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大湾区

2020年中山市社科规划优秀课题

发布时间:2021-01-11 23:34:27 来源:中山日报

原标题:2020年中山市社科规划优秀课题

2020年,市社科联按照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和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和重大部署,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发展大计等热点难点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的宗旨,确立了52项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为了推介社科专家,宣传社科成果,体现三个意识即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推动三个转化即知识转化成常识、经验转化成先验、历史转化成理性,我们将7项优秀课题成果的创新点、闪亮点予以刊发,为我市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疫情下复工复产后企业

员工心理危机防控机制研究

——以中山市为例

摘要:2020年是国家、民族和各级政府的大考验,考验的不仅仅是政府,也包括企业,企业员工以及社会普罗大众的心力、心理、智慧和抗逆力。本课题研究以中山市为例,对疫情下复工复产后的企业,在疫情认知预判、企业面临的困境、员工心理、危机防控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社会、治理结构等维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根据疫情实际构建企业员工心理危机防控机制与举措,并有效推广与落实。

综述: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山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步入常态,大多数企业已经有条不紊地复工复产,企业员工陆续回到工作岗位,集中精力投入生产。但疫情对他们的心理影响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散去,灾难后的心有余悸,对疫情后期不确定性的疑虑,对特殊时期工作生活的各种担忧。在这个过程中,仍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继续发挥主体主导、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组织动员、有力保障作用,担当起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问题防控方面的主体责任。

深入组织开展摸底调查,找准问题,为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中山作为制造业、服务业发达城市,企业众多,企业类型多元,企业员工来自全国各地,这次疫情对不同地区、不同人员的实际影响各不相同,因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谋划,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摸底调查,以期找准问题,系统评估。

出台中山市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员工心理危机防控体系构建专项方案,统筹部署,加强全方位保障、系统有效构建疫情防控背景下企业员工心理危机防控体系,系统服务全市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开展线上课程教育辅导,推送宣传防控知识,发挥志愿者、社工专业优势,大力发挥镇区、企业平台的作用,发挥中山异地商会“新中山人服务中心”的独特作用。

本课题展开调研以来,疫情在不断地呈现变化,从复工复产到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到升级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无不体现了党中央的精准施策;也体现了非传统性突发事件发展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因此,树立“全周期防控”意识,努力探索生产力要素尤其是复工复产后企业员工心理危机防控机制研究和体系建设,激活员工个体,安抚员工心理,稳定员工队伍,提升组织效能,促进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员工心理危机防控机制建设,无论是当地政府部门,还是企业主,抑或相关社会组织,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防控理念上,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把员工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二是防控机制上,实行“全周期闭环管理”,并以成本最小化的系统化防控方式一以贯之;三是防控主体上,建立政府、企业组织与员工个体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多元结构,形成一体化良性互动循环,并突显有效自治空间和主体责任;四是防控资源上,重点配置资源下沉,确保企业组织单元的健康运营;五是防控风险上,应分级动态评估,适时因地制宜;六是防控方法上,应科学施策并辅以现代技术手段大数据与智能化管理工具,实现精准快捷有效管控;七是防控策略上,突出重点防控与常规防控相结合,有序稳定企业员工心态,避免企业组织劳资关系群体事件突发。

课题组成员:涂文灿(广东卓力共创智慧产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申群喜 甘露春 武海燕 刘晋豪 陈凯晖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山市营商环境的综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中山市委、市政府把2020年作为“营商环境提升年”。近年来,中山市不断努力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重点打造高效的行政服务平台、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在解决企业经营发展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和难点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本课题以中山市的100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受访对象,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四个维度对中山市营商环境进行全面评价;通过企业的客观评价,真实地了解到企业家们对营商环境的真实感受及企业的诉求;根据研究结果以及中山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优化中山市营商环境策略与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中山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1.惠企政策力度和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有待加强;

2.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政企互动有待加强;

3.政策宣传渠道单一,信息不能共享;

4.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5.企业生产经营要素成本高;

6.政府监管存在“过”与“不及”,社会监督机制不足;

7.司法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商事纠纷解决效率有待提高;

8.企业所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9.中山市基础性资源和公共服务体系仍不足。

●中山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营商环境的认知不全面,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

2.政商关系未理顺,权责关系不清;

