散地。党的十九大以来,分界镇认真贯彻党中央、省、茂名和高州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凝聚广大党员群众力量,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到“干净整洁”,再到“美丽宜居”的转变。

党建引领,共建美丽分界新家园

分界镇所在的高州市非常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将其作为“一号工程”,落实“五级书记抓”机制,按照“县一片、镇一村、村一组”的思路,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点打造若干示范点,形成规模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全域铺开。分界镇是高州市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片区之一,是高州市创建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成为茂名市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彩一百里”高州段西线精华路段。其中,分界镇储良杏花村是高州市整合了农业、交通、水务、发改、旅游、良种繁育场等部门资源,在高州市委农办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连片开发打造,建成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宜居、农房风貌统一、产业兴旺发达、乡村淳朴文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村,是茂名市乡村振兴精彩100里高州段西线和首批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精彩节点。

该镇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对12个村党组织进行规范设置,1个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委、10个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新设村级片区党支部26个,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结构,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依托村文化广场,建成了40个党群活动阵地,以党风促村风带民风,每年组织各种有益文体活动200多次,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分界镇于2020年11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构建“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三级党建网络,实行党员包片包户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通过在家党员传帮带包片包户学习政策、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创业致富、遵章守法等“五个传帮带”活动,联系服务群众解决事项13000多件,密切了党群的鱼水之情,为乡村振兴等政策在农村的落地实施奠定了基础。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在家党员在带头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督促包片群众做好自家房前屋后门前“三包”工作,形成了党群共建的良好局面。如:分界镇谢宵村把党员联系户、党建网格化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党员“三包”(支委包片、党小组长包村、党员包户),党员带头捐资投劳、带头拆除自家危旧房、带头做通家属思想工作,以“党员做给群众看,党员带着群众干”的方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又如,杏花村针对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成立了党小组服务站,党员包片联系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员带头开展环境整治,做群众思想工作,建设项目,发展产业。在党员帮助支持下,杏花村的硬底化村巷道、路灯、污水池、垃圾分类、文化广场、休闲小公园等基础及文体设施建起来了,集体产业发展了起来,村民得到了实惠,思想也从最初的“等靠要”和“要我做”逐步转变为“动起来”和“我要做”,并自发为当地的党委、政府赠送了锦旗。

共建共治,培育美丽分界新风尚

注重发挥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实行民事民议,把门前“三包”制纳入村规民约,每月组织全体村民开展一次集中清洁行动,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磅礴合力。如:杏花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共发动村民捐资12.5万元,投劳超1.2万人次,拆除危旧房68间5560㎡,无偿出让土地11000㎡支持公益事业,积极引进电商、桂圆加工等项目落地实施。又如,谢宵村注重把威望高、能力强、公道正派的党员选入理事会,参与村中事务管理,以他们的威望推动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通过发挥村规民约作用,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文娱体活动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推动村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美化乡风文风。如:谢宵村委会组织群众以自编自演舞蹈、歌咏比赛的方式,节约各村贺年例文艺演出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如,杏花村按全国文明村标准,以“一约四会”形式开展村民自治,开展了“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好邻居、好婆媳”“最美庭院”评选和创“十星文明户”“美丽庭院”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淳了乡风、美了民风。

美丽乡村建设中,建成“四好农村路”50.6公里,建设了村级文化广场等问题活动场所42个,安装路灯1000余盏,建成学福水稻产业基地、江记水果专业合作社等4个扶贫产业基地,投资优质资产收益项目3个,产业项目3个,因地制宜发展分散种养项目12个,受惠农户1226户3562人,其中受惠贫困户579户1286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幸福感不断提升。如:杏花村成立了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以“支部+基地+合作社+村民”模式,打造了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基地,建成商铺6家,引进电商项目,吸引8户村民加盟,带动当地100多人就业。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2个,配套景墙、休闲站及文娱体设施等,村民一出门就可以享受乡村发展带来的成果。

