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密“强悍”深圳:一首制造业的赞歌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一张2020年全国GDP增长2.3%的海报在朋友圈刷屏,海报中的深圳中心区景象格外引人瞩目。
的确,2020年全国城市经济版图中,深圳以一城之力贡献了近2.77万亿,稳居全国第三,在亚洲城市中排名前五,一个城市的经济体量甚至超过了“石油土豪”阿联酋。
更为突出的是,在2020年的疫情大考中,深圳经济率先走出“V”字形反转,经济增速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位列第一。
从当年承接香港的“三来一补”制造,到电子元器件工厂遍布,再到成为全世界“创客”瞩目的“硬件硅谷”,直到今天,深圳GDP中制造业的比重仍超过35%,远远高于东京、巴黎、新加坡等城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第一城。
华为、中兴、富士康、比亚迪、大疆….一批批全球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在深圳的崛起和成长都显示,“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的背后,制造业才是深圳经济的“立身之本”。
3月1日起,一部深圳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正式施行,深圳旗帜鲜明的继续大手笔支持制造业发展,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向着全球标杆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进发!
疫情大考中深圳经济的“V型”曲线:制造业的胜利
极不平凡的2020年,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深圳经济走出了一场“V型”曲线。复盘全年来看,正是制造业成为深圳经济率先反转的动能。
从经济结构面看,2020年深圳高端产业比重加大,增速领先,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势头强劲,诸如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近4成比重,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强马车,新动能不断涌现,可以说,“腾笼换鸟”收效颇丰,有力回击了外界对深圳发展后劲不足的质疑。
从具体数据来看,深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连续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2.5%和66.1%;增速分别为3.9%和2.3%。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3D打印设备、民用无人机分别增长了200.3%、144.8%、111.1%。
疫情中,制造业最先遭遇停摆,也是制造业最先复苏为抗疫输送大量物资。
比亚迪及时研发,生产口罩,成为全球最大口罩生产商。稳健医疗最早扩大产能,为医护一线输送亟需的医用防护用品。华大基因、迈瑞医疗、亚辉龙等深圳生物医疗科技企业,都成为中国抗疫一线重要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工业内销比重稳步提高,加快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企业立足国内大循环,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协同发力。
2020年全市工业产品内销2.29万亿元,增长2.2%,内销比重高达62.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去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9%,较11月份增速提升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产品内销增长1.7%;出口交货值增长8.2%。
历经转正、复苏、转型和脱困的过程,2020年深圳工业的复苏明显快于消费等指标,成为带动整体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源。
土地最少的中国工业第一城:严守30%工业用地“红线”
在不少人眼中,深圳是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创新元素高度密集的城市。但与此同时,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连续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第一城。
华为、比亚迪、大疆……一个个深圳制造闪耀国际舞台,背后是深圳工业走过的极不容易的40年。
没有充足的工业用地及其优化配置,就没有高品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作为内地土地面积最小的超大型城市,深圳是怎么做到的?
复旦大学房地产经济博士、深圳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邓志旺曾将深圳与国际城市制造业比重做过比较研究。
他发现,对标全球标杆城市,深圳的产业结构有一个罕见特点:工业占比远远高于全球同级别城市。深圳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35%,而东京、巴黎、纽约等城市的制造业占经济比重普遍在10%以下。
受限于城市辖区总面积,目前深圳工业用地约为274平方公里,做好产业空间保护工作、稳定工业用地规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深圳坚持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0%的“红线”,这一比例高于国内外同规模超大城市。
事实上,早在2005年深圳就发现这一核心问题,经过多年呼吁、研究、探索,相继出台多个重磅文件,加强产业用地统筹管理,严控工改商、工改居——
确保中长期内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270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0%;
明确各工业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的面积不得低于本区块线总用地面积的60%,单个工业区块线内的工业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该区块总用地面积的60%。
“十四五”期间,深圳提出要完成新土地整备25平方公里(此前已完成20平方公里),连片升级改造25平方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整备30平方公里。
对于已有的工业,深圳具有都市型工业的典型特点,高附加值、少能耗、少占地。这些产业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要求较少,却需要人才、信息的支撑,同时还可与湾区城市的制造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良性合作,这是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应具备的产业结构。
而对于新增产业,只有约2000平方公里土地的深圳,也不吝惜土地。深圳市主要领导曾表示,“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
一方面确保产业用地规模,一方面集约高效的规划和使用这些土地才让深圳实现产业的“高亩产”:深圳已经培育出超过1.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个创新载体,这其中包括大量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在工业领域,深圳有16个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一手抓“新树深扎根”,一手抓“老树发新芽”
“比亚迪怎么什么都能造?”
最近,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一场对谈引起网友热议。通过王传福的讲述,大家发现,比亚迪制造的产品囊括了从电池、电子、手机到汽车到新能源到轨道交通,还有半导体、口罩等。有网友神评论:在比亚迪身上看到了前四次工业革命!
这是深圳制造业企业强悍能力的一个缩影。
3月1日起,深圳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正式施行,从6个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大手笔支持制造业发展,提升发展能级,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
紧抓创新的根本动力,深圳从“强产业链”到“强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能级的不断跃升。未来深圳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百亿、千亿、万亿级别的产业集群,一个面向全球的产业发展高地正在崛起。
“28条”提出,培育壮大万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近1万亿元,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年度产值超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5家,500亿元至1000亿元和100亿元至500亿元的分别达到5家和40家。
推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深圳推出一个全国有名的“链长制”。“链长制”的具体内涵,就是由市有关部门梳理出全市若干重点产业链,市领导分兵把口,每个人担任一个链的“链长”。
如今,深圳的市领导不仅要做“链长”,更要化身招商“队长”。深圳正在积极引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招商部门、产业部门、政府投资基金、专业机构等组成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引进工作团队,制定实施年度重大项目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关键领域核心企业。
向着全球标杆城市目标进发,如何为全国打造出一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番总结颇为形象:
深圳要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树深扎根”,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另一手抓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技术高端化、创意多元化、产品时尚化、品牌国际化方向发展,完善时尚产业链配套体系。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深圳制造正往“更高处”挺进。目前,深圳新基建和新载体建设实现突破。2020年,深圳建成5G基站超4.6万个,是全国首个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由此迈入全球5G第一城。
基于5G和工业互联网的勃兴,深圳推动工业企业走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深圳富士康有一间“熄灯工厂”,平常基本不用亮灯就可以全自动完成整个生产流程。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机器换人、柔性装配、可视化生产管理等技术,工厂中的所有设备、物料、数据完全自动流转,令生产效率提高30%,库存周期降低15%,人力节省88%,提升效益2.5倍。
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正越来越深入运用于制造业领域,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在深圳涌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实践正在深圳进行。
从深圳出发,通信基站、交换机、彩电、机顶盒、手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工业产品,让深圳制造享誉全球。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深圳制造业仍在持续发力,续写世界工业史上的“深圳奇迹”。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