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

广东: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0-09-29 21:59:5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伟赞 童玲 报道)9月29日上午,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正式发布,2017年底,全省各类污染源数量是60.82万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工业源55.48万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67万个,生活源2.12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0.54万个。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金銮,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环保与农村能源总站副站长黄玩群,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副处长王昌龙出席发布会,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主任黄金平主持发布会。

陈金銮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背景下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全面摸清建设美丽广东生态环境底数的一次重大国情调查。依法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对于准确判断当前环境形势,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要求,2017年3月广东省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任组长,17个省有关单位组成的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于2017-2019年组织开展了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次普查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普查工作落实。在国家普查办的指导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广东省各地区、各部门、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国家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扎实推进污染源普查各项工作。近3万名普查人员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战的工作作风,广大普查对象全力配合,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了前期准备、清查建库、入户调查、数据审核、质量核查、汇总分析、成果总结等各项普查任务,顺利通过了国家质量核查、第三方评估和总结验收。

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是2017年度,所以今天发布的数据都是以2017年度为基础。普查经历了前期准备、全面普查和总结发布三个阶段。本次普查对全省60.82万个普查对象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取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相关基本信息,摸清了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了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和污染治理情况等,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

整个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发布的普查方案开展,确保了普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该省普查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这也是保障该省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主要原因:一是把普查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督查事项,建立市、县(区)责任落实和调度跟踪督办闭环工作机制,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二是创新宣传发动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广东移动等宣传平台,并得到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等媒体的大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普查氛围。三是建立了覆盖全过程、责任落实到人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开展多轮次、多层次的数据审核和汇总分析,确保了普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四是建立了精准帮扶督导机制,分阶段、分内容、分批次开展近190期培训,培训人次达到13万,覆盖所有普查人员,同时组织专家团队成立省级督导帮扶工作组,赴重点市开展驻点精准帮扶,有效提升了数据质量。五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了普查数据智能审核软件,实现了数据自动审核,大大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成果编制了《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该公报于2020年7月30日通过生态环境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审核,2020年9月9日通过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审定。

陈金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对于当前打好打赢污染源防治攻坚战,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广泛应用于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源普查主要是围绕“污染源在哪里,排什么,如何排和排多少”四个关键问题,这四个关键问题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工作。通过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了区域内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区域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这次污染源普查建立了覆盖全省60.82万个普查对象的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排污许可证核发、“三线一单”编制、重点行业土壤详查、夏秋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达标排放百日攻坚服务行动方案制定、环境风险排查、加强污染源监管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是广泛应用于编制“十四五”规划。这次普查结果揭示了当前该省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特别是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的情况,为科学编制该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

四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这次普查建立了覆盖全省60多万个普查对象的重点污染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在GIS地图上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展示,实现了可视化的污染源“一张图”,并与重点流域挂图作战、蓝天保卫战等系统相融合,初步建立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构建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金銮介绍,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摸清了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2017年底,全省各类污染源数量是60.82万个(不含移动源)。其中工业源55.48万个,畜禽规模养殖场2.67万个,生活源2.12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0.54万个。从区域分布来看,工业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占比约80%。从行业结构来说,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五个行业占到全省工业源总数的50%左右。

第二,掌握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全省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化学需氧量166.03万吨、总氮30.15万吨、氨氮9.89万吨。珠三角河网区由于工业和人口比较集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较高,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排放量分别居全省七大流域首位。全省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氮氧化物85.93万吨、颗粒物65.90万吨、二氧化硫19.72万吨,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粤北区域。这次我们还对部分领域和部分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进行了尝试性调查,全省挥发性有机物总排放量86.64万吨,其中工业源53.34万吨,主要集中在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2017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215.55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6734.47万吨,处置量704.96万吨,贮存量819.8万吨。湛江、韶关、佛山、东莞、广州五市一般工业固废的产生量约占全省的46%,这五市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量约占全省的49%。

第三,健全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本次普查形成了该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一数据库,初步形成了污染源分布“一张图”。根据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普查档案资料做到了有序管理和安全存放,共形成污染源普查资料113万多件。同时,还编制了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通过按行业、区域、流域对各类污染源的结构与分布、主要污染物产排情况与污染治理水平进行汇总分析,结合该省环境质量现状、资源能源消耗现状、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等情况,分析判断当前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技术路径和改善对策。

第四,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生态环保铁军精神的业务骨干。普查工作中,各级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充分发扬生态环保铁军精神,任劳任怨、加班加点,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深入调查了解各类污染源的生产工艺、治理技术和环保设施等情况,采用科学的产排放量核算方法,圆满完成了各项普查工作。三年多的普查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精通业务政策的先进个人,培养了一批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

第五,进一步提高了公众、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普查期间,通过多媒体、立体化、多方式宣传,并得到广大新闻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普查工作,同时引导企业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通过普查,可以看到近年来广东省的污染减排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是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四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较高,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7%、10.3%、4.8%、8.5%,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总量减排力度。

二是生活源、农业源对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贡献大,其中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55.0%、80.2%、56.9%、34.8%,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40.4%、16.8%、38.6%、63%;移动源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大,占全省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59.7%;工业源、生活源和移动源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贡献大,分别占全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的61.6%、18.4%和20.1%。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体多,而且多数是无组织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治理和监管的难度都比较大。现在广东的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臭氧,臭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前体物就是挥发性有机物,这次普查把广东省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底数基本上摸清楚了。

