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大湾区

三“势”齐发,助推中山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12 13:42:15 来源:中山日报

原标题:三“势”齐发,助推中山高质量发展

12月1日,中山市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建议。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原副司长陈宣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常修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等六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为我市迈向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专家们在来之前就已经对中山的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对我市当前遇到的困难以及“十四五”规划都有充足的思考,对中山的发展可谓倾情倾力。笔者有幸在现场聆听了六位专家的真知灼见,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盛宴,十分解渴。综合专家们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些粗浅的感受:助推中山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三种“势”上下功夫。

●一是大胆“借势”

借什么势?这个问题,专家几乎都达成了共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数字经济这个“风口”之大势;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中通道对接深圳这个龙头大哥之“势”。中山高质量发展之路,其实就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的定位非常明确,那就是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先进制造业高地。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数字经济这个“风口”必须要抓住,这股大势万万不能错过。要想在下一轮发展中“弯道超车”,就需要提前布局,大力推动中山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融合工程”是关键。这方面,专家们提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其次是大湾区之“势”。中山需要不断往湾区这个主题上靠,借着深圳“凶猛”的发展势头,在“双区驱动”大格局下,通过提升深中合作水平,通过转移、转化、转链等方式,来实现“深圳研发+中山制造”,大胆借力打力,从而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前段时间,一位顺德朋友告诉笔者,他们各方面的人隔三差五就跑到深圳寻找商机,寻找与深圳深度合作的各种机会。这是个启发,我们应该更主动出击,把这个“势”利用好。

●二是敢于“造势”

造什么势?笔者觉得,应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实力之势。用专家马向明的话来说,就是“逐步通过湾区层面的大事件来激活中山各方面的发展”。他举例说,欧盟的发展,有个方面非常有特点,就是通过其组成国家的一些特色小镇来“轮流坐庄”承办世界性政治、文化、社会活动,吸引世界目光和激活当地经济。中山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区域优势非常明显,历史人文资源也非常丰富,海外华侨华人众多,利用各种大型活动、展览、论坛来造势,让自身成为大湾区里的“聚光点”,汇聚旺盛人气,助力经济蓬勃兴盛,不失为一种重要且可行的方式。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腾,其冲力足以将巨石冲开,这就是势的力量,不可小觑!造势就是要敢于推波助澜。推波就是敢于突破,寻找并深度挖掘中山各领域优势和亮点,引起关注,形成聚焦,推向世界;助澜就是运用这些效应,来让中山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让老百姓享受到越来越多实惠。

形成“合势”,就是要汇聚合力,攥成一个拳头打出去,胜算更足。专家们认为,中山不带县的扁平化体制,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于现在发展,则不能形成较好合力,主要体现在大项目、大平台、大资源不突出,各镇区资源分散,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等。中山需要像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这样的高质量发展高地,也需要规划“深中制造业科技创新走廊”,沿深中通道两端布局产业,共同建设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珠江东西两岸合作示范区,还需要落实组团划分,构建“1+2+3”市域组团结构,谋划出各自的空间格局,形成对资本的吸引力。我们要形成“既有龙头引领,带头出拳,又有组合拳辅助,合力出招”的局面,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底气更足,力量更盛。在这方面,陈宣庆、常修泽、郭万达、马向明老师都有专门提及。专家们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市委书记赖泽华当场表示:要解放思想、突围争先,向大湾区兄弟城市、长三角先进城市看齐,把发展差距转化为潜力,把存在问题转化为动力,对标一流,勇争第一、敢创唯一,不做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要脚踏实地、干在实处,把既定蓝图转化为一项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确保“十四五”规划高质量落地见效。

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说道:“势者,乘利而为制也。”这启发我们,要让“势”成为我们干事创业的“东风”,借专家老师们的大智慧,大胆“借势”,敢于“造势”,形成“合势”,助推我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构成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