3.政策落地难,信息“孤岛”壁垒“难”打破;

4.金融服务作用发挥不够,税收优惠力度不到位;

5.中山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6.营商法治氛围不足,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

7.人力资源不集中和技术创新不足;

8.营商环境评价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客观地优化营商环境。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

中山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中山要在重振虎威攻坚战中优化营商环境,应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维护市场良好秩序,打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深入推进法治建设,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以优化公共服务为核心,持续改善的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将中山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湾区城市;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人人皆为营商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建立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开展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活动,将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营商环境好不好要让市场说了算,要看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一)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塑造高效政务环境

1.政府要树立正确的营商环境建设理念;

2.做好惠企政策的精准解读、投放和落实;

3.增强数字政府的实效,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4.建立营商环境评价及考核机制。

(二)全面发挥市场作用,塑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1.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推进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加强对产权的保护;

3.降低商务成本,提升项目投入产出效率;

4.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5.创新监管方式,构建大监管格局。

(三)打造法治政府,优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

1.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打造法治政府;

2.深化社会信用改革,建设信用中山;

3.营造健康有序的法律服务市场环境,拓宽商事纠纷解决渠道。

(四)进一步改善社会服务环境,提高基础性公共服务水平

1.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尊商、爱商、扶商、亲商”的氛围;

2.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推进人才引进培育政策的高效落地;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吸引力。

课题组成员:吴卫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曹细玉 殷彬 郑建仁 黎敏 吴惠漳

全媒体时代中山镇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全媒体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突出特点。在全媒体时代,中山镇区基层党建工作遇到了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平衡、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党内组织生活不规范等普遍问题,以及平台功能不够稳定、统筹管理有待加强、数据信息难以共享、媒体融合纵深不够、媒体素养有待提升等时代挑战。提高党务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对全媒体的认识,运用全媒体创建党建工作平台,创新党组织的宣传、教育、党务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全媒体时代镇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综述:在全媒体时代,中山各镇区基层党建工作者与时俱进、顺应形势,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等信息化产物,改进传统工作思路和方式,在营造基层党建工作浓厚环境、搭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切实提高了镇区基层党建工作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向组织建设科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组织生活制度化、作用发挥常态化目标迈进。全媒体时代创新中山镇区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方向:

(一)善用全媒体创新工作平台,增强基层智慧党建吸引力。2020年,我市被纳入“广东党建云”平台扩大试点,我市可依托“广东党建云”平台,统筹建立综合性的智慧党建工作平台。对已有的信息化党建平台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融合,建设集资讯、党务、学习、活动、互动、应用、服务、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重点建设“七个支撑平台,两个应用系列”。

(二)巧用全媒体创新宣传手段,增强基层党建感染力。构建大宣传格局,利用各种新媒体和传统媒介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制作系列平面宣传产品,在主要干道、公园、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广泛宣传。

(三)运用全媒体创新教育培训,增强基层党建影响力,在全媒体时代,除了运用传统方式教育党员,还应大力推进运用各种新媒体对党员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网络视频覆盖面广、节约时间和交通成本等优势,有效解决部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工学矛盾、难以集中等问题。在载体方式上,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网站、抖音自媒体、线上课堂、线上培训等载体开展学习,建立完善的电子培训档案。

(四)使用全媒体创新党务管理,提升基层党建组织力,把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党务管理工作上,有利于简化党组织的内部管理过程,有利于整合党政建设的信息资源,使党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变得更为便捷,实时、精确、高效地管理党员。

(五)多用全媒体创新组织服务,增强基层党建凝聚力,在全媒体时代,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六)活用全媒体创新重点工作,增强基层党建生机活力。提高党组织覆盖率。在两新组织领域全面开展非公企业党建摸排和组织建设“双同步”工作,抓好头雁工程建设。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要抓好书记,激发书记“头雁效应”凝聚党组织建设磅礴力量。

(七)妙用全媒体创新队伍建设,提升党员队伍全媒体素养能力,积极转变思想,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运用新媒体技能,防范运用新媒体的风险。

