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

揭开千年惠州城市文脉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0-12-06 11:45:59 推广 来源:惠州日报

原标题:【惠州日报重磅雄文】揭开千年惠州城市文脉的神秘面纱

编者按:揭开千年惠州城市文脉的神秘面纱,会有怎样的发现?唤醒岭东雄郡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将续写怎样的传奇?惠州日报12月2日推出重磅雄文《谱写新时代美好文化的惠州华章》,带你领略历史深处惠州文脉的美丽面孔,从文化视角读懂我们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美好逻辑。敬请垂注。

(一)

岭东雄郡竞一流,风气人文又一番。

明日,我市将迎来一场文化嘉年华,举行“2020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文学榜”年度颁奖暨“惠州文化智库”启动仪式。

“文脉”“花地”“西湖”“智库”,在惠州西子湖畔,产生了隽味悠长的化学反应。

惠州西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强调要“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惠州文脉,是岭南文脉之大系、中国文脉之一支。惠州的历史命运,自古以来便与国运息息相通。

时间即将跨入2021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新时代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全面跃升为“美好生活需要”。

生活的美好,需要文化来滋润;城市的美好,要用文化来塑造。

放到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如何更好地回应百姓美好生活需要、呼应惠州国内一流城市建设、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建设,是惠州“十四五”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结合起来,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

正是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在惠州“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编制之际,一场穿越古今、赋能美好的头脑风暴——惠州文化智库专家顾问咨询会即将举行。

“四百峰峦杳霭中,飞云高峙倚苍穹。”明人笔下罗浮山气象万千,也象征着惠州文脉的万千气象。站在惠州得名千年时间节点上的我们,更要进一步赓续城市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一流精神文化支撑。

朝京门。

(二)

人类文化的诞生,没有精确的时间刻度,但一定是从追求“美好”开始的。

千年历史,难窥全貌,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惠州文化美好的几张面孔。

北宋绍圣元年,苏东坡谪惠。一代文豪,以戴罪之身,千里迢迢前往他印象中“瘴疠之地”的惠州。然而,在清远遇到顾秀才之后,他的顾虑被打消了。这位顾秀才向东坡热情地介绍“惠州风物之美”。于是,东坡心向往之,欣然赋诗一首:“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东坡居士像。

文豪用轻快的笔调,为惠州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兴冲冲要来追寻前贤葛洪的足迹。惠州有多少美好面孔,才能吸引这位“玉堂仙”甘当土著?

惠州的山川形胜,以大气为美。明代进士汪思为惠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惠大记》作序云:“惠之山,罗浮为大;水,海为大。”坐拥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岭南第一山”的罗浮山,濒临扼握南海入穗咽喉要道的大亚湾,惠州足以傲视岭南。纵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再没有哪座城市如惠州这般,有着如此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

惠州的兼容并蓄,以中和为美。惠州因地理位置的独特,处于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文化板块之间,但却能毫无违和感地糅合了三种文化。惠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可视为最能反映岭南文化全貌的地域性文化。难怪获“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的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在其著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中指出,惠阳地区“比广东其他任何一个地区首府保留了更多的历史和文化意识”。

惠州的刚勇血性,以雄武为美。以“岭东雄郡”为名的惠州,从来就是一座不甘寂寞、敢为人先的城市。翻开史书,惠州魁人杰士的雄武精神随处可见,特别是朝代鼎革之际,轰轰烈烈的历史篇章总有惠州的一席之地。黄巢、文天祥、郑成功、孙中山、周恩来策动惠州,名垂青史;廖仲恺、邓演达、叶挺闯出惠州,星耀中华。清代惠州进士江逢辰一句“天下不敢小惠州”,道出了雄郡惠州的雄武气魄。

惠州的崇文厚德,以书香为美。南朝萧誉的《罗浮山铭》,是广东现存最古的书法碑刻;南宋郭之美的《罗浮山记》,是岭南最早的雕版书籍;清代梁鼎芬创建的丰湖书藏,是广东最早的近代图书馆;清末李丹麟的《游历图记》,是我国最早的涉及海外风物风景的中国画书……苏东坡一生共游寓过15座城市,在惠州留下的作品并不是最多,但惠州却是出版有关东坡作品图书最多的城市,明清两代共刻印《东坡寓惠集》达14次之多,远超其他城市。

罗浮山。

惠州的善俗宜风,以里仁为美。《论语·里仁篇》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又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告诉世人,人要选择在一个充满仁德的地方居住,朝夕处于良好的仁德环境,自己就会受到仁德之风的潜移默化。东坡在惠州白鹤峰买地建房“作终老计”,其居所名曰“德有邻堂”,足见惠州的里仁之美。

这些美丽的面孔,戴上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一顶顶桂冠……倒映在惠州西湖的明眸里,蝶变为惠州文化美好的当代倩影。