三是重点区域的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仍较大。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其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0.7%和74%,单位国土面积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为粤东西北区域的2-4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为粤东西北区域的2-11倍。粤东西北区域经济总量占比仅21%,但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贡献达55%,单位GDP水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珠三角区域的3倍以上。这些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比例偏低,特别是粤西和粤北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这些问题为我们下一步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摸清了家底,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攻坚克难,进一步提高该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黄玩群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从“一污普”到“二污普”这十年间,全省粮食总产量从1285万吨增加到1365万吨,肉蛋奶产量从421万吨增加到488万吨,水产养殖产量从664万吨增加到833万吨,切实做到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与此同时,农业领域中的污染排放量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了35.28%、27.27%和13.10%,可以说,增产不增排,农业发展初步形成“稳产、增收、可持续”的新局面。

省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契机,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为抓手,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农膜回收行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行动,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4%,秸秆综合利用率约达到90%。农业发展向着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迈进,初步形成了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的新格局。这几年来,农业农村部门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一是加强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和落实《广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广东省开展果菜茶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等文件,加强规范农业各个生产环节,逐步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利用、农业投入品减量、畜禽粪污资源化等制度。完善以绿色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二是注重示范引领。在全省建设11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集成推广了一批典型生产技术和运营模式;15个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县,支持畜禽养殖场提升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配套,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建设7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县域典型模式;建设4个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示范县、3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20个可降解地膜示范点,逐步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和可降解地膜替代推广模式。

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集成,因地制宜探索“养殖-沼气-种植”等多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高床发酵”等新型实用技术。2011年8月我们向世界银行申请的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获批,经过多年筹备于2014年1月启动实施。整个项目总投资13亿元,是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域唯一一个世行贷款项目。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探索出广东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可持续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四是着重体系建设。为了提升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水平,在全省构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布设了氮磷流失监测点和农膜残留国控监测点,在农产品产地布设了1142个国控和2005个省控监测点,开展长期例行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支撑农业环境污染科学治污、精准治污。

五是狠抓任务落实。根据“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按照“管行业就要管环保”的要求,切实履行农业农村部门职责,压实工作责任。根据农业农村污染防控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成立农业污染防治工作专班,建立调度机制,强化督促指导,加快推进责任落实。

尽管该省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该省农业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发展的理念认知仍不十分清晰,农业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过于依赖化肥农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把绿色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资源要素层面、产业层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层面等逐步建立与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王昌龙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数据质量是污染源普查的生命线,关系着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从一开始该省就将普查数据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全员、全过程、分级质量控制,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责任人,切实保障了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一是制定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印发了普查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了普查各阶段工作标准和人员责任,细化现场复核、分级审核和抽样评估要求。制定了工业源和农业源普查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分批次分阶段分内容强化培训指导,做到每个普查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普查表填报规范和技术控制要求,为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全面准确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二是建立质量控制责任机制。建立了“4+3”审核机制,“4”是指普查对象自审、普查员初审、普查指导员复核、普查机构逐级审核的四级审核基础,“3”是指开展省、市、县(区)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相关部门、行业专家会审的三级会审机制,同时还明确各级人员的审核职责及流程方法。制定了普查数据质量溯源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压实到每个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能够做到尽心尽责,对普查数据采集、录入、审核、核查、汇总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留痕记录,实施“谁填报、谁审核、谁负责”的质量管理责任制。

三是严格开展现场质量核查。结合该省区域跨度大、普查对象数量多、工艺复杂等特点,先后在清查建库阶段、入户调查阶段、数据审核阶段这三个关键节点,组织开展三轮次质量核查,按照国家的规范要求,按一定比例现场抽查污染源信息填报核算情况,实现质量核查所有县(区)和各类污染源全覆盖。

四是强化数据审核整改。邀请国家普查办、省内外各行业专家和地方技术骨干,采取集中会审、交叉审核、比对审核、汇总分析等多种审核方式,通过区域、流域、行业普查数据宏观比对,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指导整改,形成了查找问题-跟踪督办-整改落实的闭环质控机制。

通过以上有效的四个方面的质控措施,去年底该省普查数据质量达到了国家定库要求,并且数据质量完全符合国家的定库要求,顺利通过国家质量核查、第三方评估及总体验收,得到了国家普查办的充分肯定。

王昌龙表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7年12月31日,这次的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两次普查结果数据反映出,在这整整的十年里,该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同口径相比,2017年该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48.88%、65.72%、82.17%、64.96%,体现了近年来该省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第二,工业源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该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同比2007年增长1.7倍;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资源能源消耗密集型企业的数量比2007年减少了33%-85%,这一数据说明高能耗的企业数量下降,但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相对增长,也表明该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二是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和2007年相比,该省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需氧量减少82.9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二氧化硫减少65.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氮氧化物减少23.26%,说明该省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等结构调整政策以及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取得积极成效。

第三,农业源畜禽养殖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模式持续优化,和2007年相比,2017年畜禽规模养殖增长了1.2倍,而养殖户养殖量下降了16%。生猪规模养殖场干清粪的比例由2007年的23.84%提高到2017年的67.45%。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下降了34.74%、53.49%和26.19%。表明该省农业源畜禽养殖量虽有明显增长,但畜禽养殖结构显著优化,清粪模式进一步优化,畜禽粪便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的提升,逐渐形成绿色养殖模式,有效降低了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

第四,生活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2007年到2017年,该省城镇人口规模和居住密度不断增加,但生活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明显下降。本次普查的城镇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一污普”下降55.09%,氨氮下降71.06%,总氮下降48.09%,总磷下降63.89%,主要污染物的人均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62.06%至78.84%之间。主要原因是近十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模、污水收集处理水平均不断提高,污染控制成效逐步显现。10年间,该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高了1.55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削减量提升了1.88倍-5.11倍。同时,在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方面也得到大幅提升,危险废物年处置利用能力提高了2.48倍,医疗废物年处置利用能力提高了93%。

通过和“一污普”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十年来该省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也进一步坚定了该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黄楚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