美化环境,绘制美丽分界新画卷

把门前“三包”、畜禽圈养、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投放等内容纳入卫生公约,实行村民门前三包,每月组织村民开展一至两次集中整治,把广大村民的力量调动起来,把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培育起来,搞好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该镇还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制度,以村民一事一议的方式,定下15元-25/人的标准收取卫生费,解决了垃圾处理费用不足的问题。另外,每村配套一个保洁员,每日一保洁一清运,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逐渐净起来。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落实资金、人力,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个,村级污水处理池33个,铺设雨污分流管网100公里,建成垃圾屋24座,分类垃圾收集点40个。尤其是,杏花村的巷道实现硬底化,黑化村道3.6公里,安装路灯180盏,实施垃圾分类,设有分类垃圾桶44套、智能垃圾分类机1套,推进“四化”生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水质净化池3个,管网2.5公里,建有公厕4个。目前,分界镇正代表高州市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乡村振兴擂台赛,正计划全面实现村巷道硬底化、所有自然村配套建设污水净化设施。

在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发动村民在“三拆”后的空闲地、屋边、路边、公园边植树种花,用农村土材料建设“四小园”,建成“小三园”1万多个,建成储良母树公园、岭南桂味王“一棵树公园”、南山贡园、第一代储良龙眼公园等口袋公园4个,建设了储良杏花、东方新屋、学福新村等四条特色精品村,其中储良杏花村,建有美丽庭院42个,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其中用砖瓦等农村土材料建成“小三园”78个、“小公园”2个,建成大小景点16处、花圃花带3.2公里、分界河碧道2.1公里,在2020年茂名市县域交流会乡村振兴板块中获第一名,是茂名市乡村振兴“精彩一百里”的重要节点。

风貌提升,打造美丽分界新样板

分界镇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连片改造岭南特色风貌农房,对新建农房,以村规民约、抵押风貌押金、严格审批手续、加强监督巡查等方式确保按要求进行建设。对存量农房,则以微改造的方法,选取示范区、分阶段的方式,连片改造提升。其主要做法是:

邀请了专业设计团队,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结合当地农房特色,多方参考,确定农房风貌样式为白墙、黛瓦、黄院墙的岭南新中式风格和黄瓦的岭南现代风格,其中杏花村的农房风貌是白墙、黛瓦、黄院墙的岭南新中式风格,周边村庄农房风貌为黄瓦的岭南现代风格,两种不同风貌特色的岭南风格建筑交相辉映,凸显了岭南现代建筑的风貌美。

该镇在进行农房风貌提升中采用的微改造方法十分值得推广。所谓微改造是指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不对外墙做翻新装修,仅做加盖斜顶处理,这样做不破坏楼房原有特色,利于村民接受,而且很经济实惠,利于复制推广。目前,分界镇已完成杏花村为轴心,共7条村317户农房风貌改造。

接下来,该镇还将以圩镇为中心,围绕“两条路、两条河、四条村”连片开发打造岭南特色乡村风貌带。

产业发展,增添美丽分界新动力

在乡村建设中,该镇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形成了龙眼、北运菜、乡村旅游等三大特色产业。

龙眼产业。近年来,分界镇大力培育发展储良龙眼种植、桂圆加工等龙眼产业,建成了茂名市首家荔枝龙眼文化展览馆,承办了高州市龙眼文化节,擦亮了分界镇世界储良龙眼的发源地、中国桂圆加工第一镇的名片。

分界镇立足本地种植北运菜的优势,扶持北运菜种植业和收购运输业发展壮大。辖区内,几户家家户户都种植北运菜,每至收购旺季,车水马龙,客商云集,带动本地大批群众就业。

分界镇依托自身特色自然人文资源,建成了杏花精品村、中国荔枝种植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陈济棠旧居、陈济棠炮楼、南山贡园、岭南桂味王“一棵树公园”、储良母树公园等乡村旅游景点,其中,杏花村是首批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精彩节点,节假日,参观游客将近3万人/天,催生了电商、民宿、餐饮等新业态,乡村旅游业走上了快车道。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发展与研究院粤西(高州)分院落户建设,联合分界镇人才驿站,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美容师、电商经营等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展望未来,开启美丽分界新篇章

接下来,分界镇将以茂名市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彩一百里”分界段建设、参选第二届乡村振兴擂台赛为契机,持续聚力乡村振兴,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龙眼、北运菜、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带动民宿、餐饮、电商等产业发展,丰富爱国、龙眼、农耕等三大文化内涵,打造岭南特色乡村风貌带,努力将分界镇打造成“宜居、宜业、民富、景美、人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

责任编辑:陈顺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