(三)

“千载讲堂人仰止,时从四百望崚嶒。”宋代时惠州曾开岭南理学传播之风,成为闻名遐迩的人文高地。

摊开惠州千年文脉图卷,可见座座高峰竞秀,一派“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迷人胜景。

惠州,这座能让苏东坡“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置史和1400多年的建城史,文脉绵长,积淀深厚,高峰迭起。

惠州有神秘绚烂的缚娄古国文化。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古墓群,赫然印证着一个先秦神秘古国——“缚娄”曾经的繁荣与辉煌。考古学家结合在博罗园洲首次发现的夔纹陶拍(印模子),认为以惠州博罗为中心的东江流域,是先秦南越夔纹陶文化的发源地。缚娄古国历存,为东江流域熏染上了厚重的文明基色。

博罗横岭山出土的青铜鼎。

惠州有泽被后世的葛洪养生文化。东晋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葛洪对罗浮山情有独钟,生平两次迁居山中炼丹著书,为惠州留下难以估量的文化遗产。他在罗浮山完成的医学巨著《肘后备急方》,为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提供了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600多年前的葛洪医药智慧,穿越浮尘,依旧守护着世人的健康。

罗浮山葛洪博物馆。

惠州有春风化雨的东坡寓惠文化。两年零七个月,近600篇诗文作品,这是苏东坡仕途人生中的低谷,却是他诗文人生的又一座高峰。在古代,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苏轼那样广泛大量、那样细致准确、那样生动活泼地记写惠州的风物。这些作品,为全国各地特别是中原地区了解惠州提供了大量确实可靠而又形象具体的文字资料,改变了许多人对惠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偏见。“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千百年来,苏东坡一直是惠州人民心目中丰碑式的形象,也是中国人文代表的千年偶像。他早已和惠州雄秀的山水、质朴的人心糅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奇异的东坡寓惠文化现象。

惠州有崇儒重礼的丰湖书院文化。惠州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广东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州府之一,创建于南宋的丰湖书院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纵观丰湖书院发展史,可考稽的山长多达48名,数量之多,在中国书院史上不多见,可与岳麓、嵩阳等中国著名书院媲美。丰湖书院的山长们为书院乃至于整个惠州带来了一股朴实清新的学风,有力地激发了惠州士子读书报国的热情。

丰湖书院。

惠州有威武不屈的军城雄武文化。惠州作为镇守岭东、屏障省垣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隋唐时期的循州总管府是管辖整个粤东地区的军事管理机构。宋代惠州是岭南八大军州之一。明嘉靖《惠州府志》定位惠州为“古用武之邦”,称惠州府城为“军城”。号称天堑的惠州府城堪称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铁链锁孤舟,浮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这首流传已久的惠州民谣,正是惠州军城雄武文化的生动体现。

惠州有不怕牺牲的红色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惠州,既是广东开展农民运动最早和开展工农运动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党组织发展最迅速的地区。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第一次创建工农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抗战时期,东江纵队驰骋敌后,威震华南,成为“华南抗战一面旗”。红色文化浸染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东江革命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

惠东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

惠州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惠州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惠州引进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当时不仅是我国一次性利用外资资本最大的合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中国引进的最大中外合资项目。如今,投资额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落户大亚湾,这是中国重化工领域的第二例外商独资项目,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信心和决心。

(四)

传统文化是独特的战略资源。但只有被唤醒,才能称之为“资源”。

惠州文化的美好,惠州文脉的高峰,既是惠州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惠州城市的“根”与“魂”。

毋庸讳言,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这座富矿只能沉睡在山川之中。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才能成为焕发强大能量、推动城市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惠州人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东江”“西湖”“罗浮”“东坡”等几个符号化的平面维度上。在主动融入中华文明史的高度上,在面向未来创新创意的发展中,却少了一些“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与追求。

东坡祠。

文化兴则城市兴、国家兴。这或许就能解释,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日出东方喷薄而出后,神州大地逐梦奋起,包括惠州在内,全国上下文化重建的呼声更为强烈。

文化重建,并非简单的重新建造,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唤醒传统文化之魂,又赋予其现代化之魅。

惠州文化如何重建?惠州优秀传统文化又如何甦醒?