课题组成员:姜述俊(中共中山市委党校) 邓磊 邱会生 李冠杰 陈松生 孔垂懿

中山口头非遗项目传承与中山方言保护的融合路径研究

摘要:中山口头非遗项目传承与中山方言保护融合路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山非遗民歌与方言资源丰富,二者相互依存,但非遗民歌与中山方言传承面临困境,研究存在大量空缺。项目研究过程中,对非遗民歌基地的现状、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对非遗民歌基地的发展及非遗民歌的传承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综述: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和曲艺几个类别。中山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集中体现为民间音乐类的中山民歌:咸水歌、鹤歌、白口莲山歌以及东乡民歌。中山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共有39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中山咸水歌位列其中;省级非遗项目17个,五桂山区白口莲山歌位列其中;市级非遗项目16个,沙溪镇的鹤歌、火炬开发区的东乡民歌位列其中。

中山境内方言资源丰富,广东省的三大方言——粤语、客家话、闽语在中山境内都有分布。非遗民歌与方言相互依存,方言是非遗民歌的传承载体和传播媒介,非遗民歌则也是方言的自然栖息地和呈现形态。中山非遗民歌中的咸水歌与疍家话,五桂山白口莲山歌与客家话,沙溪鹤歌与隆都话,火炬区东乡民歌与东乡话关联紧密,可以说失去粤、客、闽方言的语音载体,非遗民歌将失去其自身地方特色与个性的基石,这些民歌失去了当地方言作为载体,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地方方言保护为切入口来实现非遗民歌传承、乃至其他口头非遗项目的传承(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将有效实现非遗传承和方言保护的双赢,方言保护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经之路,也将是必然之路。

非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关注民歌本身,一定要让民歌的方言源头活起来;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也不能只盯着方言本体,要重视与非遗民歌及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目前,中山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主要为传统的文字记录、音像整理、图文整理,方言展示馆的建立也完全可在中山市非遗展示馆或是镇区分类的非遗陈列馆的现有基础上,开辟出方言展示版块。另一方面,不论是非遗民歌还是中山方言都可以紧跟现代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建立线上的展示馆,以方言展示为例 ,通过真实可感的语音视频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区域方言的鲜活面貌,通过现代高科技的建模复原手段模拟方言历史面貌以及发展历程等。线上展示馆的建成,与当下时兴的“云游”模式相契合,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山非遗民歌与中山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课题组成员:尹喜艳(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陆婵娣 陈丽红 秦绿叶

中山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证调研等方法,建立理论基础,深入调研中山市社会和交通发展现状、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基于中山市未来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结合理论及实践知识,分析投融资模式构建要点和基础,对中山市轨道交通项目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中山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模式设计、方案研究等提供一定参考,从而加快中山市轨道交通业务发展,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综述:中山市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社会发展、人口、GDP都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处于下降趋势,土地出让情况和房价有较大的回落趋势,且土地供需量连续三年呈现下滑趋势,尚未能有效突破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中山市整体交通处于急需提升的阶段,汽车保有量高、公路快速化程度低、路网密度和网络化水平低、对外联系弱、公交车分担率低、公交线网覆盖面低等现状急需改善;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也尚处于起步阶段,线路密度低于湾区均值。无论是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的发展、推进城区的有序扩展、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亦或是与周边城市接轨,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接轨,树立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中山市对发展轨道交通的需求都非常迫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发布,中山轨道交通枢纽也迎来了宝贵发展期。

本课题研究的是中山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基于中山市城市发展、交通发展现状,明确中山市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理论知识、国家及地区颁布的轨道交通发展政策及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介绍国内外典型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我国内地采用的投融资模式的理论概念和案例应用情况,明确不同投融资模式资金来源、实施主体、收入来源、优劣势以及适用范围。最终构建中山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为项目投融资提供支撑的构建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项目的实施要点,包括引入社会投资主体、设计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采用多元化融资、拓展商业开发、设立保障机制等,并对项目收入、成本的测算方式进行详细梳理,明确了轨道交通项目基础投融资模型构建基础。

在财政资金有限、政府严控债务、相关融资渠道难以打通、建设运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中山市适宜采用市场主导性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实施轨道交通项目,以TOD为基本理念,总体谋划,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重要站点和沿线土地及其他资源,充分集约利用土地,并以引入多元化的社会投资主体,拓展项目商业收益来源,实现中山市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发展的可持续。在项目前期规划阶段,即需要充分考虑中山的人口布局、交通规划、产业发展等情况,结合城市发展规律,确定线路走势和站点选位,为各站点谋划符合项目实施要求的资源配置方案,明确各地块空间范围的规划要点,确定建设内容、开发时序,实现项目的综合有序开发,实现项目资金平衡,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课题组成员:袁栋(中山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江德增 陈冠霖 周倩 胡普田