——从文化“脸盲”到个性张扬。

惠州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很多人都说不清。相比周边特色鲜明的广府、客家、潮汕文化,惠州文化虽丰富多元,却又显得个性不足,多少有点“脸盲”的样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惠州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相关:罗浮山作为岭南第一名山,不仅不受周边文化影响,还辐射粤东;东江则促成了三种周边文化在惠州不断交融,但由于惠州是东江流域中心城市,地位超然,故又能坚守住自己的传统文化。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必为了惠州文化“脸盲”而感到沮丧。惠州就是惠州,不必在自己身上贴上别人的标签。

——从文化沉睡到文化唤醒。

惠州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从整体来看,基本上仍处于沉睡状态。且不说惠州隋朝开城的标志——梌井仍深埋地下,代表着岭南山水古城营建文化的巅峰之作——“一街挑两城”惠州古城格局,今日亦难见其端倪。文化一旦沉睡,就不再是资源。

要唤醒沉睡的文化,非要下大决心、出大力气不可。要在考虑周全的前提下,实施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创新举措。惠州要想不成为文化的沉睡者、“脸盲”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和传承的层面,必须唤醒惠州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让它跨越时空,在现代思想的观照下重新发光。

——从文化家到“文化+”。

惠州从来不缺文化家。惠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培育出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名人,所谓“名公巨卿,词人才士,肩背相望”。然而,惠州历史上的文化家们,或分散于乡野,或湮没于建设洪流,难以为古城增添风采。

没有文化的聚合,就没有文旅的融合。有着再多的历史文化资源,若没有聚合产生聚变效应,任由其消散,最终也无法成为可利用的文旅资源。让惠州的文化家都变成“文化+”,或“文化+科技”,或“文化+创意”,或“文化+互联网”,组成一个个慧眼如炬的文化智库、一片片书香如锦的文脉阵地、一处处葱茏如盖的文学园地。

——从融入岭南到面向大湾区。

岭南是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念,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国际海洋概念。外来多元文化与大湾区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大湾区独特的文化影响力。惠州文化尽管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支脉、发源地之一,但亦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国际化的文化。她天生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以及凝聚的厚重性、尚文性的涵养,使得惠州自古以来面向五湖四海、海外异域,充满韧劲、活力,文化气象蔚然大观。由是观之,共同塑造和丰富大湾区人文精神,是惠州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挂榜阁。

(五)

新时代,敲响建设“美好文化”的洪钟大吕!

回想隋开皇年间,隋文帝在惠城梌山设立循州总管府之时,罗浮山高僧智镜禅师说出的一则偈语:“花种元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亦无生。”

1400多年后的今天,惠州这片种花之地,已是畦径纵横,万紫千红,文脉勾连。

走向“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惠州文化建设正以当代文化自觉,标向“美好文化”新里程。

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发轫于朴野的山水、淳良的人情,最终结果成集体人格。城市,成为这种集体人格的载体,承载着此邦人民的喜怒哀乐、光荣与梦想,并带着文化和情感记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这期间,惠州文化应该呈现出怎样的美好?

经济发展固然是重中之重,但经济是堆头,文化是看头;经济是亮点,文化是看点。一座城市若只有堆头、亮点,而没有看头、看点,这座城市就谈不上多么美好。

站在千年惠州的历史节点,展望惠州“十四五”规划甚至更长远的画卷,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强弱项、补短板、铸品牌,塑造与惠州经济地位和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用惠州文化的美好,塑造美好的惠州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惠州海边风光。

美好的惠州文化当以人民为中心。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不应只是政府文化部门和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更应该包括广大市民的热情投入和积极响应。建立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机制,不仅是惠州文化建设的根本,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

美好的惠州文化当以雄郡为根脉。“岭东雄郡”是惠州的城市文脉所在,特别是在近现代,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岭南本土,在全国乃至国际都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发掘提炼惠州优秀传统文化之“岭东雄郡”雄武基因,塑造惠州新时代一流城市精神,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好的惠州文化当以创新为动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未来的时代以文化论输赢。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还在于创新。在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发掘惠州历史积淀中的创新文化。比如惠州的“山文化”“湖文化”,是一种比较封闭、自足的文化,如今必须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崇尚冒险、创新的“海洋文化”。

美好的惠州文化当以融合为生态。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差异化的存在才使得各文化间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惠州千百年来就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大熔炉,罗浮山“儒释道”的融合造就了“百粤群山之祖”,惠州城“广客潮”的融合成就了“惠民之州”。可以说,各种文化形态都能在惠州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也是惠州城市文化魅力之所在。

(六)

文化事业是美好事业。

人世间所有的力量中,文化最绵软,又最顽强;而文化的所有形态中,恐怕又以“美好”最令人向往。

以文化美好,铸美好文化,享美好生活,是发展逻辑,也是群众愿望。

市民在公园舞太极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古往今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惠州,这座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她的美好文化值得我们去呵护、去创造。

我们期待更多的文化资本、文化力量智助惠州、赋能惠州,共建共享美好文化。

岭东雄郡竞一流,湾区时代看惠州。

面向“十四五”,这次“文化嘉年华”活动,以特别的方式吹响惠州打造美好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号角。

面向未来,惠州文化所蕴藏的美好力量将尽情释放,也必将推动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提振精气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风景中奋力奔跑,打造无愧于一流城市气度的文脉高峰,谱写新时代美好文化的惠州华章!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李朝荣 严艺超 侯县军

图片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