中国共产党纪念孙中山的历史研究(1925-1949)

摘要: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孙中山作为纪念活动对象,萃取其革命思想、革命精神,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从孙中山逝世即开始纪念孙中山,纪念活动发起主体经历时代变迁更替,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人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曾并肩战斗过,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在于完成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未竟事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参与的国共合作,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当时是认同孙中山及其思想、革命队伍的,愿意共同完成反对军阀的主要革命任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的主要革命任务。因此,中国共产党纪念孙中山,必然包含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历程的纪念。从一定程度上说,纪念孙中山就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历程。

(二)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是最早的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者、实践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均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纪念孙中山时,都会思考、借鉴或者扬弃孙中山的思想理论、革命策略方法,以利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发展。

(三)虽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有较多的孙中山批判性纪念活动,虽然孙中山本身并非完美无缺,但是中国共产党在纪念孙中山时多数时候持赞美的态度、宣扬功绩为主、继承发扬为主。总体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孙中山身上继承发扬了三民主义的纲领形成新民主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同的统一战线策略,以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励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事业。即使在大多数人对于孙中山持批判的态度时,党内也有像毛泽东那样的人,对孙中山未作批判,反而从孙中山的理论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四)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回忆孙中山时,出现系统批判的情况。这是当时党内对孙中山及其思想,与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异化的思想理论混淆不清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在后续的斗争实践中逐渐辨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纪念孙中山,在建设、改革年代依然纪念孙中山,弘扬孙中山的精神、在孙中山的思想内涵中汲取优秀文化给养。

课题组成员:张克荣(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苗文双 王芳 赖淑君 张展骞 罗兆麟 陈洁 李彪

严歌苓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

摘要:严歌苓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扶桑、小渔、王葡萄等等系列具有“地母”精神的东方女性;在抗日战争中呈现悲惨而绚烂的牺牲的金陵十三钗;以她祖父为原型塑造的知识分子陆焉识等等,所有这些人物形象折射出一个整体性的文化上的中国形象。因此本研究所指的“中国形象”并不是国际政治关系学或社会经济学所指的“国家形象”,而是身在异域的华人作家书写中国故事的一种文学表达。

综述:严歌苓是“北美最具实力、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她凭借代表作《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扶桑》《小姨多鹤》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她的作品得到评论界的热烈关注。她的多部中长篇小说如《一个女人的史诗》《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芳华》等都先后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在中国热播,以影视的方式进入大众文化的视野。她以丰厚的创作实绩、丰富的思想内蕴、娴熟的艺术技巧成为当代新移民作家的领军人物。她以卓越的创作精神、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别样的移民经验填充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白,成为全球性视野中一名成功的文化传播者。

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一)前言,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严歌苓的生平及其小说创作。(二)分析严歌苓小说中国形象建构的成因:指出国内和海外生活赋予的跨文化视角,使得她作品建构的中国形象与众不同。(三)探析了严歌苓笔下中国形象建构的主题:前期为“寄居”主题,当神秘的东方形象和被仰视的西方形象同时伫立在“寄居者”的面前时进退两难,在迷途的道路中试图寻找文化融合的方式来建构和谐大同的美好世界,严歌苓从“人性之善”这个突破口着手来弥合不同文化差异,寻求不同文化间相互沟通和谐共处的美好方式,为异质文化间的对话提供可能。后期为中国记忆主题,严歌苓在回望中国历史记忆时,注重书写把握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表现中国人在生存困境中经历的苦难,从困境中建构中国人坚韧的民族精神。(四)阐释了严歌苓作品中中国形象建构的变化历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自信。(五)总结全文,期待严歌苓书写出更全面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形象。

严歌苓努力的是寻求一种既能让外国读者心领神会,又能保留中国文字的原滋原味的独特语言。正是从中西的文化差异中,严歌苓找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新起点。生性敏感、细腻、淡泊、创作欲强烈而又心存抱负的严歌苓,在跨文化的写作中必将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课题组成员:刘珍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何雪春 邓微波 胡牡丹 祝燕敏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